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二.目标分解
1.行为动词:体会,能,了解
体会,体验的同类词。课标解读: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在本节课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主动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能,掌握的同类词。课标解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景。
在本节课中能计算平均数,也就是说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了解,知道、初步认识的同类词。课标解读: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在本节课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说学生从具体实例中知道用平均数表示整体水平更公平。
核心概念:平均数的作用,计算平均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平均数的作用: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计算平均数: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移多补少法或总分法求平均数。
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比较整体水平,用平均数更公平。
行为条件
结合分铅笔、投球比赛、计算平均每天使用垃圾袋数量,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2.预设难点:正确理解用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3.突破策略:学习例2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平均数的公平性和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
2.学具准备:练习本
3.相关资源:相应的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名称 教学活动详解 关注学生 教学注意
1.体会平均数 1.课件出示例1 提出学生自己读题的要求 师: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笔筒放的铅笔数一样多 2.理解题意 师:请大家思考,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数一样多,你会怎么做? 生:移多补少 生:求和平均 师板书: (3+4+2+5+1)÷5 =15÷5 =3(支)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 读题能力较弱的学生 解决“怎么做”时,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 无论哪种方法,重点体会最终目的都是分成一样多。
2.体会平均数的公平性 1.课件出示例2 师: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了10个。 (出示成绩表,停顿30秒) 请大家观察两组的成绩,说一说每个组有几个人,每个人投中几个。 生:第一组有4个人…… 生:第二组有5个人……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 师:哪组的成绩好?请大家独立思考(留出1分钟时间)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教师巡视过程中,找出计算平均数的同学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生: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3.体会平均数的公平性 如果学生都选择比平均成绩,则教师提出问题 师:刚才大家都选择了比较两组的平均成绩,第二组的总成绩比第一组好,为什么你们不用总数进行比较呢? 生:两个组的人数不一样 师:看来当人数不相同的时候,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更加公平。 4.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思考,第一组的平均成绩是每人投中7个,这组成员中王云和赵明都投中了7个。平均数“7”和另外两个“7”是一回事吗? 回答第一组的时候,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示范,然后再请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说第二组。 关注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发表自己想法的学生 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连贯的回答问题 先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再进行小组讨论,避免有的学生在讨论时只倾听不思考。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结果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7”是每个人投中7个,而不是具体某个人投中7个。
3.求平均数 1.课件出示例3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 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 师:平均数是一个计算出来的数,不是实际发生的数。 C类学生 全体学生 全体学生 巡视时重点关注C类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说计算方法的时候,要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四、巩固新知 课本86页练一练 第1题: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提醒学生注意答语的表述方法。 第2题:先完成第一问,算出平均每天出售20箱饮料,然后再讨论第二问,达成共识:进货量一定要比销售量多一点。 C类学生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第二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五、问题讨论 1.课件出示问题讨论,学生默读 2.思考:平均水深1米20厘米的意思?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体会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位置。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是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的数。
教学反思
授课题目 认识平均数
姓名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 学 反 思 学生在学习除法时,已经知道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对于“平均”这个词所表示的意义非常熟悉,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平均数,这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例1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分铅笔这个操作,亲眼看到平均数。当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数一样多时,学生看到每个笔筒里有3支铅笔,“3”就是平均数,初步体会一样多就是平均数。 例2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用平均成绩和总成绩哪个更公平,体会平均数的公平性。这个环节我给出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两种观点的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通过生生互动形成一场课堂思辨,最终全体学生观点达成一致,用平均成绩来比较两队的水平更加公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学生课堂呈现出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状态,在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难点的突破。 例3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在这个环节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议一议的设计是对平均数的认识一个小的提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是一个计算出来的数而不是实际发生的数。 问题讨论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总体来说,本节课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主动学习,课堂氛围好,教学目标达成。
(共9张PPT)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1
2
3
4
5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拿出1支放入此笔筒
拿出2支放入此笔筒
4
1
2
3
5
2
3
4
5
1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个。
每组有几人?每个人投中几个球?
亮亮把自己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2+2+4+2+6+4)÷7
=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1. 新华小学四(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的体重统计如下,分别计算两组同学的平均体重。(单位:千克)
第五组:(34+36+42+44+46+50+42)÷7
=294÷7
=42(千克)
第六组:(38+34+54+34+35+41+39+45)÷8
=320÷8
=40(千克)
答:第五组平均每人重42千克,第六组平均每人重40千克
2. “小小”的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况如下表:
(1)平均每天售出多少箱饮料?
(28+14+16+18+17+22+25)÷7
=140÷7
=20(箱)
答:平均每天售出20箱饮料。
2. “小小”的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况如下表:
(2)冷饮店每个星期进一次货,下星期“小小”冷饮店准备多少箱饮料比较合适?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小军不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