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在柏林 同步习题
一、给下列字组词。
思( ) 指( ) 假( ) 神( )
腮( ) 脂( ) 遐( ) 伸(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不假思索: 。
指手画脚: 。
三、照样子,写词语。
咔嚓咔嚓(ABAB式拟声词): 。 。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缩句)
。
2.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改为双重否定句)
。
五、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请找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
2.联系上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
。 3.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
参考答案
一、思想 腮红 手指 脂肪 假期 闻名遐迩 神仙 伸手
二、老师的问题出来后,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
不了解情况就不要在一边指手画脚。
三、1.老妇人数着。
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
四、
1.“头发灰白” “身体瘦弱而多病”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在柏林》教学设计
课题 在柏林 单元 四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上
学习 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通过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和平时的认知,理解战争。 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讲授新课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通过探究文本内容体会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感悟题目的深意。 ?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这篇文章很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的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当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对于文章蓄势和铺垫的手法学生将会比较容易地找出。
课堂小结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拓展视野,将这篇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他作品中。
板书 14、在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0张PPT)
14、在柏林
部编版 六上
新知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南京大屠杀 万人坑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柏林
柏
bǎi
bó
bò
柏树
柏林(德国首都)
黄柏
作者简介
奥莱尔(1873—1939年),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背景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文: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预习检查
在文中找到下列成语并且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两个女孩看到老妇人的不停数数,肆意地嘲笑、说话。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
小女孩看到老妇人的举动,立即就嗤笑起来。
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文义
引申义
文义
引申义
深入文本
一个在战争中( )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说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 )。
精神病院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简要复述。
失去三个儿子
寂静
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如何理解“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战争使很多健壮的年轻人失去了生命,现在连年老的也要上战场了,这是为“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作铺垫。这让人感到辛酸:战争给人带来的是痛苦和无奈,战争是残酷的。
句中“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不能去掉,“几乎”一词意思是“差不多”,车厢里的健壮的男子极少极少,去掉就变成“一个也没有”,与原文情况不符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老妇人和老兵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老 兵:头发灰白
老妇人:身体虚弱而多病
残酷的战争对人们身体、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联系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
三个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老人家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精神失常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大家都在思考,思考战争的可怕,思考战争的罪恶。
文章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文章以小见大,截取战争中一列火车的一个小画面。叙述老兵在痛失三个儿子以后,把老妇人送进病院,再上战场,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痛恨。
这两处“静”在有什么区别?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 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课堂作业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驶出 ( )的老妇人
( )的寂静 ( )地挺身
( )的老兵 ( )的举动
缓缓
体弱多病
可怕
费力
年迈
奇特
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搜集更多关于描写战争的诗歌、文章。
3、积累关于战争的词。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战火硝烟
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 颠沛流离
枪林弹雨 草木皆兵 炮火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