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观看短片,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
中华不振
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初读课文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中华之崛起
齐读课题。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词读重一点?
中华
“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兴盛、繁荣、富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我会认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疑惑 训斥 严肃
振奋 胸怀 赞叹 非凡 顾客
我会写
肃
振
胸
晰
惑
凡
疑
怀
顾
训
赞
效
斥
晰、振、胸、怀、效、疑、顾、训
左右结构
赞、惑
上下结构
肃、凡、斥
独体字
我会读
胸、怀、效、惑
三拼音节
振、凡、赞、训
前鼻音
zhèn
趣味记字法
1.谜语识字: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坏土去掉心自来。
2.换一换:
(赞)
(怀)
校——效
书写指导
晰、振、胸、怀、训
左窄右宽
赞、惑
左右相等
效、凝、顾
上下相等
请大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课堂练习
第2课时
少年周恩来在读书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那么他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
复习导入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研读课文
自读第1~10自然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习第一部分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填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周恩来的读书目的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响亮而坚定
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赞叹”的近义词是什么?
赞扬、肯定
有志者当效此生!
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
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
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
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赞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鼓励、肯定、支持
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
默读第11~14自然段。
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
疑惑不解
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
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
伯父是怎么回答的?
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再振作,软弱无能。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想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
分角色朗读
悲愤、难过
悲哀、无奈
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②外国人的嚣张。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
想象当时的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位妇女,站在一旁的外国人又会说些什么。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当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他可能在想:中华不振啊,我该怎么办才能使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为什么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请大家填一填,然后齐读。
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父亲
明理
光耀门楣
振兴中华
今天我们的国家与那时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早日实现中国梦
课堂小结
1.看拼音,写词语。
yán sù qīnɡ xī xiōnɡ huái
( ) ( ) ( )
yí huò xùn chì zàn tàn
( ) ( ) ( )
严肃
清晰
胸怀
疑惑
训斥
赞叹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本文讲述了三件事:①周恩来刚到奉天时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他在外国人的地盘里看到__________________;③他因此立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受外国人欺负
对伯父的话疑惑不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拓展阅读。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课后拓展
推荐读一读《周恩来传》。
小练笔: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立下宏志
同学读书:光耀门楣——满足个人
远大抱负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亲身感受
周恩来读书:振兴中华——心系祖国
热闹非凡,外国人横行
读书目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女含冤,无处申辩
深刻体会
“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