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讲 《娜塔莎》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讲 《娜塔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3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娜塔莎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称他为“19世纪的俄国巨人”,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把他的创作看成是“全人类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一直在变化,他的创作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852—1863年是他的早期创作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发表了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的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1854—1855年托尔斯泰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在1863年的《哥萨克》中,托尔斯泰首次提出贵族知识分子与上流社会决裂,返回大自然、走平民化道路的主张。
1863—1880年是托尔斯泰的中期创作阶段。这期间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成为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也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其后,他又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炉火纯青。
1881—1910年是托尔斯泰的晚期创作阶段。从70年代末起,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他抛弃了地主贵族的“一切传统观点”,转变到宗法制农民思想立场上来,并站在这个立场上抨击俄罗斯的国家制度,抨击特权阶级的生活和道德。他也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自己参加体力劳动,还帮助农民盖房子,并学习做鞋匠,衣食简化,戒烟酒,甚至不吃肉。这时期的著名作品有《忏悔录》《魔鬼》《哈泽·穆拉特》《舞会之后》等。1889—1899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小说中他提出了两个主题:一是暴露社会罪恶,抨击沙皇专制制度;二是描写人的堕落和精神上的复活。
字词汇总
宅邸dǐ 花翎líng 勋绶shòu 砰pēng然 搽chá香粉 迸bèng流
皱襞bì 怯qiè场 袒tǎn露 怜悯mǐn 撩liáo拨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课文《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安德来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 刚出场时的娜达莎13岁,是个黑眼睛、大嘴巴、不美丽,但十分天真活泼的女孩子。
在课文中提到的一次盛大的舞会上,由彼埃尔介绍,安德来认识了娜塔莎。这时的娜塔莎已经16岁了。她原先的爱人保理斯为了和一个有钱的女子结婚,已把她丢弃了。娜塔莎舞跳得很出色。在安德来心目中,娜塔莎是他看到的第一个美女,“她的魔力之酒使他陶醉了”。不久,安德来向娜塔莎求婚,她和她的父母都同意了。但安德来的父亲反对,婚事暂时搁置下来。不久,在爱伦家举办的跳舞会上,花花公子阿那托尔追求娜塔莎。这位意志不坚定,带几分稚气的女子竟爱上了他,并自动地解除了和安德来的婚约。
接着,阿那托尔要把娜塔莎拐骗到国外去。但他们约定逃走的计划时,被索尼亚听见了。她转告了娜塔莎的教母玛丽娅。娜塔莎出逃不成,生起病来。彼埃尔跑来劝慰娜塔莎,并把阿那托尔已经结婚的事告诉娜塔莎。娜塔莎知道自己受骗了,气得要服毒自杀。安德来见娜塔莎已变心,便托彼埃尔把娜塔莎的相片送还给她。
小说的最后一卷,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战争中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他们互相爱慕起来。1813年,他们结了婚。婚后,娜塔莎性格大为改变,她忙于家务和教养子女。她抛弃了社会生活,失去了“她所有的魔力”,身体也“长胖了,长宽了”,变得“不修边幅”起来。
《战争与和平》对各色人物的刻画都堪称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把握重点
课文所节选的部分,描写的是16岁的娜塔莎遭遇爱情和激情的心理状态和外部表现。
第一部分中,先是简单的一句话就交代了参加舞会前的娜塔莎的心态:娜塔莎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亚,都要穿得不能再好”。接下来,娜塔莎的所有言行都围绕着这一点。先是帮索尼亚改变缎带样式,不断地嚷着“不是那样的”“让我来”,接着欢快地拥吻母亲,再修饰自己的服饰。读者几乎不用多做思考,就看到了一个蹦蹦跳跳、热情天真的少女形象。
作者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来表现娜塔莎的性格特征,她还没有把自己的服装弄好,又急忙对妈妈一边嚷着“帽子还要偏一点”,一边就冲上前去了,结果“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忙着为别人操心,倒把自己的衣服搞得狼狈不堪。一个小动作,就把急于参加舞会的娜塔莎的兴奋、激动、焦灼不安的心态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出来。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塑造娜塔莎这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心理描写。舞会上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只能把急切、羡慕的眼光投到已经成为舞会焦点的人身上,“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少女渴盼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美丽的自己的心态一览无遗。这里,作者并没有详细地写出娜塔莎的表情,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将她的舞姿写得曼妙诱人,越是能够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所有的一切是通过娜塔莎的眼睛来展现的,我们几乎能够想像得到娜塔莎是带着怎样急切的神情站在大厅里,等待一位绅士来邀请自己,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聚集之处。
所以,当风度翩翩的安德来公爵向她邀舞时,她“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并且脱口而出“我等你好久了”,这样的反应是自然而然的,也表现了娜塔莎心直口快的性格,她的想法,她的感触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年轻的她不愿意错过和异性亲密接触的机会,尤其是当一个备受别人瞩目的异性站在面前时,作者写她“含泪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笑容”,简单的一笔,就将娜塔莎那种从尴尬中忽而解放出来的心境点得通透。突如其来的欣赏让原本“又瘦又不好看”的娜塔莎“跳得好极了”,“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对娜塔莎而言,此时已经不仅仅是跳舞这么简单,而是年轻的自己得到了异性的肯定,微妙的少女情怀一览无遗。
到了第三部分,收到阿那托尔的情书的娜塔莎睡得安静、温顺、幸福,醒来对索尼亚狂喜地微笑,涉世不深的她认为自己拥有了爱情,而她活泼的天性又使得她急于把自己的幸福和好朋友分享,希望别人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而当别人对此发表质疑时,她会不假思索恼怒地对着朋友说“你什么也不明白,你不要说蠢话”,“我爱了他一百年了”,“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我没有意志了……我爱他!”“不能够怀疑他”,一个为了爱情丧失理智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娜塔莎为了这份不成熟的感情甚至不惜和好朋友翻脸,尽管作者在这里只用了语言描写,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她的表情瞬息万变,羞涩、恼怒、慌张、决绝。而这一切原因只有一个:她的爱情来了,击中了她的大脑,她只愿意享受,而不愿意思考这份爱情,这个时候的她,除了阿那托尔,任何事情都不愿意考虑,所以她会做出让人惊愕不已的决定──撕毁婚约。
写作特色
托尔斯泰最擅长的是将人物放置于背景中,再进行细化的描写,最突出的细节描写是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作者在展示各种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的同时,着重写他们在特殊的环境里,在生活发生变故的情况下,在人生的某个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头,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他不孤立地进行心理描写,而把它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事态的发展的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也就是说,托尔斯泰特别注意揭示不同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的不同表现,善于描述从一种心理状态到另一种心理状态的过渡,说明心理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娜塔莎》中,主人公的语言、动作、脸色和眼神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常常是无言的心理描写,所表现的心理变化过程既体现了事态的发展,又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选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艺术细节,内心独白的运用,“心灵辩证法”的发挥,以及对人的复杂思想感情的真切理解与深邃表达,这一切都通过丰富而又多样化的语言,自由地编织进这幅艺术锦缎之中。
知识迁移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竞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
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语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妮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中加红句子的含义。
答:
2.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否定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理由。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3.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
答:
4.文章既评述了托尔斯泰,又点评了现代派作家。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①有段时间曾经怀疑最初的认识,现在终于明白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②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文学应该为谁服务。
2.①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或“充满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②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或:只注重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
3.①托尔斯泰的作品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够净化人的心灵。③托尔斯泰的作品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④托尔斯泰始终不忘与人民的联系(答三点即可)
4.对比(答“比较”或“反衬”也对),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追求,使文章内容更鲜明突出,从而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拓展阅读
《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节选)
李明滨塑造众多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战争与和平》在艺术创造上的突出成就。小说在上千个场景中出现了几百个人物,他们的模样、身世、经历、个性各不相同。作者极为重视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艺术描写的对象是构成社会生活的人,通过人物的活动和命运透视出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化,既然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本身是广阔而复杂的,它的人物也必然有各式各样的。那么如何来塑造各式各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呢?这里作者普遍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库图佐夫的伟大和拿破仑的渺小,庄园贵族罗斯托夫、阿赫洛西莫娃的忠实和宫廷贵族库拉金、安娜·舍雷尔的伪善,下层人民的纯朴和上流社会士女的做作,普通士兵的英勇和贵族军官的卑怯,等等,两种倾向,两个极端,放在一起对比,形成强烈的对照,人物性格的差别更显得突出,形象就更鲜明了。同时,作者还采用按人物类别逐层深入描绘的方法,例如把贵族分成若干类,从大贵族到小地主,其中有上层显贵,宫廷文武,沙龙常客,既强调了宫廷贵族的总特点,如虚荣心、追求私利、钻营拍马、寡廉鲜耻等;又刻画了每一类人的特征,如库拉金公爵一家的精神空虚和没有道德。然后深入揭示各个人物的个性。同是生长在库拉金这个堕落的贵族之家,儿子女儿的堕落也各具特点。爱伦是“美丽的动物”,风骚淫荡,阿纳托尔卑鄙懦弱,依巴利特则显得愚蠢。这种由大到小,层层深入的描绘,有助于读者既认识某一类人的共同特征,又看到千差万别的个性,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人物的多样性只关系到反映生活的广度,而忠实地反映生活,还要解决一个深度问题,这就要求作家更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复杂性。因为人物性格没有复杂性,也就失去了丰富性,无从折射出时代的复杂面貌。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课题,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并且从各方面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使《战争与和平》既是五光十色生活的纪实,又是各种人物性格的成长史。
以主人公之一安德烈·包尔康斯基为例,他的性格既复杂又有发展。刚开始时他显得矜持傲慢,不同凡俗。他对彼埃尔说起他参军的原因是厌恶上流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庸碌,希冀得到解脱。实际上他另有从未对人言的隐秘动机:决心成就自己的功名。但他不是虚伪,不似利碌之徒的沽名钓誉,而是当时正直的贵族青年的一种荣誉感,要靠自己的奋斗去传扬声名。他自己就说过:“荣誉是什么?就是对别人的爱。希望为别人谋利而获得人们的夸奖。”在战争中他表现得勇敢和富于献身精神,可是奥斯特里茨一仗使他觉察到这里面有虚荣心。受了重伤的安德烈躺在战场上,仰望“宏伟的”“无边无际的苍穹”,感到了个人功名的渺小。他本来是鄙弃上流社会追求虚荣风尚的,结果发觉到自己也有虚荣心。有了矛盾,但他能够抛弃。然而没了虚荣心,却产生了厌世思想,他由积极上进变成心灰意懒了。妻子在分娩时的死亡更是个打击,他看着刚出世的婴儿,叹口气道:“这就是我所能得到的惟一东西了。”他万念俱灰,“眼神也是暗淡、死板的”了。
不过,这是一个刚强的、富于行动的个性。同彼埃尔的相遇,后者针对他讲的话,“应该活,应该爱,应该有信心”深深打动了他,尽管他口头不承认,还表现得不以为然。娜塔莎的爱情对他产生了影响,正如使老橡树复苏的生命力一样,爱情也使安德烈的心灵出现转机。他又行动起来了。
安德烈在斯彼兰斯基改革委员会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但他没有中止为实现理想而奋斗。1812年战争爆发了,他又为爱国激情所推动,还是要去建立功勋。可是这一次思想境界不同了,不再是以前的好虚荣了;特别是在波罗金诺战场上亲眼看到士兵的英勇,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懂得了战争胜负取决于人民,这更增强了他对贵族社会的厌恶。他虽然受重伤死了,却接近了人民,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人生的真谛”。
这里我们看到他曲折的生活道路、艰苦的探索历程、不断成熟着的性格。他尽管有着由于贵族出身、教养和社会影响所形成的弱点,仍然是一个19世纪初叶俄国先进贵族青年的典型。他既体现了明显的阶级性,又具有他自己的思想、情绪、教养、气质和世界观等独特的个性。
又如另一个主人公彼埃尔也是鄙弃上流社会,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他一方面聪明热情,善良老实,有时甚至还带点傻气,一方面又懒散,显得软弱,有时还放荡不羁。但他追求理想的生活、探索人生道路的努力始终不懈,最后也接近了人民,甚至通向了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同样是个先进贵族青年的典型,同样是性格复杂又有发展的鲜明个性。
安德烈和彼埃尔都是托尔斯泰的理想人物,但并没有被写成荟众美于一身的英雄,而是各有其优缺点和长短处。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也惟其如此,才使人物显得血肉丰满,可以捉摸,真实可信。
?
托尔斯泰在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时,尤其注重人物感情世界的挖掘。《战争与和平》之所以感动读者,不仅是它的情节内容曲折,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描写。例如安德烈、彼埃尔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热忱关切,对周围人与事的联系,对娜塔莎、吉茅辛、屠升以至伤兵们和农民普拉东·卡拉塔耶夫的亲近或同情,对爱伦、阿纳托尔直至拿破仑等的排斥,甚至憎恨,等等,像无数根无形的纽带把他们同社会联系起来,使他们的思想、世界观都渗透着感情的色彩,变成血肉的东西,从而显得形象栩栩如生,真切感人。
我们所看到的托尔斯泰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不但渗透到他们的理想、追求、意志、思想和世界观里,尤其体现在人物的爱情中。例如娜塔莎诗意的、热烈的爱情,既是她青春活力的流露,也是打开她心扉的主要路径。所以在托尔斯泰笔下,爱情故事不是“永恒主题”的俗套,不是故作风雅或追求低级趣味的玩意儿,而是展示人物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环节。
总之,《战争与和平》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功,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典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选自《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红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宅邸(dǐ) 花翎(líng) 请帖(tiě) 浑身解数(jiè)
B、女仆(pú) 别针(bié) 皱襞(pì) 力能扛(gāng)鼎
C、果脯(fǔ) 胚胎(pī) 绛(jiàng)红 坂(bǎn)上走丸
D、黑眸(móu) 蜷缩(quán) 晌午(shǎng) 炯炯有神(jiǒ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砰击 毗邻 修葺 销声匿迹 B、缔结 干瘪 磨蹭 蓬荜生辉
C、岸埠 情愫 执拗 丧失怠尽 D、谛听 临摩 游弋 评头论足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长篇小说有《老人与海》《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等,短篇小说有《在桥边》等。
B.《炮兽》节选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这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
C.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课文《娜塔莎》选自《安娜·卡列尼娜》。
D.《骑桶者》是匈牙利作家卡夫卡写的一篇表现主义小说。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变形记》《城堡》等。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6.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往往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塑造小说人物,这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无高下优劣之分。但从整体而言,中国古典小说更长于以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西方小说则更长于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来刻画人物。
B、小说在刻画人物的路数方面不尽相同。不管是描写“圆形人物”,还是描写“扁平人物”,都需要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和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C、泰戈尔,印度诗人,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位亚洲人),被称为“诗圣”。其重要诗作有诗集 《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
D、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而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娜塔莎》的/片段,完成相应的题目。
“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你不会懂得这个的,索/尼亚,等一下,坐到这里来。”娜塔莎又抱她又吻她。“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你当然也听说过,但我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种爱情。这不是从前那样的。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你不懂得这个。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办呢,索尼亚?”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
“但你要想想看,你在做什么,”索尼亚说。“这件事我不能够让它这样的。这些秘密的信……你怎能/让他弄到这个地步?”她带着恐惧和难以掩饰的憎恶说。
“我向你说过,”娜塔莎回答,“我没有意志了,你怎么不懂得这个:我爱他!”
“这件事我决不让它这样的,我要说的,”索尼亚眼泪迸流,大声地说。
“你是什么意思?为了上帝的原故,假使你要说,你就是我的敌人,”娜塔莎说,“你想要我不幸。你想要我们分裂……”
看到娜塔莎的这样的恐惧,索尼亚为她的朋友流下了羞耻和怜悯的泪。
“但是你们当中发生了什么?”她问。“他向你说了什么?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
娜塔莎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为了上帝的原故,索尼亚,不要告诉任何人,不要折磨我,”娜/塔莎请求,“你记着,人不能够干预这类事情的。我向你公开了……”
“但是为什么有这些秘密?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索尼亚说。“为什么他不直接来向你求婚呢?要知道安德来公爵给了你完全的自由,假使是如此;但我不相信这个。娜塔莎,你想过没有能有些什么样的秘密的原因吗?”
1.娜塔莎对爱情的一番表白说明

2.索尼亚清楚地知道阿那托尔的为人,可娜塔莎为什么不相信朋友?
3.“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一句中,“幸福的惊惶”该如何理解?
4.索尼亚和娜塔莎都“恐惧”,她们害怕的内容相同吗?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 D【解析】 A浑身解数(xiè) B皱襞(bì) C pēi 胚胎
2. B【解析】A抨击 C丧失殆尽 D临摹
3.A【解析】B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 C《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 D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
4. D【解析】 A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 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 5. C【解析】A项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B项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与“得到了回报”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6. A【解析】中西方的弄反了。
阅读理解
1. 她喜欢浪漫,/充满对爱情的渴望,为爱义无反顾。
2. 她太幼稚,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她决心为爱坚持到底。
3. 她沉浸在所谓的爱情中,她为自己对爱的感觉而幸福,又觉得自己神魂颠倒,超出常理,所以是“幸福的惊惶”。
4. 索/尼亚害怕此事发展下去娜塔莎会受到伤害;娜塔莎害怕这“美好的爱情”被破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