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30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30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5 20:58:19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
瓜分中国狂潮
课堂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甲午中日战争
社会背景
甲午农民战争
(东学党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欧美列强开始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仅仅靠夺取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资本输出的需要了,于是欧美列强提出并实施了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计划,而它们的主
甲午农民战争
甲午农民战争(28张)
要目标就是它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打败并强迫开放国门的亚洲封建国家,而重点就在东亚地区的中国(大清帝国)、朝鲜等地。
欧美等列强认为虽然中国已被打败,但由于清政府的实力仍存,并且通过“洋务运动”达到了一定的富国强兵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控制。因此实力更弱的朝鲜成了首要的受害者,列强加大了对朝鲜的侵略,将朝鲜变为其角逐场所。而在其中,犹以朝鲜近邻日本的侵略最为严重。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社会背景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是朝鲜最大的掠夺者。1885年—1890年,朝日贸易额占了朝鲜对外贸易额的80%,日本投机商廉价收购朝鲜大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然后运到日本高价出售,从中牟取暴利。同时,日本则在朝鲜市场上高价倾销粗劣纺织品,获取巨额利润,日本资本家还控制了朝鲜的金融业、海运业、渔业。
这种掠夺性贸易引起朝鲜粮食奇缺和物价飞涨,使朝鲜人民的生活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日本和欧美工业品(大部分欧美工业品由中国转输朝鲜)的倾销,导致朝鲜的城乡手工业开始解体,朝鲜农村阶级分化的过程加剧,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经过日本等国的盘剥,原本就十分贫困的朝鲜人民生活雪上加霜。朝鲜人民和外国(特别是日本)资本主义的民族矛盾愈发凸显。
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朝鲜封建地主阶级却没有吸取在19世纪中叶清王朝和日本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被击败并被羞辱的教训,依旧横征暴敛,不思进取,致使人民生活日益贫苦,不得不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
阶级矛盾
人民抗争
由于以上情况,深受多重压迫剥削的农民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与日俱增,起义反抗的意识日渐形成。与此同时,面对国家的日益崩坏和人民的深重苦难,一大批立志于拯救苦难的民众的有识之士开始大量地涌现,朝鲜人民和这些仁人志士开始不断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与斗争。
19世纪后期,朝鲜以闵妃外戚集团为首的实际统治者更是贪污腐败,奢靡无度,史载当时的朝鲜宫廷“长夜之宴无日或辍,倡优妓女演呈百戏,酒池肉林靡费巨万”。 [3] 而各种赔款和外国贷款本息的偿还、日益庞大的军政开支、王室费用无止境的增加等等,也使朝鲜国库空虚,赤字猛增。朝鲜政府不得不以卖官鬻爵来维持财政收入,就连科举也成了交易市场。朝鲜统治者还勾结日本侵略者,成为了列强侵略朝鲜的帮凶。
1889年,由于日本的掠夺和天灾频仍,朝鲜部分地区实行“防谷令”,禁止把大豆和大米输往日本。日本人却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朝鲜政府立即废除防谷令,并勒索大量赔款。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置朝鲜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屈服于日本的压力,立即废除防谷令,并赔款11万多元。朝鲜的中央政府既如此荒淫腐败,地方官吏和农村土豪更是巧取豪夺,横行霸道,贫富悬殊空前严重,朝鲜的社会矛盾就像干柴一样不断累积。朝鲜统治者对内骄奢淫逸、对外妥协卖国的这些行为都极大地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的阶级矛盾是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25日,“济远”、“广乙”从牙山驶往旅顺,途经丰岛海面,突遭日军“吉野”、“浪速”等三舰的袭击。“广乙”
北洋海军的广乙舰
丰岛海战后搁浅的广乙舰残骸
北洋海军的济远舰
躲避追击触礁而碎,“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挂白旗示降,并下令转舵回逃。此时正有“高升”(租英商船)运兵船及护航舰“操江”由天津驶来,日舰俘获“操江”,击沉“高升”,“高升”上700余人牺牲。日本以突袭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
  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战役
(1894年9月17日)
甲午中日战争

北洋舰队列队迎战示意图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双方在黄海激战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损失5艘战舰,日本舰队也重创5艘。
海军提督丁汝昌
1836~1895
安徽庐江人
甲午中日战争

北洋舰队主力战舰——定远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航速每小时为十四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甲午中日战争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1887年7月23日建成。该型军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战舰。
高速航行中的“致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撞击日本吉野舰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激战图
  黄海海战,双方各有损伤,日舰首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为自存实力,故意夸大损失,借口“保船制敌”,禁止官兵出海作战,将全部舰只锁进威海卫,拱手让出制海权。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禹(今广州)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黄海激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向敌冲锋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邓世昌
邓世昌语录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甲午中日战争

光绪帝
1871.8.14~1908.11.14
爱新觉罗.载湉[tián]
庙号德宗 年号光绪
醇亲王之子 慈禧侄儿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为邓世昌所写的挽联
伏波横海,具折冲千里之威;
劲草疾风,标烈士百年之节。
——光绪帝为邓世昌御笔亲撰祭文
奋击则寡能敌众,
冲锋则义不顾身。
——光绪帝为邓世昌御笔亲撰碑文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参战
军舰
数量
装甲情况
总排
水量
(吨)
平均
航速
(海里/小时)
鱼雷
发射
管数
火   炮
鱼雷
艇数







21厘
米以

20厘
米以

中国
12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甲午中日战争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死难者可能达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
甲午中日战争

停泊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从令海战”,更不愿“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因而命令北洋海军聚泊于威海卫军港,实行所谓“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使日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战役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1895年初,日军水陆两路进攻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
甲午中日战争

日军向荣成进犯
  1895年1月,25艘日舰护送约2万日军进攻威海东南十余里的荣成湾。清军失利,日军占领荣成。随即分两路包抄威海卫背面,另有日舰队从正面炮攻南威海卫,封锁港口。2月2日,威海卫陷落。丁汝昌、刘步蟾等北洋舰队将领先后自杀殉国。
甲午中日战争

  丁汝昌(1836~1895),安徽庐江人。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黄海海战中,面对日舰进攻,他指挥北洋舰队沉着应战,负伤后仍继续督战。1895年2月,日军攻陷威海卫,他据刘公岛多次组织将士反攻,击沉敌舰艇7艘,后在外籍军官与部分官兵逼其降敌情况下,坚持不屈,12日服毒殉国。
丁汝昌塑像(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马关条约》签订

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遗址
  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
《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情景
桌对面右起: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内阁书记官伊东。背向左起:参赞马建忠、参议李经方、钦差大臣李鸿章、参赞罗丰禄、参赞伍廷芳。
李鸿章
1823.2.15~1901.11.7
安徽合肥东乡
《马关条约》签订

日方保存的《马关条约》
可见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签名
伊藤博文
1841.10.16~1909.10.26
内阁总理大臣(首相)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被迫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

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危害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允许日本在中国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设厂
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为通商口岸
通商
加剧人民负担 清政府举债赔款
便利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赔款
进一步破坏了领土主权完整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割地
危  害




使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中割让的领土和增开的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签订

清政府官员反对《马关条约》的奏疏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瓜分中国狂潮

  《时局图》是1898年谢缵[zuǎn]泰先生创制的一幅反映当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漫画。原图上有黄遵宪的题诗。现在原件藏于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
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
肠(蛇)代表德国
蛙代表法国
太阳代表日本
鹰代表美国
瓜分中国狂潮

俄国出于侵略中国(维护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谋取太平洋霸权的目的,联合德、法两国的驻日公使于1895年4月23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照会日本,“劝告”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同时,三国纷纷把军舰开到日本附近海面进行威胁。在俄国东部的西伯利亚总督也已集合了5万人,随时准备出动。日本经过8个月的侵华战争,已十分疲困,一时无力对付三国。日本政府决定让步,5月4日,日皇宣告接受三国劝告,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并乘机向中国勒索大量“偿金”。最后经俄、德、法三国议定退还辽东半岛的偿金为3000万两.
瓜分中国狂潮

国 别
租  借  地
势 力 范 围

胶州湾
山东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威海卫香港新界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福建
  租借地:资本主义国家用强迫定期租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国领土。租期有长有短,长的高达99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实力所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在这片领土上,该国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他国染指。
  “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政府提出,实质是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让美国有机会插足别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之内,保证中国市场对美国资本和商品的自由开放。
课堂测评
阅读下列材料:
1895年4月23日,俄国驻日公使根据俄国政府的训令,向日本政府递交照会。照会称:
俄国皇帝陛下政府查阅日本向中国要求的讲和条件,认为日本领有辽东半岛不仅有经常危及中国首都之虞(虞:忧虑),同时将使朝鲜国家的独立有名无实,有碍将来远东的永久和平。因此,俄国政府向日本皇帝陛下政府再次表示诚实的友谊,兹劝告日本政府应确然放弃领有辽东半岛。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日本通过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
2.俄国出面干涉时标榜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中日《马关条约》。
  标榜的理由是保护中国首都的安全、维护朝鲜的独立和远
东的和平。真实的目的是维护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