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课件(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课件(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6 08:14:56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1.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学习要点
(1)理解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分析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必然性,从整体上把握两极格局的形成。归纳雅尔塔体系的特点,认识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
(2)了解美国强大和西欧衰落的表现。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
1.建立
(1)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就
结束战争、处置法西斯和战后安排等达成协议。
(2)内容:
①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
②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部分权益也交给苏联。
③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④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做出相应的规定。










(3)作用:
明确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突出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作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影响
(1)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它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之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它的确立意味着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怎样理解“格局”与“极”?        
提示:(1)“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2)“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二、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






深度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彻底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由欧洲主导世界的传统国际政治格局。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问题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2)基本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3)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问题
(4)评价: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与民主的原则,把苏联和美英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地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是苏联与美英相互妥协的结果,因此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的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问题
【例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  )
①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 ②对战后惩治法西斯国家发挥了巨大作用 ③建立在美苏互相妥协的基础之上 ④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答案:A
1
2
3
4
5
1.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际,各大国开始谋划自己在战后世界中的位置。下列各项叙述最能符合当时美国领导人总体构想的是(  )
A.充当世界的领袖,主导全世界
B.主导资本主义世界,控制西欧各国
C.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D.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遏制苏联扩张
解析:随着战争即将结束,当时的美国希望实现以美国为领袖的美、中、苏、英的合作,利用在战争中迅速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主导战后世界。
答案:A
1
2
3
4
5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这表明(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②美国要求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首位 ③随着实力增强,美国扩张野心膨胀 ④美国要求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显然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将含②的选项排除即可。
答案:B
1
2
3
4
5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丧失了作为一流大国的号召力,主要是因为(  )
①经济实力严重衰退 ②战争中维希政府的投降行径损害了法国的国际威望 ③战争给法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④海外殖民地全部丧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衰落使法国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减弱,法国被迫放弃一些殖民地的宗主权,但它并没有丧失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A
1
2
3
4
5
4.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在斯大林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虽然具有很多弊端,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是苏联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并崛起为世界强国的重要保障。
答案:D
1
2
3
4
5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地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材料二 社会主义力量越出了苏、蒙二国范围,在欧亚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力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自然地都团结在苏联的周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当代国际关系》
1
2
3
4
5
请完成:
(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社会主义力量“很自然地都团结在苏联的周围”,导致这种现象的历史和地理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1)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平衡,没有发生军事对抗和战争。原因:美国放弃了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由局部扩张转向控制欧洲和国际事务;帝国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
(2)历史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或是在苏联军队的帮助下建立,或是在本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而建立,它们都得到苏联的帮助和支持。地理因素:地理位置上都靠近苏联,并且连成一片。
(共22张PPT)
第2课 冷战的开始
1.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学习要点
(1)理解冷战的含义,简述冷战形成的过程。
(2)分析归纳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苏联与西方盟国矛盾加剧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称霸世界的道路上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国际地位和政治军事实力空前提高的苏联和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阵营。
(2)为了限制苏联,美国制定了“遏制战略”,美苏由战时的盟国变成了敌国,冷战变得不可避免。
2.铁幕演说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深度点拨意识形态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双方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为什么将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提示:(1)它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公然把干涉他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
(2)它公开把昔日的盟友苏联作为美国的主要敌人,并采取非战争的方式进行遏制,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问题1
问题2
(1)含义:冷战是指美国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的政策。
(2)原因:①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政策,苏联成为其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并且苏联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美国不敢贸然采取战争的手段。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全球战争。
问题1
问题2
(3)举措:①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提出杜鲁门主义,这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宣言书。接着,美国对希腊进行援助,以遏制这些国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②1948年,美国实施了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扶持并控制西欧国家。③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影响:冷战导致了世界上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但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下列有关该历史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①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境内 ②与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关 ③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④体现了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英、法、苏四国对柏林进行分区占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建立后,柏林位于民主德国境内,排除①。
答案:D
问题1
问题2
(1)原因:①战后初期的欧洲,经济凋敝,社会动乱,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很容易发生激进的社会变革,向苏联及东欧国家靠拢。②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在杜鲁门主义的招牌下,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西欧社会秩序,遏制苏联及社会主义力量的扩展,符合美国对外战略的需要,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马歇尔计划就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其战略目的在于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问题1
问题2
(2)影响:①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进入了经济恢复阶段。经济的恢复带来了西欧各国政局的稳定,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商品的输出市场,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政治和军事的控制。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我国史学界曾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北约的建立
问题1
问题2
解析:1947年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洲经济的援助计划,因此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站在整个欧洲角度上看,马歇尔计划作为美苏冷战的重要内容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欧和东欧的对峙,因此它又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
答案:A
1
2
3
4
5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其根源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盟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被消灭
B.丘吉尔、杜鲁门等反共政治家们的推动
C.双方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冲突
D.双方互相抢夺控制区域和划分势力范围
解析:D项是对抗的表现,A、B、C三项都是美苏走向对抗的原因,但走向对抗的根本原因是由双方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答案:C
1
2
3
4
5
2.下图为丘吉尔的画像,下列事件中与之有关并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的是 (  )
A.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B.铁幕演说
C.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解析: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直接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故选B项。
答案:B
1
2
3
4
5
3.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包括(  )
①稳定了西欧经济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苏联的矛盾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对抗苏联、稳定欧洲而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因此,②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B
1
2
3
4
5
4.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是指(  )
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解析: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是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为了防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修建的,所谓的“法西斯”,实际上是指西方势力。
答案:A
1
2
3
4
5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1
2
3
4
5
材料二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947年6月5日)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1
2
3
4
5
参考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2)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共25张PPT)
第3课 美苏争霸
1.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2.学习要点
(1)分析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美苏争霸的缓和与紧张的变化。
(3)归纳各阶段美苏的战略态势。
(4)理解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一、美苏对峙
1.形成背景
(1)美国对苏政策调整:
①斯大林逝世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
②1961年入主白宫的肯尼迪对苏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调整战略目标:
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3)苏联为实现战略目标而作的努力:
苏联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国力,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希望通过互访和会谈改善苏美关系,力图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导世界。
2.争霸中的缓和
(1)1959年,赫鲁晓夫首次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这就是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柏林墙”修筑后,美国及西方盟国被迫接受这一既成事实。
3.美苏的激烈对抗
(1)“戴维营精神”烟消云散:
1960年,苏联击落一架入侵的美国U-2间谍飞机,双方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激烈交锋。









(2)“柏林墙”的修筑:
针对民主德国居民从东柏林涌入西柏林的情况,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沿西柏林四周修筑起一道“柏林墙”。
(3)古巴导弹危机:
①背景: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领导下,通过革命建立了政权,苏联给予古巴经济军事援助,并在古巴建立秘密导弹发射场,但被美国发现。
②概况:肯尼迪政府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导弹设施,但苏联公开予以否认,并加紧把导弹运往古巴;美国立即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并以发动核战争相威胁;苏联最后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导弹。
③影响: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美国竭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深度点拨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美苏关系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但即使是在关系紧张的时刻,双方也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二、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1.缓和的原因
(1)美国方面:美国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国力。
(2)苏联方面:苏联借助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着力提高综合国力,尤其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2.缓和的表现
(1)美苏相继调整对外战略:
①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在亚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在欧洲,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的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
②苏联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西方国家推行“缓和”战略,加强与它们的交往。
(2)裁减军备:
①1963年和1968年,美苏先后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
②1972年,美苏领导人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这被视为保持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












③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缓和”推向高潮。1973年和1975年,召开了“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在会议通过的文件中作出了许多重要决定。
3.缓和中的对抗
(1)美国方面:
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以“尊重人权”为口号扩大影响,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方面:
①采取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出击,它向中东、南亚次大陆和非洲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出兵阿富汗,是其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②针对美国的“和平演变”,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不能妨碍苏联对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民主与民族独立力量的支持。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严重下降。
(3)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4)西欧、日本的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发展。
(5)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
问题1
问题2
(1)实质:美苏争霸实际上是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对抗,其实质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2)影响:①美苏长期争霸,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的威胁,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根源。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损人害己。美苏在争霸中,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③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双方互相牵制,都不敢轻易动武,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导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材料,赫鲁晓夫提出与美国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以“加强世界和平”,这种要求实质上是要同美国合作,以达到共同主导世界的目的。
答案:C
问题1
问题2
(1)形成背景:①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实力不断衰弱。经济上,美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对外贸易逆差逐年增加,黄金储备不断减少;政治上,国内的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国际关系上,美国陷入了越战泥潭,日本、西欧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格局逐渐形成。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力量发展较快,军事力量空前增强,尤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在与美国的争夺上,苏联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势。
(2)实质:美苏“缓和”外交实质上反映了美苏两国极力维护两极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企图。
问题1
问题2
(3)影响:①促进了东西方正常的国际交流。在缓和过程中,美苏签订了许多经济与贸易协定,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②改善了国际政治环境,有利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虽然两国在对话过程中,对限制核军备问题、裁军问题等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沟通对话的途径。③加强了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为世界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美苏在“缓和”外交中,都极力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虽然这样的交流是有限的,但有利于改善对抗中的紧张关系。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  )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等国组建的,与美国无关;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为了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因此①③的叙述与题意不符。
答案:B
问题1
问题2
点拨经济实力是外交政策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滞胀”局面的出现,美国被迫调整对外政策,从全球扩张转为全球收缩,收缩的重点在亚洲。
1
2
3
4
5
1.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包括(  )
①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②致力于巩固已取得的成果 ③主张实现“苏美合作” ④争夺世界霸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致力于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是斯大林推行的战略。将含②的选项排除即可。
答案:C
1
2
3
4
5
2.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战略意图作出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的前提是(  )
A.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B.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C.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衰退
D.美国军事实力的相对削弱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苏联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勃列日涅夫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故选B项。
答案:B
1
2
3
4
5
3.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说:“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再加上越南战争、经济危机、欧日竞争等因素,美国深感无力同时对抗中苏两大国,为集中力量对抗苏联,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同中国改善关系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
1
2
3
4
5
4.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同美国争夺霸权
C.苏联强行向外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D.美国对苏联的扩张已无力进行任何阻止
答案:B
1
2
3
4
5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
2
3
4
5
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材料三 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战后国际关系史》
1
2
3
4
5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转折点”?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
2
3
4
5
参考答案:(1)特点:公开地武装干涉国际事务。“转折点”: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2)变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收缩海外力量,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原因:长期的全球扩张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陷入侵越战争泥潭,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
(3)变化:美国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背景: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
(共20张PPT)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1.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2.学习要点
(1)了解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国的内外政策,分析给两国关系带来的变化。
(2)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东西方冷战结束的原因。
(3)分析理解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4)认识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二、冷战的结束










深度点拨苏联解体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争霸曾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1)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欧洲,在柏林地区多次酿成危机。
(2)双方对亚洲、非洲的控制和争夺,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在亚洲,美国先后侵略朝鲜和越南;在中东,由于两大国的插手,局势变得愈加错综复杂。
2.军备竞赛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双方在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美苏两国签订的“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中导条约”成为战略稳定的基础,也是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









4.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1)美国长期把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描绘成专制主义、侵略扩张的“邪恶势力”,成为严重歪曲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想根源。
(2)原来被美苏对峙掩盖的各种矛盾,也因两极格局解体而暴露出来,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3)超级大国肆意欺凌弱小国家,绕过联合国安理会,随意侵犯他国主权,致使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问题1
问题2
(1)原因:①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②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
(2)表现:①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核军备。②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并放弃了20世纪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③更为重要的是,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1摄于1961年8月,图2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
们分别反映的是 (  )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解析:本题选择的两幅图片都与“柏林墙”相关。“柏林墙”的修筑反映冷战的加剧和美苏两大国的对峙加强,而“柏林墙”被拆除则推动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重新实现统一。
答案:B
问题1
问题2
(1)相似之处:①从发生的原因来看,都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相关;都由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②从时间上看,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势迅猛,发展迅速。③从性质上看,都是共产党或工人党丧失了国家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
问题1
问题2
(2)认识: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其发展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受到来自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遏制甚至“和平演变”等多种形式的颠覆。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同时要注重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一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岁月,结束于苏联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请完成: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你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解析:回答第(1)问,要明确苏联解体在美苏对抗中的历史地位。回答第(2)问,要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回答第(3)问,不仅要说明美苏对抗的积极影响,更要说明美苏对抗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
问题1
问题2
参考答案:(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和朝鲜半岛分裂等。
(3)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是,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言之有理即可)
1
2
3
4
5
1.198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战略上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B.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C.带动美国经济发展
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
解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在于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答案:A
1
2
3
4
5
2.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之音”电台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说:“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丑化苏联
B.“和平演变”
C.遏制社会主义
D.稳定资本主义
解析:制造苏联“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煽动“民族主义的火焰”,是为了配合美国政府的“和平演变”策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答案:B
1
2
3
4
5
3.观察右图,1989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与中国实现关系的正常化。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是苏联全面收缩的重要步骤之一
B.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是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的表现
C.说服中国共同与美国对抗是戈尔巴乔夫访华的目的之一
D.苏中关系的改善符合苏中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C
1
2
3
4
5
4.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1989年11月9日是“德国近代历史上最幸运的一天”。“最幸运”是因为(  )
A.雅尔塔体系彻底瓦解
B.德国法西斯势力彻底消失
C.东西方冷战关系终于结束
D.德国揭开了国家再次走向统一的序幕
解析:1989年11月9日,推倒柏林墙为德国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1990年10月德国重新实现了统一。
答案:D
1
2
3
4
5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1年秋,以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新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
材料二 “星球大战计划”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但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1
2
3
4
5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加速高科技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摆脱困境……实验证明,“星球大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好转。
请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美国推行该计划的目的有哪些?
(3)“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
1
2
3
4
5
参考答案:(1)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赶上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新“遏制”战略,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2)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目的: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拖垮苏联经济。
(3)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给苏联经济造成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