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望洞庭》教案
【教学内容】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体会作者描写月夜洞庭美景时的情怀。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讨论。
一、趣味导课
1.出示课题。(播放ppt1)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碧波万顷,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播放ppt2)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播放ppt3)
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2.简介洞庭湖。(播放ppt4)
谁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简介作者。(播放ppt5)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设计意图: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查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播放ppt6)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正音:未、庭、磨、银 盘
2.朗读课文,指名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通诗句。(播放ppt7)
3.学生按节奏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4.齐读课文,找一找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播放ppt8)
三、精读领悟
(一)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学习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播放ppt9)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能够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明确: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2.学习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播放ppt10)
遥望:远望。点题,能够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
明确;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
(二)精读课文,领悟诗情。
1.如何理解“两相和”的“和”字?(播放ppt11)
明确:湖光与秋月两者融合在一起,月光如水,水映月光,水月澄洁一色,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播放ppt12)
明确:把“潭面”比作“铜镜”,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有些模糊,有些迷蒙,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镜未磨”用来形容月夜湖光,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真是恰到好处。(播放ppt13)
3.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怎样理解这一句?(播放ppt14)
明确: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我们来想象一下,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播放ppt15)
(三)品读课文,想象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播放ppt16)
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无风,水平如镜,“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诗人放眼远望,只见青翠的君山倒映水中。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归纳。(播放ppt17)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语言凝练,构想新奇,意境静美。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表达了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2.积累拓展。(播放ppt18)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ppt19)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宋·张孝祥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唐·李白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唐·李白
(设计意图: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作业布置(播放ppt20)
1.背诵本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播放ppt21)?
望洞庭 刘禹锡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两相和。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看到洞庭湖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色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课件22张PPT。小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激趣导入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碧波万顷,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激趣导入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新知讲解新知讲解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 禹 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新知讲解未 磨 遥 银 盘 学习生字tíngwèimóyáopányín新知讲解 朗 读 课 文
1.指名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通诗句。
2.学生按节奏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新知讲解初步感知找一找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洞庭 湖光 秋月 潭面 无风 山水 白银盘新知讲解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齐,显得十分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和:相互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未:没有。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意讲解新知讲解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意讲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遥望:远望。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新知讲解如何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字? 湖光与秋月两者融合在一起,月光如水,水映月光,水月澄洁一色,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探究讨论新知讲解精 读 领 悟潭面无风镜未磨月夜朦胧湖面迷蒙景色缥缈把“潭面”比作“铜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新知讲解 把“潭面”比作“铜镜”,湖面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有些模糊,有些迷蒙,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镜未磨”用来形容月夜湖光,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真是恰到好处。新知讲解精读领悟洞庭湖白银盘君 山青 螺比 作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新知讲解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探究讨论 赏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新知讲解 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无风,水平如镜,“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诗人放眼远望,只见青翠的君山倒映水中。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精 读 领 悟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新知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语言凝练,构想新奇,意境静美。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美妙的秋月风光,表达了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总 结 归 纳新知讲解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唐·李白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唐·李白拓展积累课堂小结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布置作业作业:
1.背诵本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课堂小结 望洞庭
刘禹锡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祝你学习进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