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语文五年级 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第一课时一、导入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 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二、出示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将相和》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词。3.理清脉络。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②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③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四、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的起因: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故事的结果: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到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秦王对宝玉赞不绝口,但就是不提换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借此骗回和氏璧,并用撞碎宝玉逼秦王答应交城。回到客舍,蔺相如派人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2.读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 没有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 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①这情形指什么?上文哪句话照应了这点?②面对这种情形,蔺相如是怎么做的?③那么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机智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①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勇敢②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撞③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如果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勇敢、视死如归4.读第八自然段。什么叫“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②从动作上体会。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 理直气壮、无所畏惧5.读第九自然段。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畏③体会人物: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 缓兵之计五、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故事的起因: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想在会见时侮辱赵王,侮辱赵国。故事的结果:赵王、赵国的尊严得到了维护。故事的经过:蔺相如出谋,自己跟赵王前行,廉颇率军做好抗秦准备。在会见中,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此侮辱赵国和国君。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1)“缶”是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击缶呢?因为这代表赵王、赵国的尊严(2)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定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3)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蔺相如坚定的语气。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面对强秦,蔺相如如此执着和坚定,挽回了赵国的尊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是个又机智、又勇敢,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人,他不是只凭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了。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将相和”这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和”字使你想到了什么?《将相和》二、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故事的经过:故事的结果: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1.文章哪儿写了将相不和?画出相关语句。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廉颇心里什么滋味?嫉妒、不服、不满(2)廉颇为什么不服气?他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补充资料: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2.廉颇战功赫赫,所以他才说蔺相如没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去了”,你赞同吗?不赞同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是怎么做的呢?(1)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故事,画出廉颇负荆请罪原因的句子。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①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蔺相如说的话。从蔺相如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顾全大局②面对廉颇的诋毁和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针锋相对,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2)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知错能改、以国家利益为重(3)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三、拓展提升1.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这个故事还给人以启示。想一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①做人要顾大局,识大体,不要斤斤计较;②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以大局为重;③同学友好相处,团结友爱……小结:古人说“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兴旺。”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只有“和”的强大力量,才能让它更进步,更文明,更向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2.课文讲述了三个动人的小故事,其中“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已经演化为成语,有了特定的意义。你能依据课文猜猜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吗?完璧归赵:原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给赵国,现在常来比喻物归原主。负荆请罪: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表示诚心认错赔罪。像这样的成语《史记》中还有很多,如:鸿门宴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卧薪尝胆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四、布置作业1.以《我喜欢的历史记人物》为题,写一篇小练笔。2.推荐阅读少儿版《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