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乡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故乡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5 19:3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故 乡
1.重点字
阴晦(huì) 瓦楞(lénɡ) 胯下(kuà)
恣睢(zì suī) 秕谷(bǐ) 鹁鸪(bó ɡū)
髀(bì) 嗤笑(chī) 獾(huān)猪
瑟索(sè) 寒噤(jìn) 惘然(wǎnɡ)
潺潺(chán) 黛色(dài) 愕然(è)
萧索(xiāo) 伶俐(lì) 鄙夷(bǐ)
忙碌(lù) 隔膜(mó)
2.多音字
行 系
折 薄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既然:文中是已经的意思。
影像:印象。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轻视,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任意胡为。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嗤笑:讥笑。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景物描写。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荒凉萧索的特征,表现出故乡的贫敝,渲染了沉寂、荒凉、冷暗的气氛,衬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2.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是一幅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人物灵巧、矫健,二者相映成辉,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温馨的气息,也和眼前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我”对美好的童年的怀念)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透过“故乡”沉重的空气,“我”内心的“呐喊”,也是鲁迅先生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这句话告诉人们只要满怀希望地去奋斗,便会迎来新生活。这也正是小说最深刻、最隽永的地方)
1.多方面对比。
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河地“神异的图画”,是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是人物今昔的对比。人物对比中又具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杨二嫂前后性格的对比;有“我”和闰土少年的友谊与中年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关系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这样多方面的对比都有力地突出了“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这一主题的深刻性。
2.传神的肖像描写。
少年闰土的肖像是:“红活圆实的手”“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淡淡几笔就把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形象描绘出来了。中年闰土的肖像是: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脸“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这就是一个在旧中国受尽了苦难和折磨的农民的典型的形象特征。杨二嫂的肖像则是素描式的勾勒。“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正是一副乡村泼辣妇女的神气。
3.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
“阴晦”的天气,“呜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荒凉的景物中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绪。“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在这幅“神异的图画”中,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中故乡的爱与眷恋。这一幅明净美好的画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现,更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望”。
此外,“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哀”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本文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精神状态,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深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