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7 23: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
第3、4
课课标
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⑴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⑵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要点
学纲
一、秦朝的统一
(一)△疆土统一
1.条件; 2.秦的统一:⑴灭六国(时间、策略、结果),⑵开拓边疆(征服周边民族地区)。
(二)▲政治经济文化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⑴确立皇帝制度,⑵建立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⑶全国推广郡县制,⑷颁布秦律;
2.经济文化习俗上,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
(三)△统一意义
二、秦朝的暴政
(一)秦始皇的暴政:1.表现; 2.消极影响。
(二)秦二世的暴政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一)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前206年)
1.陈胜、吴广起义:⑴直接原因,⑵建号“张楚”,⑶结果;
2.刘邦、项羽反秦。
(二)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前202年)
基础知识
一、秦朝的统一
(一)疆土统一
1.条件(表1)
角度
内容要点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要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⑴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⑵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秦国具有的优势和条件
⑴地理位置优越:“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⑵物质基础雄厚;⑶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⑷变法致强
2.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3.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表2)
领域
主要措施
作用(意义)和影响
政治
⑴确立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确立,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③皇帝的权力
⑴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由此形成;
⑵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
⑵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⑶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⑷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特点:秦法严苛)
经济
⑴统一车轨,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和直道
⑴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⑵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和国家统一
⑵统一货币
⑶统一度量衡
⑷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文化
风俗
⑴统一文字
⑵整顿社会风俗等
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图(图1)
二、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的暴政主要表现有:⑴大兴土木,兴师动众;⑵开拓边疆和修建大型工程;⑶“焚书坑儒”,等等。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激化,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号为“张楚”。陈胜失败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2.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 4 年的楚汉战争。
思考点:刘邦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
提示:从刘邦和项羽两个方面去分析。
秦朝统一与速亡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材料三:战国后期,楚国学者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污)其服不挑(轻佻,奇异),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kǔ,滥、恶),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必然性)也。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一《强国篇第十六》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10分)
材料一中,嬴政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土地得到灌溉;(2分)
材料二中,“除逐客之令”(不采纳“逐客”建议),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2分)
材料三中,①(秦)“其固塞险”,地理位置优越;(2分)②经商鞅变法,秦国实行法治,吏治良好,民风淳朴;(2分)③四世秦王励精图治。(2分)
综合上述因素,秦国日益强盛,具备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⑵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帝国道路修建的作用和影响?(8分)
作用和影响:①加强了首都与(北部、东北、东面和东南)边郡的联系;②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③促进了秦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和治理;④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⑤为汉代道路系统建设打下基础;⑥加重徭役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任答4点8分)
材料五: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六: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⑶材料五中,贾谊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六谈谈你对贾谊观点的认识。(6分)
贾谊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其政不改……孤独而有之”(他的政令没有变,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这里指秦王没有沿着商周行分封的道路来“制御其政”)。(2分)
对贾谊观点的认识:贾谊对秦二世而亡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实际,(2分)据材料五可知,秦朝的暴政才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2分)
二、秦朝制度建设
材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yǐ,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⑴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
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4分)
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2分)
材料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⑵分析材料二,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4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4分)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四: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⑶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王夫之:从国家角度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2分)
顾炎武:郡县制的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4分)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1.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B)
A.周     B.秦     C.汉     D.唐
2.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D)
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确保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限制了三公权力的行使        D.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3.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C)
A.能够实现中央集权          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
4.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由此可以推知(B)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
C.秦朝重视巩固国家统一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
5.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据此可知,李斯主张(A)
A.推行郡县制以实现天下安宁      B.仿效西周分封诸侯以巩固天下
C.宣扬“君权神授”实现一统      D.利用国家赋税增加官员的收入
6.《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D)
A.进一步完善秦朝法律制度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7.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C)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8.《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表现有(D)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苛  ④大兴土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⑴柳宗元认为秦、汉的过失分别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分)
秦的过失:滥用民力,严刑酷法;(2分)
汉的过失: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2分)
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2分)
⑵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2分)
相同点:两人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2分)
⑶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6分)
差异: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2分)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实质是皇权过分专制。(2分)
原因: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顾炎武所处的明清之际皇权专制日益强化,弊端日益凸显。(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