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8 08: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知识点1·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年, 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 。
(3)孙权称帝,定都 ,国号吴。
西晋
(1)建立:266年, 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 贵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
长的分裂时期。
知识点2·东晋与南朝
东晋
(1)东晋建立:317年, 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崛起
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
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阶层形成。
②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
主要支柱。
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 ”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30“思考点”:导致东汉以降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试答:
2.阅读教材P31“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影响是什么?
试答:
1.阅读教材“三国蜀墓彩绘陶屋”(见教材P29)
信息解读:图片反映了三国时期蜀地彩绘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
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 ,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

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3)影响: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
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南岸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
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3·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2)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民族隔阂:4世纪下半叶, 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来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 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政权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
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教材剖析
2.阅读教材“‘晋归义羌侯’印”(见教材P30)
/
信息解读:图片是晋朝颁发给内迁少数表现长期定居,互木民族首长的印章,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阅读教材“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见教材P30)/
信息解读:上图表明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并同汉族人交错杂居在一起。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交流。
4.阅读教材“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见教材P33)
信息解读:从“史料实证角度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
探究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史论要点
多元视角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角度
内容
内涵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原因
(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表现
(1)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迁居南方。
(2)东汉魏晋时,“五胡”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和汉族长期定居,互相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对点训练
下列各项中,概括表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最佳的一项是 ( )
A.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共同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
C.物质、文化交流不断
D.迁移、杂居、共处、通婚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D.社会生活的逼迫
探究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史论要点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 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点训练
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探究三 (核心素养)北魏孝文帝改革
素养解读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史料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解读:孝文帝改革中提倡说汉话,有利于民族交融日常化。
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对点训练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
A.《北魏统一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