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常考知识盘点及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常考知识盘点及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6 11: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诫子书》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2.文章中心概括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突出气势。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指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 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⑤不独子其子
古义:子女 今义:儿子
(3)一词多义
①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
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
②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女)?
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③独:不独亲其亲(副词,仅,只有)
矜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
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
故户外而不闭(动词,关门)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不独子其子
子:原意为儿子,文中指以……为子
①形容词作名词
选贤与能
贤:原意为贤能的,文中指贤能的人
能:原意为有能力的,文中指能干的人
谋闭而不兴
谋:原意为奸诈的,文中指奸诈之心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原意为年老的,文中指老年人
壮:原意为壮年的,文中指壮年人
幼:原意为年幼的,文中指幼童
③动词作名词
盗窃乱贼而不作
盗窃:原意为作乱,文中指盗窃的事情
乱贼:原意为作乱,文中指作乱害人的事情
(5)重要句子翻译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6)问题探究
①如何理解文中提出的概念:“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答:大道,指儒家推行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答:“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③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答:“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④当今社会与文中理想的“大同”社会还有哪些差距?我们应该怎样努力?
答:如今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和评价,以及公民道德素质、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有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方面都还和“大同”社会有很大的差距。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




典型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荐、选举 
B.不独子其子 子:儿子
C.男有分 分:职业,职守
D.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兴起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B.天下为公 山峦为晴雪所洗
C.是故谋闭而不兴 出淤泥而不染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句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B.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受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C.结尾用现实社会跟“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
D.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模拟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所恶有甚于死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CD正确;B句意为: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子:动词,以‥‥为子;故选B。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前后两句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B.为:是,作为;/为:被; C.而:表示顺接;/而:表示转接; D.其:代词;/其:加强语气,不译; 故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了解其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关键的语句,比照原文中有关内容,比较判断答案。 ABD正确; C.结尾是全文的总结语,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故选C。
模拟测试
1.(1)以…为亲(赡养) (2)憎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亲”活用词,此处应译为“把…当作亲人,以…为亲”;“恶”指憎恶。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于”的辨析。要求掌握文言虚词“于”的各种用法,并能结合具体语境正确辨析即可。例句中的“于”指在;A中的“于”指作比。 B中的“于”指在 C中的“于”指给; D中的“于”指比;故选B
3.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与”通“举”,选拔;“修睦”指培养和睦气氛;故翻译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可知,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从“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可知,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可知,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