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
学习目标
1.了解雨果及其小说;
2.分析《炮兽》的三个场景,说出场景的描写方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致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
写作背景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
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
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字词总汇
字音
撞城槌(chuí) 禀 (bǐng ) 赋 褥(rù)子 颠踬(zhì)
摇曳(yè) 飓(jù)风 合拢(lǒng) 痉挛(jìng luán)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小说节选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写脱了链的大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第二部分(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翻倒的怪物的青铜脖子上”)写队长和老人战胜“炮兽”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写老人对队长的处置。
把握重点
全文描写了三个场景: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这篇文章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场景一
1.炮兽的庞大,凶猛,威力无穷与人的渺小,怯懦,无能。
课文相关内容:
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拟人)
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比喻、排比)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
课文相关内容:
1)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2)布瓦斯贝特洛对利·维厄维勒说:“你相信上帝吗,骑士?”
利·维厄维勒回答:
“信的。不信。有时信。”
“在遇到风暴的时候呢?”
“信的。像现在这种时候也信。”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3)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场景二
1.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课文相关内容:
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
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
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
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课文相关内容:
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
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场景三
1.赏功与罚罪。
“将军,根据这个人刚才所做的一切,你不认为他的上级应该有什么表示吗?”
“我认为应该有的。”老头儿说。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宽大上衣上。
……
“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2.欢呼与惊惶的对比。
如文章中写到的:“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对照法”的运用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知识迁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简爱(节选)
一个粗重的声音,冲破了细微的潺潺水声和沙沙的风声,既遥远而又清晰:一种确确实实的脚步声。刺耳的喀嗒喀嗒声,盖过了柔和的波涛起伏似的声响,犹如在一幅画中。浓墨渲染的前景——一大块峭岩或者一棵大橡树的粗壮树干,消融了远景中青翠的山峦,明亮的天际和斑驳的云彩。
这声音是从小路上传来的…… 这匹马已经很近了,但还看不见。除了得得的蹄声,我还听见了树篱下一阵骚动,紧靠地面的榛子树枝下,悄悄地溜出一条大狗,黑白相间的毛色衬着树木,使它成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正是贝茜故事中,盖特拉西的面孔,一个狮子一般的怪物,有着长长的头发和硕大无比的头颅,它从我身旁经过,却同我相安无事。并没有像我有几分担心的那样,停下来用比狗更具智想的奇特目光,抬头看我的面孔。那匹马接跟而来,是匹高头大马,马背上坐着一位骑手。那男人,也就是人本身,立刻驱散了魔气。
这是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出场的场景,这一场景为男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哪些有心的设计?
参考答案
寂静冷清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出场;着重描写马蹄声,造成先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感;虎虎生风的高头大马陪衬出人物的魅力。
拓展阅读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巴特勒上校:
您问我对于远征中国的看法。先生您觉得这次远征又体面又高尚,您相当善意地看重我对此的感情。您认为在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进行的这次远征是英法两国共享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这次英法取得的胜利能给予多大程度的赞同。
既然您愿意知道我的看法,那我就发表如下: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特农神殿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帕特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作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鹳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帕特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额尔金的名字。当初在帕特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 于欧特维尔--豪斯
雨果名言
人生至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为你的现状而爱你,说得更准确些,有人不问你如何就爱你。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禀赋(bǐnɡ) 合拢(lǒnɡ) 驯服(xùn) 对峙 (zhì)
B.桅杆(wéi) 颠踬(zhì) 铁锤(chuí) 羞赧(nǎn)
C.飓风(jù) 锚索(máo) 摇曳(yè) 坍塌 (dān)
D.瞥见(piē) 撞城槌(chuí) 褥子(rù) 恪守 (k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针砭 颠腾 大杂烩 乐不可知
B.座落 毕竟 发祥地 庞然大物
C.船舷 痉挛 仪仗队 令人扼腕
D.装潢 宣泄 一溜烟 气喘嘘嘘
3.下列句子中加红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船长的后面跟着一个粗野的汉子,气喘吁吁,衣服零乱,可是掩盖不住一种得意的神气。
B.老头儿又恢复了他的无动于衷的态度,他没有回答。
C.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D.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那时候防止炮身不反座的固定止退索还没有人使用。
B.灵魂是奇异的东西,这尊大炮仿佛也有一个灵魂,不过它的灵魂中充满了仇恨和愤怒。
C.假使有风暴就好了,风暴也许能使这尊大炮翻一个身,只有四只轮子朝上,才有办法控制它。
D.铁链的一端扣在炮架上,另一端不受什么束缚,使大炮的跳动显得更加猛烈,绕着大炮疯狂地旋转。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人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子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老人仍旧靠在主桅上,抱着双臂在沉思。
布瓦斯贝特洛用左手食指指着他,低声对拉维厄维尔说:
“旺代有首领了。”
5.水手们为什么“欢呼起来”,而后来又一下子“惊惶代替了欢呼”?
6.“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为什么这些话会是“缓慢地,严肃地”说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布瓦斯贝特洛伯爵说“旺代有首领了”,你认为他有什么根据?
8.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试从片段中选出一处加以分析。
课外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魔 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得出你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殷勤献上的热茶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儿——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是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恺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仍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①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儿当作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②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纸盒,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③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 ,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9.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
10.指出三处加红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
似乎②:
似乎③:
11.联系全文,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答:
12.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C(“坍”读tān)。
2.C(A.“乐不可知”应为“乐不可支”;B.“座落”应为“坐落”;D.“气喘嘘嘘”应为“气喘吁吁”)。
3.B(A项,“气喘吁吁”: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B项,“无动于衷”:形容对该关心的事毫不关心。句中的老头并非不关心,而是不把这种态度表露出来,应改为“不动声色”。C项,“受宠若惊”:受到意外的宠爱或赏识而感到惊喜。D项,“庞然大物”: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东西)。
4.B(A项,“不”应去掉;C项,“只有……才……”应改用“只要……就……”;D项,“使大炮的跳动显得更加猛烈”应调到“绕着大炮疯狂地旋转”之后)。
5.水手们欢呼是因为炮队队长得到了奖赏,被授予圣路易十字勋章;水手们惊惶是因为老头突然要枪毙炮队队长。
6.这些在场的人看来是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写能突出当时场上的气氛紧张,更能很好地表现老人斩钉截铁的表情和坚毅果敢的性格。
7.他们看到了老头的沉着,办事坚毅果敢和赏罚分明。这些都是身为领导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所以他们认为“旺代有首领了”。
8.比如:朗特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特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9.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10.①显示人物的情态。
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③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11.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12.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义。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