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课件(41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诗三首课件(41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6 21:48:57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语文四年级 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塞》塞:边塞、边疆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祀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1.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为什么征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创设情景: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哪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一、课题导入《凉州词》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初读感知(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热烈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品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们在说什么呢?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这战场怎样?残酷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豪迈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四、拓展延伸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五、作业1.默写。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一.故事导入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起义反抗暴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告他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但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愿离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剑,时年31岁。你觉得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无愧是西楚霸王,铮铮傲骨,即使是死也要与敌人抗争到底,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令人钦佩、赞叹。《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二、初读课文1.解读古诗题目看到这首古诗的题目“夏日绝句”,什么叫绝句?为什么叫夏日绝句?绝句是诗的一种载体,绝句每首四句话,通常有五言(每句话五个字、七言两种)。《夏日绝句》意为:写于夏天的绝句。2.介绍诗人。 李清照(1084-1155年),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的代表作有《如梦合》,《声声慢》等。3.多形式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我想请几个同学站起来单独朗读古诗,其他同学评价他读的好不好。谁来试试。其他同学点评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应该怎么样读?没错,要把这首诗读好,我们要读出项羽那种宁死不屈的气魄,那么现在我想请全班男生齐读一遍。老师读得好不好?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好吗。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品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1)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赞颂项羽英雄气慨的两个词语。人杰、鬼雄(2)人杰、鬼雄又是什么意思呢?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鬼雄:鬼中的英雄。拔山盖世:项羽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下人。形容力大勇猛,无人能比。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就命合士兵把锅都打破,把船都弄沉,激励士兵拼死作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驱,成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联系前两句诗,你对项羽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们有何感慨?谁来说一说。品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会原谅他吗?项羽有的是时间逃生,可他为什么选择了死?你觉得项羽是个怎样的人?项羽不想成为敌人的俘虏,不想死在敌人的刀下;项羽悲壮豪迈,光明磊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关键是读好哪一个词?不肯,“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的坚定信念。请你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3)深入思考,体会诗人的情感。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悲壮之举。 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国破家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的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多少人妻离子散,无数人颠沛流离,饱受战争之苦。公元1129年,李清照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处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对比宋朝官员的贪生怕死、不肯抵抗,她钦佩项羽那种,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节,于是悲愤地3只是你写下这首《夏日绝句》,呼唤南宋能够涌现出像项羽那样的英雄,早日渡江,与敌人死战,还我河山!诗人在这个时候写到项羽,其实是在干什么呀?是想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官员的无耻行径,表达内心的爱国情怀。作者捋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怀古讽今的深刻用意。借古讽今,爱国情怀四、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要像项羽那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捋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五、布置作业(1)抄写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2)查阅资料,读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