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5 12: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二单元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学习目标1.掌握战国七雄及三次典型战役。
2.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
和影响。
3.识记都江堰的修建和作用 。
 一、战国七雄七国形成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1.形成
 一、战国七雄战国形势图
 一、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想一想?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会盟
称霸兵力少在短时
间内决定胜负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兼并
统一兵力多,时
间长,死伤多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一、战国七雄 七国之间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2.战争特点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一、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魏、赵、齐魏、齐秦、赵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减灶计战 国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一、战国七雄4.战争结果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秦合纵: 合众势以攻一强为什么六国合纵抗秦不能成功?
 二、商鞅变法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二、商鞅变法商鞅,本名卫鞅,也称公孙鞅,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于商(陕西),号为商君,故后人称为商鞅。
 二、商鞅变法旧贵族改革派商鞅舌战群臣图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商鞅秦孝公
 二、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二、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
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二、商鞅变法3.时间:公元前356年4.人物:
商鞅5.支持者:秦孝公
 二、商鞅变法1、政治:建立县制,废除
旧贵族的世袭特
权,编订户籍,
严明法度2、经济:3、军事:废除井田制,允
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提高农民积极性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军队战斗力增强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国富兵强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商鞅变法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6.商鞅变法的意义(作用):
 二、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效最大(成功)的原因客观:顺应了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时
代)历史发展的潮流。
主观:1.秦孝公的支持。
2.商鞅个人坚持变法的决心。
 二、商鞅变法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右图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位于哪里?是谁修建的?它主要有什么作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时间、人物、地点):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3.作用:防洪、灌溉、水运4.影响:(1)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美丽的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课堂小结兴修水利变法运动兼并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秦完成统一军事政治经济
 当堂练习1.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C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D
 当堂练习3.“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