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范进中举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范进中举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5 19: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范进中举
1.重点字
作揖(yī) 屠户(tú) 带挈(qiè)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尖嘴猴腮(sāi) 簇拥(cù) 讳(huì)
阎王(yán) 踹(chuài) 拙病(zhuō)
商酌(zhuó) 心窍(qiào) 诧异(chà)
锭子(dìng) 懊恼(ào) 绾(wǎn)
侥幸(jiǎo) 轩敞(xuān) 攥(zuàn)
浑家(hún) 行事(háng) 狗血喷头(xuè)
桑梓(zǐ) 畜生(chù) 盘缠(chɑn)
不省人事(xǐng) 见教(jiào)
2.多音字
宿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带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轩敞:高大,宽敞。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尖嘴猴腮:形容人脸颊瘦削,相貌丑陋。
诧异:觉得奇怪。
桑梓:家乡。
侥幸:由于偶然因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祸。
行事:行当,行业。
拙病:难治的病。
见教:指教(我)。
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了。形容变化极大。
果不其然:果然 (强调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不省人事: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看了一遍,又念一遍”写出了范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已经中举这件事,唯恐是梦。第一次“噫!好了!我中了!”写在得到确认已经中举这件事后,极度兴奋,一“拍”,一“笑”,意味深长。第二次“噫!好!我中了!”写出了范进长期被人蔑视侮辱和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还是悲哀都已经受不住了。“飞跑”写出了范进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的无比激动的心情,真是丑态百出,可悲可叹)
2.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运用排比句描写了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后的行为表现,与范进中举前众人对他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一个嘴巴打将去”恐怕是作者的泻意之笔,地位并不高的胡屠户去打中举发疯的范进。这挨打的应该并不仅仅是范进,应还有天下所有被科举扭曲的读书人,还有那害人的科举制度)
1.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个细节,发掘其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如范进把两锭银子送给胡屠户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可是范进说“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他就“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拳头一伸一缩一揣及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低着头扯衣服皱的细节,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副溜须拍马的奴才相。
2.鲜明的对比与夸张。
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和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小说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范进中举前生活窘迫,以至无米下锅,到街上去卖鸡;中举后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又训又骂;中举后对范进又敬又畏,阿谀奉承令人肉麻。中举前,邻人们对范进的困窘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奚落嘲讽;中举后又拿鸡蛋又拿白酒,“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通过这些鲜明对比,无情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示了科举制度扭曲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本质。
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艺术的重要手段。课文成功地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就是通过合理夸张而设置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因中举而发疯的事未必多见,但热衷科举、醉心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有的甚至是读到须发皆白,中了举欣喜若狂,落了榜痛不欲生乃普遍现象。小说在此基础上合理夸张,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更典型,更能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3.语言通俗、洗练,富有表现力。
如写范进卖鸡:“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寥寥数语,写出了范进的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写报录人送喜报:“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连邻居也“飞奔到集上”去找范进。为找胡屠户为范进治疯病,另一个也是“飞奔去迎”,这一片欣喜若狂的景象,都是因为范进中了举!
小说中还使用了很多群众的口头语言、谚语和俗语,如“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等等,这些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精神状态及社会地位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反映出当时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可耻风气,并对其进行辛辣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