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山羊兹拉特》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山羊兹拉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3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羊兹拉特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3.考察小说的情感要素及其与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4.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状况。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的作品的重要特色。 
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庄园》《农庄》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仇敌》(一个爱情故事 )和《童爱》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10余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羽毛的王冠》《短篇小说集》《意象集》《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Utzel and his Daughter, Poverty》等。
时代背景
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模糊,大概作者也正是要借助于这种背景不明确的写作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它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和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字词汇总
牲畜(chù) 畜(xù)牧业 小撮(zuǒ)白胡子 一撮(cuō)米 温驯(xùn)
呱呱(guā)直叫 呱呱(gū)坠地 奶酪(lào) 捋(lǚ)胡子 捋(luō)取
干燥 急躁 凛冽 宛如 冻僵 狰狞 游弋 陀螺 嬉笑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故事朴实,不加任何修饰,但读后却令人震撼。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这就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信息。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情节,简单明了,即以暴风雪为山羊不卖的转机,暴风雪好像是天意的安排,特意来阻止这种对动物不义的举动。从而保全了一个即将老去但仍有感情的可爱的生命,患难中的相互救助与依赖,再次演示了人与动物的温情,虽然人有过无奈杀生的念头,但人性的善良处处可见。虽然山羊不通人语,但仍能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   
作家温情脉脉的目光无所不在,注视着这个有情天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和细节,给我们留下许多温馨的回味。   
作者通过勒文家想卖山羊兹拉特到最终把山羊兹拉特当作一个家庭成员的故事,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穷与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理清结构
小说情节
开端——阿隆受命卖羊
发展——卖羊途中遇暴风雪
高潮——风雪中相互救助
结局——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情节运行中的冲突
冲突是小说得以发展下去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本文的情节冲突主要有两个。
(1)阿隆一家遭遇困境。
(2)阿隆路上遭遇大风雪。
小说情感线索
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线索是“爱”。在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爱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把握重点
解读释疑
1.遭遇大风雪这个情节是情理之中还是出人意料?
明确:开头一段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给阿隆他们的遇险提供了事实依据。第6-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情理之中。
2.在故事情节中,作者塑造了“草堆”这一让主人公脱离困境的环境,是出人意料还是情理之中呢?
明确:文章中与“草堆”照应的地方:第一段“阳光闪亮”“田里芳草青青”,第九段“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大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所以是情理之中。
3.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1)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
(2)草堆还可以保暖。
(3)草堆使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显得合情合理。
(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与山羊的亲切才显得合乎逻辑。
情感体验
爱是成就《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硝皮匠全家和山羊兹拉特之间的深厚感情,这篇小说就不会是目前这个面目。在这篇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爱有着不同的走向。在小说开头决定把山羊卖到城里时,这种爱的流向是从硝皮匠全家指向兹拉特的,家庭每个成员对兹拉特的“不舍”充分表明了这点,但这终究是人对动物的感情,他们之间有一条人为的鸿沟,无形中划分了两者间的等级:人终究是人,动物终究是动物。当人因为贫穷,生活无以为继时,就得牺牲山羊的性命来成全人。在这一段落中,山羊基本处于情感的承受者状态,它难以左右人对它的处置,即使它对主人有着一贯的信任,即使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变故它不免起了疑心,但仍然维持着对主人的忠诚。天降大雪,在阿隆处于饥饿的边缘时,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流向也改为从动物到人,兹拉特不仅以它的乳汁维持了阿隆在草堆中的生存,而且它看似简单的“咩──咩──”声也从情感上慰藉了处于孤独中渴望交流和关爱的阿隆。因此除了言语行为的表白外,小说更以另一种方式──三天三夜后走出草堆的阿隆眼中的夜空景色,来表达阿隆的幸福之感。正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这种深刻的感动,以及阿隆全家在经过了“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才终于让勒文全家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
知识迁移
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中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他养狗的痛苦经历: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走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
  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用力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
  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诧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啊!”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直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常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业。
  唉!在人世间有情有意的人受到无情无义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1.那个司机为什么要抛弃他的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回家寻找主人,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不停地奔跑。想想此时狗的内心活动,它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想想此时狗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他的狗咬舌自尽,司机的心理感受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人世间有情有意的人受到无情无义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它的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主人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2.它不明白主人为什么要抛弃它,可忠实的它一定要回家寻找主人。
  3.它感到无比伤心,明白主人是决心抛弃它了,面对主人的无情无义,它心灰意冷,决定自尽而亡。
  4.他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这只狗。
5.不仅动物和人之间这样,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有情有意的人受到无情无义的背弃时,也会伤心欲绝。 拓展阅读 中国部分珍稀动物介绍及图片
1.川金丝猴:属于兽纲灵长目猴科。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翘,故也称仰鼻猴。脸部天蓝色,颈背至尾基部在浅灰褐色被毛中夹有金黄色长毛,全身毛色艳丽。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带,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树叶等为食。仅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及湖北神农架山区。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稀物种。
/
2.赤斑羚:别名红青羊、红山羊、红斑羚,属于牛科,学名为 Naemorhedus cranbrooki。我国是1979年发现赤斑羚的。体长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雌雄均具一对黑色角。四肢粗壮,蹄较大。体型与斑羚相似,但头部、颈、体背以及四肢(除外侧上段污白色外)均为红棕色,腹面黄褐色,体侧稍显浅淡。上、下唇灰白色。尾褐黑色,长度不超过10厘米。是典型的林栖动物,多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林内较空旷处或林缘多巨岩陡坡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步履轻盈,受惊后迅速窜入附近躲藏。多成对或集群活动,早晨和午后觅食,主要以植物的嫩芽、绿叶为食。冬季为繁殖期,6~8月份产仔,每胎1~2仔。数量极稀少,产于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3.穿山甲:别名鲮鲤、石鲮鱼,属于鲮鲤科,学名为 Manis pentadactyla。穿山甲,顾名思义,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领,二是身被褐色角质鳞片,犹如盔甲。除头部、腹部和四肢内侧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鳞甲间也有长而硬的稀毛。全长约1米的穿山甲,头小呈圆锥状;吻长无齿;眼小而圆,四肢粗短,五趾具强爪。雄兽肛门后有凹陷,睾丸不外露。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发情期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4.大灵猫:别名九节狸、灵狸、麝香猫,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Viverra zibetha。大灵猫体重6~10千克,体长60~80厘米,比家猫大得多,其体型细长,四肢较短,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略尖,耳小,额部较宽阔,沿背脊有一条黑色鬃毛。雌雄两性会阴部具发达的囊状腺体,雄性为梨形,雌性呈方形,其分泌物就是著名的灵猫香。体色棕灰,杂以黑褐色斑纹。颈侧及喉部有3条波状黑色领纹,间夹白色宽纹,四足黑褐。尾具5~6条黑白相间的色环。 大灵猫生性孤独,喜夜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林缘灌丛。杂食,包括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甲壳类、昆虫和植物的果实、种子等。遇敌时,可释放极臭的物质,用于防身。在活动区内有固定的排便处,可根据排泄物推断其活动强度。每年1~3月份发情,4~5月份产仔,每胎2~4仔。大灵猫的经济价值很高,毛皮可制裘;分泌的灵猫香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对抑制鼠害、虫害也有重要作用。广布于南方各省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5.鹅喉羚:别名长尾黄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Gazella subgutturosa。鹅喉羚体型似黄羊,较小,体长100厘米左右,尾长12~14厘米。雄羚在发情期喉部特别肥大,状似鹅喉,故得此名。雄羚角较长,微向后弯,角尖朝内;雌羚的角较短。体毛沙灰色,吻鼻部由上唇到眼,色浅呈白色,腹部、臀部白色,尾黑褐色。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开阔地带,常4~10只集成小群活动。耐旱性强,以冰草、野葱、针茅等草类为食。冬季交配,夏季产仔,每胎1~2只。产于西北及内蒙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撮(cuō)胡子 舔(tiǎn)着 怒号(háo) 脚趾( zhǐ )
B.引吭(háng)高歌 牲畜(chù) 戏谑(xuè) 雪橇(qiāo)
C.一声不吭(kēng) 温驯(xùn) 羊圈(quān) 草垛(duò)
D.呱呱(guā)直叫 捋(lǚ)取 凛(lǐn)冽 掀(xiān)起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农民们)不过也都抱怨这样干躁的气候,会使冬季作物欠收。
B.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蚊丝不动。
C.月亮在苍穹中游戈,就像在大海里一样。
D.每次,大家都放它进来,吃完煎饼,阿隆、米丽昂和安娜玩陀螺。
3.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连。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以为是无须设问的。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走进九寨沟,如同进入仙境,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把我陶醉了。
B.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D.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阅读理解
动物的忧伤
[前苏联]谢尔盖耶夫
(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这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而言,都是难以忍受的。甚至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4)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有许多动物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5)有很多鱼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6)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因为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就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7)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8)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摘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你觉得第三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七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用意何在?

4.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启示?请分别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B【A一撮(zuǒ)胡子;C羊圈(juàn);D捋(luō)取】
2.D(A干燥,歉收;B纹丝不动;C游弋)
3.C(A问号改为逗号;B顿号改为逗号;D去掉引文的句号,引号后可用逗号。)
4.A(“洛阳纸贵”比喻著作风行一时。“不容分说”不容许分辩说明。“巧立名目”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追本溯源”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原因。)
5.D(A“把”字改为“让”;B“反腐败的问题”与“深恶痛绝”不能搭配,C“城市为重点”缺介词“以”。)
阅读理解
1.答案:动物有忧伤的情绪情感。
分析:注意问句和陈述句的转化。说明文中,如果开头是问句,我们首先应该想到,这个问句变成陈述句之后是不是就是文章的说明中心。出现“什么”“为什么”“怎样”时,把这些词去掉,变成陈述句就可以。这是说明文找中心的方法之一。
2.答案:不能。因为它不仅是对上段中“人有感情”的具体诠释,也对比突出其他动物的群居性。(或能。因为文章主要谈论动物的忧伤,人的情感有所提及就行了。)
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句与句的关系类似。
3.答案: 举例子。说明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
分析:答“举例子”的作用的题型,一写关键词“具体例子”,二写说明中心。
4.答案:
知识:动物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动物有自己的忧伤;戴菊鸟、长尾巴山雀、鲱鱼喜欢群居;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等等。
启示:善待小动物;我们人要加强协作,和谐相处。等等。(各说一条即可。)
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知识和启示;动物和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