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创造宣言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创造宣言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5 15:1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20.创 造 宣 言 陶行知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20.创 造 宣 言 陶行知标题的含义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
【1】论据类型: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3】议论类型:立论、 驳论
【4】驳论方法: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5】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背景材料 陶行知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目睹了旧中国的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本文就是对该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作者轶事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中zhòng伤 遁dùn词 鲁钝dùn 懦nuò夫 豢huàn养 繁殖zhí 伤痕hén 卦guà辞 樵qiáo夫 镰lián刀 屋檐yán 懒lǎn惰duò 灌guàn溉gài 画龙点睛jīng
自暴自弃q ì 山穷水尽j ì n
走投tóu无路【2】解释词语
中伤zhòng shāng 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dùn cí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lǔ dùn愚笨迟钝。
懦夫nuò fū 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huàn yǎng 喂养。
灌溉guàn gài供给水。
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zì bào zì qì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shān qióng shuǐ jìn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4)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
第三部分(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举例论述如何才能创造。
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号召我们献身于创造。整体感悟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1】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初读分析3、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4、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5、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6、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1】“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2】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深入探究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2】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3】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品味语言(排比、比喻)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强调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写作技巧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
文章在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例如,第5段中,列举八大山人作画和飞帝亚斯、米开朗基制作塑像的例子,反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观点;第9段中引用慧能的名言、第10 段中引用歌德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相应的观点。 2.运用排比。
本文作为一篇演讲稿,为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论证的效果,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 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再告诉我们:在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和意志,你就可以成为创造之人。反复诵读、品味本文,可以让人与勇气握手,与自信重逢。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事例,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文章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于创造,处处、天天、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拓展延伸陶行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