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走月亮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 走月亮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6 22: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会认“鹅、卵、俗”等七7个生字,会写“淘、牵、鹅”等13个字,掌握“淘洗、柔和、灰白色”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
4.积累语句,背诵课文,体味小韵文的韵味。
5.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6.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体味小韵文的韵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3.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4.文中写的是谁,又是怎么走月亮的呢?
说得好,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散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带上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心耳朵、眼睛、鼻子和心到书本上去看看月月亮。
(1)生字词扫盲。
(2)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 ”标记下来。出现了几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想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你们思考的足迹,也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伴随你以后的学习之路。)2.?在你读课文时,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来汇报。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
①“洱海”是个海吗?它在哪?
②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是月牙呢?
③课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播放课件:金钥匙)
自读课文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是知识性的问题,可以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如果有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可以放一放,以后再解决。有的是关于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一般这类问题,应与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同学们提出的第一题,有查到河海的资料了。
(生:洱海,它是一个形状像耳朵的淡水湖。在云南省大理市内,西面有点苍山,东面有玉案山,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景色迷人的风景区。)
通过查资料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题与课文关系不大以后再解决。
第三题,就是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
3.理清文章大致顺序。
(1)?那么文中写了几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 ?对,是四次。
(2)想一想,每一次我和阿妈是在哪走月亮?
第一次,?是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次,是在小溪边。
第三次,是在田埂上。
第四次,是只是静静地走着,走过了许多地方。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用“‖”给课文分段。
三、课程小结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些地方很自然串连在一起,使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自然。那么,我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老师一起美美的读了读《走月亮》,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与作者和他的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一走月亮。
师:下面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畅所欲言谈听后感受。 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情感
师:好,下面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小声的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最喜欢文章哪个地方?为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一)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1.师:为什么喜欢这?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觉得我的家乡很好看,很美。
2.师: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
(手电筒、太阳、灯塔。)
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
生:更柔和,更浪漫。
师:好,孩子,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太柔和了,这月光一下把作者带回了故乡,月光照亮了远处高高的点苍山,近了,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更近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同学们,还没有完,你说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
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
(更美丽,更宁静。)板书。
师:好,谁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师:真美,这么美的景色,我起头一起背一背,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本段通过“三读一背”来指导学习,体会月光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家乡美。让孩子初步感知排比句的用法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
(二)学生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
1.品读“流着”。
师:好,还有哪些景色你觉得很美,你很喜欢?
生找到第二段。
这一段里你觉得哪的景色你最喜欢?
生:我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抱着一个月亮!
师:嗯,真是,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
生: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2.品析“抱”,体味景中带情,情寄予景的写作手法。
师:太美了,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
生:有水塘、还有月亮。(师板书:水塘抱月)
师:每个水塘里还抱着一个月亮,水塘多不多,月亮多不多,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多美的景啊,谁来读一读。
师:孩子,老师发现你读“抱”字的时候特别有感情,这个抱字让你感觉到什么?“水塘抱月亮”让你想到了谁?
(妈妈。)
作者看到小水塘和月亮也马上想到了他的妈妈,想到了他和妈妈白天?
(在溪边洗衣裳,坐小船。)
谁喜欢这,给我们读读,带给你什么感觉?
(很美,很快乐。)
师:孩子们,看来和妈妈在一起总是那么快乐,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3.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
师: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妈妈时写的,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你看看作者写到这心里还充满了什么?
(对家乡,对妈妈的思念、怀念。)
谁来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这小溪边,小水塘里,花瓣,纸船、其实都运载了妈妈对我的(爱)运载了我对妈妈的(思念)。
4.本课虽为散文,却带均有韵脚,指导学生读出韵文的味道,便于背诵。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读的时候,我在这一段里还发现一个小秘密,你们看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韵母ang。
师:每句话末尾的字读起来感觉像读一首诗歌,朗朗上口,很押韵,不仅写的很美,还很好记。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把它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初步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到后来感受到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令学生打开文本,嫁接生活,读出不同的感悟,由景美升华至情深。
(三)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导学生自学。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品景、品情的方法,下面这一段请你自己来学习体味一下月光下的景,月光下的情,试着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边读边想画面,看看你能不能背下来?
师:谁先来?波光粼粼,月光闪闪的溪岸,真美。谁还来读。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特好看。
师:谁还想读。
师:月亮妈妈牵着星星宝宝走啊走,你感觉到什么?
(妈妈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试着背一背。
(看大屏幕背诵)
生充分背诵。
师总结:嗯~我闻得见妈妈的气息,妈妈的气息是什么气息呢?
(家的气息,温暖的气息,爱的气息)
师:走月亮,我和阿妈走月亮,不仅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浓浓的爱。 三、拓展、写作训练
师:这篇文章读起来字字皆美,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还被入选了“全球经典美文之一”,有记者采访吴然,问他是否还记得当初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呢?
吴然:把小时候与妈妈一起月下散步的情景一口气写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师:看来我们不光要留心生活,热爱生活,还要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师: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先来说一说你和妈妈在一起感觉最温暖,最快乐,最难忘的事,然后写一小段在小本本上。
师:课下作业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摘抄在小本本上,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