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繁星》这一课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课文按照“从前”——“三年前”——“如今”的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观察细致,情感丰富细腻,借对繁星的描写,抒发他热爱自然、光明、祖国,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繁星》语言优美,情感细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四年级的学生,掌握文学知识相对较少,生活经验和阅历不足,授课中,需要教师借助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思维导图明确作者三次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理清行文脉络。
2、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了解背景知识,深入体会作者通过繁星抒发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也能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冰心《繁星》
这是冰心观看繁星的感受,认为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欣赏的,那么你观看星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巴金笔下的《繁星》,体会巴金观看星空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请你用文中的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1)明确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表达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因此,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
(2)内容概括: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个句子中“爱”出现了两次,作者爱月夜和爱星空一样吗?可否改成“我爱星天,但我也爱月夜。”?
3、作者对星天有着怎样特殊的情感?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读课文,先将作者几次观星的时间、地点、情景、感受一一找出,并绘制出思维导图。
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们画出思维导图了,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的思维导图展示一下?
衔接语:通过导图,我们看到作者三次观星的情景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到他的儿时,去欣赏家乡夜空的美景。
三、研读课文
(一)“从前在家乡……”
1、请一位同学用轻柔的语调诵读第一自然段,“从前在家乡……”
2、这是儿时的巴金,你们想了解儿时巴金的生活状况吗?
背景链接。
巴金1904年11月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他的母亲陈淑芬对他的影响很大。巴金在他的散文《最初的记忆》中说道: “母亲很爱我。虽然她有时候笑着说我是淘气的孩子,可是她从来没有骂过我。她让我在温柔、和平的气氛中度过了我的幼年时代。”巴金10岁时,母亲去世,13岁时父亲去世。
3、请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4、多年以后,这种情感,作者写得特别含蓄,我们只能从“最爱看”,“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些语句中感受得到,同学们能不能以小巴金的口吻说一说他当时在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时的所见所感?
学生以小巴金的口吻对在家乡观看繁星的情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描绘。
衔接语:密密麻麻的繁星给了小巴金慰藉,长大后,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对星空,他有着怎样的感受?
(二)三年前在南京
1、学生朗读
2、青年巴金观看星空与儿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学生找出不同并解释原因。
4、此时的巴金,对星空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能读出这样的感情吗?
5、文中提到“光明无处不在”指的是什么?
背景链接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离开了压抑着他们的大家庭,来到了他的向往之地—南京。在南京求学期间,参加了“五卅运动”,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面对黑暗的社会,他坚持追求光明。
学生通过背景链接回答这个问题。
衔接语:看来星星在巴金的灵魂深处有了种种烙印,已经成了他生活乃至生命的组成部分。
品读
衔接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星空似乎更美了,大家认真阅读3、4自然段,说说海上的星空给了作者哪些美的享受?(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你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4分钟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学生在寻找美景中,进行美读。
知人论世
衔接语:作者带领我们欣赏了海上朦胧、梦幻的星空美景,那么透过巴金的《繁星》,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巴金?
视频——巴金介绍
《繁星》作为七年级的开篇之文,巴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星空下自由飞翔。也让巴金的作品丰富我们的人生。推荐阅读: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巴金的小说《家》。
板书设计:
繁 星
巴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