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语文四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一、导入 第一课时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
半江瑟瑟半江。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二、破诗体,解诗题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诗句,把生字圈出来,并想想这是一首什么诗体的诗? mù 瑟 吟yínsè 暮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杂律诗,这种诗的特点是通过对一事一物的吟诵来表达内心的情思。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时候的途中写的。2.齐读课题,并思考:你从课题知道了什么?“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 “暮”是什么意思? 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我们知道诗人傍晚在江边吟诵,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时候的途中写的,那么此刻夕阳快要落山,天快黑了,难道诗人不着急赶路吗?到底是什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诗人?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古诗,边听边想想:听了录音你整体感觉如何?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多美的诗啊,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诗文。2.自读诗句,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大家在读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第三遍划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检查自读效果。大家刚才听了录音范读,老师也给你们时间自己读,也让你们自己划了诗的节奏,相信大家读得很好了,谁来说说这首诗该用什么读法? 四、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有哪些词你不理解的?
“残”是什么意思?
“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
“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
“铺”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这两句主要写那些景物?残阳江水默读第一句诗,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铺”好在哪里?我们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句诗有哪些词你们不理解的?“可怜”“似”在诗文中是什么意思?请默读第三四句,然后找出能表达诗人心情的词“可怜”可爱= 由“铺”与“照”“射”“洒”几个字的对比,我们快要知道古人用字的上面是非常讲究的,而不是信手拈来的,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向古人学习。 小结: 它不仅形象地表达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照在江面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和平缓,给人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 作者被迫离开朝廷后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的,既然是被迫那么他离开前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而在途中遇到这样的景物他停下来并为之赋诗,你们觉得此刻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五、引导整体,体会情感作业展开想象,用你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景物写成描写景物的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江边“残阳“月”“露珠”等景物吟诵,表达了自已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二、初读课文,感知美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齐读课题。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全班尝试背诵古诗。三.分组自学,理解美
橫看成岭側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3.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2.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3.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4.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不是,应该在太空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六、汇报交流,感悟美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
(横——侧,远一一近,高一低)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绘画,并向大家展示。第三课时《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一、看图片、赏雪梅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二、品诗句,悟道理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雪白梅香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1.谈雪梅的关系。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2.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风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1)这首词的词意是: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定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的信心。(2)赏析: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总结: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mù sāo 骚 逊 输暮 瑟 缘 降 sèyuánxiáng xùn shū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虚逊输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2.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