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三顾茅庐
1.重点字
拜谒(yè) 半晌(shǎng) 谬举(miù)
存恤(xù) 愧赧(nǎn) 纶巾(guān)
金帛(bó) 汉室末胄(zhòu)
拱听明诲(huì) 箪食壶浆(dān)
经世奇才(jīng) 鹤氅(chǎnɡ)
2.多音字
曲 量
落
“曲”为“能唱的文词”“歌的乐调”义时,一般读qǔ;为其他义时,一般读qū。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存恤:爱惜,体恤。
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拜谒:拜见。
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思贤如渴:形容急于寻求人才的迫切心情。
犬马之劳: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1.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从而反衬出刘备的敬贤态度)
2.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文章抓住“徐步”“拱立阶下”等细节,表明了刘备的毕恭毕敬之态,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诚意)
1.人物形象鲜明。
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等上“半晌”“一个时辰”,而且态度恭恭敬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等便可看出;孔明则是一个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志存高远的贤士,从他未出茅庐而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即可知。
2.语言精练畅达,平白如话。
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个创举,和过去纯文言小说晦涩难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3.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本文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烘云托月手法的运用,且用法变化多端,有正衬,也有反衬。文中徐庶和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都是正衬;张飞的粗犷、急躁,其实质也是从反面衬托刘备谦恭有礼……此种手法在文中运用得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三顾茅庐
课文叙述了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草堂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的经过,刻画了刘备的思贤如渴和礼贤下士的形象,也展示了诸葛亮未出山便知晓天下事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