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
学习目标
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3.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为阿根廷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读书是他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读书使他的视野非常广阔,而且,由于读书在生活中的比重很大,与大多数作家不同,是书籍而不是生活成了博尔赫斯的写作源泉。
他的作品都是短章。传记作家莫洛亚说:“他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博尔赫斯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情节虚构
情节虚构法,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行文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联想、想象,合理地虚构出一些故事、情节或有关细节,从而进行有效地表情达意或凸现主旨。一般来说,合理虚构的情节在生活中未必已然发生,但一定是可能发生的,即使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它也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可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增强情感体验的典型性。虚构不是虚假,更不是虚伪,典型性的材料可以虚构,表情达意则不能虚假。
字词汇总
剥(bō)啄 一幢(zhuàng)房子 人影幢幢(chuáng) 书脊(jǐ)
粗糙(cāo) 铁锚(máo) 笨拙(zhuō) 惶(huáng)惑 荒诞(dàn)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
理清结构
1.情节梳理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发展:奇妙的“沙之书”? 发展: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高潮:“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结局: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2.你认为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 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3.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 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把握重点
1.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
【明确】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2.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
【明确】既极力让读者以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我”用《圣经》来换取“沙之书”作了伏笔。
【沙之书 从一买一卖之间,看“我”对“沙之书”的态度变化;七、真实的谎言】
3.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明确】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感到渺小、恐惧的心理。
4.小说描写的是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书,但作者在首段却说“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怎么理解?
【明确】对于客观世界的事实,“沙之书”是虚构的,但面对“沙之书”的心理却是真实的,那便是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对于小说,其主要职责不在于复述事实,而在于虚构中呈现的心灵的真实,这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所以“说谎”、“虚构”仅仅是一种形式。小说家的谎言不是江湖骗子的谎言,恰恰相反,小说家虚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读者上当,而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收获。对于小说家来说,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相。因此,虚构的理由是建立在发掘生活真相的基础之上。
5.作者是怎样来强调他写的是真实的事的?
【明确】①直接说明(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②书贩的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透出寒酸;灰色衣服,灰色箱子;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
③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还有页码、插画)
④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需要圣经, 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⑤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6.你从《沙之书》的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其实是假的?
【明确】①书贩的长相(面目模糊不清)
②书的样式(异乎寻常的重量;页码很乱,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好像从书里冒出来一样,找不到第一页;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页码无穷无尽;一页上印着面具,角上的数字大到九次幂)
③内心担忧(担心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7.小说最后说“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
【明确】内在的哲理: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
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8.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沙之书 探讨主题】
【明确】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9.你觉得博尔赫斯写《沙之书》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明确】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鲜的独到的心理感受过程。意在表明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态度,表达了独自拥有无限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或者其他)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告知我们当面对神秘而无限的事物(包括时间和空间)可以选择顺其自然的观点。
知识迁移
(2018 四川成都开发区实验中学校高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作家该向契诃夫学些什么?
①1月31日,俄国作家契诃夫诞生150周年。这一天,俄罗斯总统到契诃夫的故乡拜谒这位伟人。同一天,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和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契诃夫和我们——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②对契诃夫的纪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他那里学到什么。
③契诃夫崇尚质朴与简洁。他有句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在图书出版日益市场化,流行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学习契诃夫作品的质朴,学习他在平易中出真实、见深刻的追求,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对克服日常写作中的矫饰之风都不无好处。
④最早想到要向契诃夫学习的中国人是剧作家曹禺。他在1936年发表的《日出·跋》里写了一段他对契诃夫《三姐妹》的读后感:“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龇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
⑤在曹禺之后,美学家王元化也写过赞赏契诃夫的文字:“契诃夫的剧本一直是我心爱的文学读物……我认为质朴深沉比雕琢卖弄需要有更多的艺术才华,虽然初看上去前者并不起眼。艺术需要含蓄,需要蕴藉,但这往往是贪多求快的读者所忽略的。当我逐渐懂得去欣赏契诃夫以后,不管经历多少岁月,面临怎样的艺术新潮,我再也不会发生动摇了。”
⑥而最近中国作家刘心武也发出向契诃夫学习的呼吁。他转述了一位青年朋友对社会上比富、追星等陋习的尖刻议论之后,笔锋一转,说起了契诃夫:“听罢小G之言,我说:你这描绘,属于典型化手段,若按契诃夫剧作……或者再冲淡些表现,可能更接近真实。”
⑦契诃夫还有一个优点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他面对新思潮的态度。契诃夫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兴起之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象征主义流派。契诃夫没有漠视这一文艺新潮的存在,并且为我所用地从中汲取有益资源,从而补充自己现实主义的机体。
⑧从1895年创作《海鸥》开始,契诃夫就开始大胆地在剧本中运用“象征”元素,丰富戏剧的形象内涵,其结果就如高尔基所说,契诃夫把“现实主义提升到了激动人心与深思熟虑的象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现实主义创作是否“过时”的争论,契诃夫的创作态度无疑对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在把握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时有所启发。
(选自《人民日报》)
1.根据原文,下列不能作为“该向契诃夫学些什么”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总统到契诃夫的故乡拜谒了这位伟人,中国也举办了“契诃夫和我们——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B.契诃夫崇尚质朴与简洁,在平易中出真实、见深刻的追求,有助于我们克服日常写作矫饰的不良文风。
C.艺术需要含蓄蕴藉,契诃夫的质朴深沉创作就符合艺术的这种要求,虽然初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却需要有更多的艺术才华。
D.契诃夫面对新思潮的态度,没有漠视,而是为我所用地从中汲取有益资源,从而补充自己现实主义的机体。
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当下的中国文化领域呈现的势头是,图书出版日益市场化,流行文化明显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B.曹禺是最早想到要向契诃夫学习的中国剧作家,1936年发表的《日出·跋》体现了他的想法。
C.契诃夫创作《海鸥》,大胆运用“象征”元素,使戏剧的形象内涵得到了丰富。
D.契诃夫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兴起,象征主义流派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之时。
3.以下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对契诃夫的纪念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契诃夫那里学到什么。
B.契诃夫《三姐妹》抓牢了观众的魂魄,靠的是其结构上的平淡及没有起伏生展的剧情。
C.契诃夫剧作中的描写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段,如果能再冲淡些表现,可能就接近真实了。
D.契诃夫的创作态度对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把握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会有所启发。
参考答案
1.A试题分析:A该项属于答非所问。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2.D试题分析:D该项属于混淆已然未然。“象征主义流派即将登上历史舞台”错,原文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象征主义流派”。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D试题分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第2段“对契诃夫的纪念固然重要”,而不是此项的“对契诃夫的纪念并不重要”;B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4段“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表述的转折关系,与此项“靠的是”的句内关系不同;C项是作家刘心武的表述,而不是作者的观点。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拓展阅读结 局
[阿根廷] 博尔赫斯
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半睁眼睛,看到倾斜的芦苇编的天花板。另一间屋子里传来吉他的弹拨声,仿佛是拙劣透顶的迷宫,音符无休无止地纠缠在一起然后又解开……他点点滴滴地回想起现实,回想起再也不能改变的日常事物。他并不惋惜地瞅着自己大而无用的躯体和裹在腿上的粗羊毛斗篷。窗户栏杆外面延伸着下午的平原,他睡了一觉,但天空仍旧很亮。他伸出左臂摸索,拿到了小床脚旁的青铜铃铛。他摇了一两下,门那边仍旧传来平淡的吉他声。弹奏的是一个黑人,一晚以歌手的身份出现,同另一个外地人比赛对歌。败下后,他仍然常来杂货铺,仿佛在等人似的。他拨弄着吉他消磨时光,可是不再唱了,也许对歌失败使他泄了气。街坊上已经习惯于那个不招惹是非的人。雷卡巴伦是杂货铺老板,他忘不了那次对歌的事,因为第二天他搬动几大捆马黛茶时,身体右侧突然动弹不得,话也不会说了。我们往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伤心,然而倒霉的雷卡巴伦却不自怨自艾,他像以前忍受美洲的严峻和孤寂那样忍受了半身不遂的事实。他像动物一样只顾目前,现在他瞅着天空,心想月亮的红晕预示着要下雨了。 一个带印第安人特征的小孩(也许是他的种)半推开门,雷卡巴伦的眼神问他有没有主顾。小孩心领神会,打手势告诉他没有:那个黑人不算数。躺在床上的人独自待着,他用左手抚弄着铃铛,仿佛在施什么法力。 夕阳下面的平原有点虚幻,像是梦中所见。地平线上有个黑点起伏波动,越来越大,原来是个骑手,朝杂货铺,或者像是朝杂货铺跑来。雷卡巴伦看到帽子、深色的长斗篷、白花黑马,但是看不清骑手的脸。他终于减慢速度,让马小跑着来近。在一百六七十公尺远的地方拐了弯。雷卡巴伦看不见他了,只听到他说话的声音,他下了马,把马拴在柱子上,稳步走进杂货铺。 黑人似乎在吉他上寻找什么,没有抬眼,从容不迫地说: “先生,我早知道你靠得住,会来的。” 对方却粗声粗气地回答: “我知道你也靠得住,黑家伙。我让你等了几天,可是我现在来了。” 静默了片刻。黑人终于说: “我等惯了。我等了七年。” 对方不慌不忙地解释说: “我七年多没有见到我的孩子们,那天我找到他们,我不愿意显得像是整天玩刀子的人。” “我能理解,”黑人说。“你离开他们时,他们都好吧?” 外地人坐在柜台前,快活地笑了。他要了一杯白酒,尝了一口,没有喝光。 “我给了他们一些好的劝告,”他说,“劝告永远不会是多余的,并且不用花钱。除了别的事情外,我对他们说,人不该互相残杀。” 黑人拨了一下吉他,然后回答: “你做得对。这一来他们不会学我们的样了。” “至少不会学我的样,”外地人回道。接着他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补充说:“我的命运要我杀人,如今再一次把刀交到我手里。” 黑人似乎没有听到,自顾自说: “秋天一到,白天越来越短了。” “剩下的光线对我足够,”对方说着站了起来。 他在黑人面前站停,好像有点疲倦: “让吉他安静一会,今天等着你的是另一种对歌。” 两人朝门口走去。黑人出门时喃喃说: “这次我对歌也许和上次一样糟。” 对方认真地回道: “上次你并不糟,问题是你急于参加第二次对歌。” 他们并排走着,离开房屋有一段距离了。平原上到处一样,月光皎洁。他们突然站住,对瞅着,外地人解下马刺。两人都把斗篷卷在前臂上,黑人说: “我们交手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这次格斗中拿出所有的勇气和奸计,正如七年前你杀我弟弟的那次一样。” 在他们的对话中,马丁·菲耶罗也许是第一次听到了仇恨的口气。他像挨了一鞭子似的,在血液里感到了。两人开始恶斗,锋利的刀刃闪电似的划去,在黑人脸上拉了一个口子。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仿佛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地老天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一次冲击,黑人后退几步,没有站稳,佯装朝对方脸上剁去,手腕一转却直刺过去,捅进对方肚子。然后又是一下,杂货铺老板没有看清,菲耶罗没有起来。黑人一动不动,似乎守着他痛苦的垂死挣扎。他在草地上擦净那把染血的尖刀,缓缓向房屋走来,没有回头张望。他完成了报仇的任务,现在谁都不是了。说得更确切一些,他成了另一个人。他杀了一个人,世界上没有他容身之地。
选自《博尔赫斯小说集:杜撰录》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影幢幢(zhuàng) 铁锚(máo) 蹉跎(cuō) 磋商(cuō)
B.笨拙(zhuō) 剥(bō)啄 飞镖(biāo) 剽悍(piāo)
C.惶(huǎng)惑 荒诞(dàn) 市侩(kuài) 脍炙人口(kuài)
D.书脊(jí) 粗糙(cāo) 蜿蜒(yán) 筵席(yá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养分 舶来品 凭心而论 知往鉴今 坐收渔人之利
B.渲泄 擦边球 断章取义 真知灼见 迅雷不及掩耳
C.家具 座上客 明枪暗箭 扪心自问 恭敬不如从命
D.简炼 侃大山 披星戴月 曲意逢迎 毕其攻于一役
3.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古诗中有许多惯用的意象,它们表达的 已经约定俗成,如“杨柳”表惜别怀远,“归雁”表游子思乡……
(2)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环形山”照片,是那样清晰,消释了多少代人对“皎皎银盘”上阴影的 。
(3)浮躁风气和商业投机心理 着学术,一些学者偏离正轨,或见利忘义,粗制滥造, 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A.含义 疑窦 侵蚀 B.蕴含 疑虑 侵蚀
C.含义 疑虑 侵袭 D.蕴含 疑窦 侵袭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孟子心胸宽阔提倡同众人一起做好事,这种与人为善的观念至今仍具有号召力。
B.中东、西亚地区的民族问题盘根错节,希图用“简单化”的手段解决问题是有害的。
C.有的学科为提早开始复习备考拼命抢进度,校方应立即制止这种寅吃卯粮的作法。
D.腐败分子李真依仗权势摆出人莫予毒的派头抗拒纪检部门的调查,结果罪上加罪。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尽管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但公正的灵魂会时刻提醒你,让你警惕感情陷阱的误区。
B.土耳其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国家,海湾地区战争频仍迟滞了发展势头,瞻望前景忧心忡忡是很自然的。
C.“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不仅在政治与科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对中国“航天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宋诗选注》成功地运用了“多元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促进我国的“比较文学”有推动作用,示范性很强。
阅读理解
(2018 四川成都开发区实验中学校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B.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C.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D.面对突然出现的夜半来客,奥萨贝尔说“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 ”,表现出他对管理人疏于管理,致使自己陷入危险的愤怒。
E.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2、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奥萨贝尔的人物形象。
3、请结合文章分析这篇小说出色的烘托映衬艺术。
4、小说中作为间谍的马柯斯相信了奥萨贝尔的话坠下楼,你认为这样的结局合理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B(A人影幢幢chuáng;C惶huáng惑;D书脊jǐ)
2.C(A项中的“凭”应为“平”,B项中“渲”应为“宣”,D项中的“攻”应为“功”,“简炼”是“简练”的异形词,就目前来看,不能算错。)
3.A【(1)蕴含,动词不宜作“表达”的宾语。(2)疑窦:可疑之点。疑虑,含有“顾虑”的意思,在这里不合语境。(3)侵袭,从过程与后果上讲,都弱于“侵蚀”,用在这里不甚达意。】
4.C(“寅吃卯粮”乃因入不敷出而为,本句所言是“急于事功”,欲速则不达。人莫予毒: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5.C(A句,“对事物错误的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说法绝对化;“警惕感情陷阱的误区”,词语不搭配,应在“警惕”后面加“坠入”一词,并删去“的误区”三个字。B句,语意跳脱,陈述对象不清晰。D句,“促进”与“推动”不搭配,“比较文学”后面有成分欠缺,“示范性很强”的位置也不妥。)
阅读理解
1、AD
2、奥萨贝尔是一位谨慎小心、有着超人的智慧(机智)、冷静镇定的侦探。
①他住在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的六楼表明了奥萨贝尔的低调、隐蔽自己,从而体现他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②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他从容应对,一步步引敌人进入圈套。③“不动神色的微笑”“哪来的警察?”长叹一声,“他永远不会回来了”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冷静镇定的性格特点。
3、①为了突出主人公超人的智慧,小说首先以其体质之弱来烘托其智慧。②从外表来看——“大胖子”,从动作神态及举止来看——“呼哧呼哧喘着气”,奥萨贝尔可谓与其职业、身份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其临危不惧的镇定与超人的智慧更能得到凸现。③小说的另一人物——作家福勒,则对主人公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其“失望”,其“扫兴”,其“毛骨悚然”的惊恐,其惊慌失措的语态,无一不对主人公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4、合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小说结局的特点。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着多处伏笔和铺垫,因此结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