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课件-2.3 加法运算定律西师大版 (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课件-2.3 加法运算定律西师大版 (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25 18: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 加法运算定律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通常称为“运算定律”运算定律和性质作为老师,是否认识到这种举例说明或逐一验证无法说明运算律普遍成立?
有哪些更充足的理由?这些理由对“意义理解”有什么帮助?
将规律性知识的教学统一归结到——“规律的发现与检验”,是否要考虑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重点?规律性知识的教学 有了猜想,还需要验证,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准确。举的例子要尽可能的多,还要尽可能包含一些特殊的例子。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应用普遍存在的一种模式: 114 ×21
=114 ×(20+1)
=114 × 20 +114 × 1
=2280 +114
=2394 无论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活动,“运算律”早已得到了默认。20×0.4=2×l0×0.4=2×4=8感性的、模糊的、零碎的 为学生提供回顾、整理、归纳和概括的平台,从本源上说清道理。序数理论
计数原则(公理) 定义1 (序数理论):如果数a与数b都是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数a之后再数出b个数来,恰好对应于自然数列中的数c,那么,数c叫做a与b的和,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a+b=c 读作“a加b等于c”。
  a与b都叫做加数,符号“+”叫做加号。
  定义2(基数理论):设A、B是两个不相交的有限集合,它们的基数分别是a和b,如果集合A与B合并所得的并集是C,那么并集C的基数c就叫做a与b的和,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a+b=c 读作“a加b等于c”。
  a与b都叫做加数,符号“+”叫做加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相同元素只能算一个) 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 判断下列对象是否可以组成集合:
(1) 小于10的自然数;
(2)某班个子高的同学;
集合的性质计数原则(公理)
数数的结果是存在的。因为自然数列是无限的,所以,不论一个非空有限集合有多少个元素,总可以数出一个结果。
数数的结果是唯一的。数事物时,只要每个元素都数到(没有遗漏),并且每个元素都只数一次(没有重复),那么数的结果是唯一的。数数的结果与数数的次序无关。加法交换律 “+”号的左右两边分别排列着一些点,用数数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它的总数。 只要每个点都数到,而且每个点只数一次,那么两次数的结果,就不会因为数数时的顺序不同而改变。 当我们在数出三组点数总和时,可以先数出第一、二组的点数,然后再加上第三组的点数,同样,也可以先数出第二、三组的点数,然后再加上第一组的点数。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基于自然数概念的原本形式和运算的本质,是有道理的。教算术也教代数“=”意义的扩展;
字母表示变化的数量;
由算术的程序思维”到“代数的关系思维”。
长期以来,“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算术基础才能开始学习代数”,这个教学的先后逻辑关系逐渐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学生要顺利完成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其思维必须经历从数字到符号 、从特殊到一般 、从程序到结构的飞跃。这个过渡也是学生学习代数必须面对的困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第1学段“数的认识”中要“理解符号< 、= 、>的含义”。
“=”
在算术中,计算的目标是得出答案, “=”被理解为运算的结果;
在代数中,需要把等号理解为两边等价,可以在等号左右两边实施同样的运算。4 + 3 = 3 + 4 等号表示结果等号表示“4+3”和“3+4”是等价的(和不变)≠字母表示变化的数量。
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是具体数量符号化的过程。当一个数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需要用字母统一地表示它。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都不会改变。 加法算式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关系与结构适合所有的数。 《课程标准(实验稿 )》
【1】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 ,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关于除法: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为什么不再区分“乘数”、“被乘数”? 为什么减法和除法中还要区分被减数、减数;被 除数、除数? 有一天,老师到超市买了一包饼干和一盒咖啡,结帐时需要扫包装盒上的条形码读取价格,我是先让收银员扫饼干的价钱再扫咖啡的价钱,还是先扫咖啡的价钱再扫饼干的价钱?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求李叔叔今天 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用“40+56”来计算,也可以用“56+40”来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它们有区别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