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二)无氧呼吸及呼吸应用
【学习目标】
1、重点理解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及与有氧呼吸的异同点。
2、了解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
过程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反应式
C6H12O6 酶 2C3H6O3+能量
C6H12O6 酶 2C2H5OH+2CO2 +能量
要点诠释:
(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还是乳酸,与细胞内的酶有关,最终是由细胞的遗传性决定的,一种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只能是其中一种。
(2)大多数植物、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有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高等动物、人及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
无氧呼吸特征【细胞呼吸(二) 无氧呼吸及呼吸应用 无氧呼吸特征】
(1)全过程无游离氧参加
(2)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为简单有机物(乳酸或酒精)
(3)释放少量能量
(4)始终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较【细胞呼吸(二)无氧呼吸及呼吸应用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较】
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是否需氧
需要O2
不需要O2
呼吸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分解产物
CO2和H2O
CO2和C2H5OH或C3H6O3
释放能量
大量能量
少量能量
相同点
①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细胞质基质中糖酵解)
②实质相同:均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要点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对酶促反应有直接的影响,呼吸过程是由酶催化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因此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最适温度一般为25~30℃。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呼吸速率。在最低点与最适点之间,呼吸速率总是随温度的增加加快。超过最适点,呼吸速率则会随着温度的增高而下降。在生产实践中应降低温度以减少呼吸消耗,延长保鲜时间。
2、氧气
O2是生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素。氧气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呼吸速率和呼吸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的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氧气对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
3、二氧化碳含量
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外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呼吸速率减慢。实践证明,当CO2浓度升高到1%~10%以上时,细胞呼吸明显被抑制,可利用该原理储存水果。
4、含水量
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少。在粮食贮存时,降低含水量以降低呼吸消耗。
5、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会显著加快组织的呼吸速率。
要点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等敷料。(这样透气性好,细胞呼吸正常并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
2.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空气不足,会影响根系生长,需要及时松土透气。(以保证根系细胞呼吸对氧气的需要。)
3.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以及发酵罐等,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各种酒,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发酵罐,在控制通风的情况下,可以生产食醋和味精。(利用各种菌的呼吸类型和发酵各生产阶段对氧气的需要,控制通气的情况,以生产各种产品。)
4.稻田也需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因缺氧而变黑、腐烂。(以保证水稻根系细胞呼吸对氧气的需要,避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等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5.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这种病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如清理伤口、敷药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因在深部缺氧的情况下,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而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的大量积累会使肌肉酸胀乏力。(人在剧烈活动时,以无氧呼吸供能为主,这时会产生大量乳酸,积累在骨骼肌处使人感到酸胀乏力;若进行慢跑,则以有氧呼吸供能,这时产生的是C02和水不会产生酸胀乏力感。)
【典型例题】
类型一:细胞呼吸方式
例1、 下列细胞中,其呼吸过程会产生乙醇的是( )
A.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 B.剧烈运动时的人骨骼肌细胞
C.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 D.受涝的植物根细胞
【答案】D
【解析】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剧烈运动时,人的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植物根细胞在受涝缺氧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不同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方式和产物。
例2、下列4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能产生CO2,的试管有( )
A.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
B.葡萄糖+线粒体
C.丙酮酸十线粒体
D.丙酮酸+内质网
【答案】A、C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而不能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的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三两个阶段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含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02和H20,线粒体中也能将丙酮酸氧化分解为CO2和[H]。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呼吸方式。
【举一反三】:
【变式一】
某举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
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产生气泡的速率下降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无氧呼吸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会释放出二氧化碳,A正确;试管中加入水的目的是便于观察气泡和防止空气进入滴管,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B正确;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后,酵母菌所处的温度降低,酶的活性降低,故反应速率降低,C正确;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存留在酒精中没有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能量绝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小部分能量转移至ATP中,D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实验的分析能力。
【变式二】
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答案】D
类型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例3、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或④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①③表示乳酸发酵,①④表示酒精发酵。绝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有些植物(如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即过程①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而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因此过程②比①释放的能量多;乳酸菌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即过程①产生[H],在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即过程③消耗[H]生成乳酸。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举一反三】:
【变式一】
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答案】D
【解析】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应该是乳酸或者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前两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不需要O2参与,但是并没有[H]的积累,[H]只在细胞质基质中参与反应,产生了无氧呼吸的产物。质量相同的脂肪和糖类,脂肪所储存的能量更多,因此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变式二】
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
B.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无氧呼吸
C.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减弱
【答案】B
【变式三】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
50 mL
破碎细胞(细胞不完整)
甲
25 mL
75 mL
无氧
乙
25 mL
75 mL
遇氧
50 mL
未处理
丙
25 mL
75 mL
无氧
丁
25 mL
75 mL
通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依题意,甲组、丙组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丁组进行有氧呼吸。甲组、乙组两组都产生CO2,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酒精产量较丙组少,丁组能量转换率较丙组高,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故D正确。
类型三: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例4、储藏水果和粮食时,充加CO2,或抽取空气,能延长储藏时间,主要是由于( )
A.抑制有氧呼吸 B.促进有氧呼吸
C.抑制无氧呼吸 D.促进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进行得快慢主要与氧的含量、周围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有关系:氧气的含量低(抽取空气),有氧呼吸进行的慢,C02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所以主要目的应该是抑制有氧呼吸,在这个浓度下,无氧呼吸是存在的,但是两者都很微弱,适于储存。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水果的保鲜问题。
【举一反三】:
【变式一】
利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在我国历史悠久。地窖中的/浓度较高,有利于( )
A.降低呼吸强度 B.降低水分吸收
C.促进果实成熟 D.促进光合作用
【答案】A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新鲜蔬菜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能适当延长保鲜时间的生理原因是 ( )?
A.呼吸作用减弱 B.呼吸作用加强?C.光合作用减弱 D.促进了物质分解?
2.种在湖边的玉米,长期被水淹,生长不好,其原因是( )?
A.根细胞吸收水分过多 B.营养缺乏?C.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够 D.细胞有氧呼吸受阻?
3.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丙酮酸的变化,分别是( )?
A.氧化成CO2和H2O、分解成C2H5OH和CO2或C3H6O3
B.分解成酒精和CO2、CO2和水
C.氧化分解为乳酸、分解为CO2?
D.两种情况下都能彻底氧化分解为酒精?
4.苹果和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 ( )?
A.乳酸、酒精和二氧化碳? B.都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C.都是乳酸? D.酒精和二氧化碳、乳酸?
5. 贮藏水果和粮食时,充加CO2或抽取空气,能延长贮藏时间,主要是由于( )?
A.抑制有氧呼吸 B.促进有氧呼吸? C.抑制无氧呼吸 D.促进无氧呼吸
6.下列反应只在线粒体内完成的是 ( )?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 ADP+Pi+能量-→ATP
D.[H]+O2-→H2O
7. 食品罐头的铁盖上印有“若安全钮鼓起,压有响声,请勿购买”,铁盖安全钮鼓起的最可能原因是( )
A.好氧型细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B.微生物呼吸,产生CO2和C2H5OH
C.乳酸菌呼吸,产生CO2和C3H6O3 D.酵母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8.下图中能说明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和短跑结束后,血液中乳酸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A.a B.b C.c D.d
/
9.甲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酵母菌进行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二氧化碳和吸入的氧气的体积之比是
A.1∶2 B.1∶1 C.2∶3 D.4∶3
10.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假定两种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相同),在氧浓度为a时发生的情况是( )?
100%酵母菌进行发酵
B.67%的葡萄糖用于发酵
C.33%的葡萄糖用于发酵
D.酵母菌停止发酵
11.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
1.如下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内CO2,产生的影响,试据下图回答:
/
(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这些CO2是_____________的产物。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为了有利于储藏蔬菜和水果,储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_________。
2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分离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处理的匀浆分别放人甲、乙、丙3个试管中,如图所示,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
(1)实验一: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1mol)的葡萄糖溶液,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乙___,丙_____
(2)实验二: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2mol)的丙酮酸,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乙___,丙_____
(3)实验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复实验一,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乙___,丙_____
(4)实验四: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萤光素(萤火虫尾部提取的可以发光的物质)。重复实验一和实验二,从理论上讲,发光最强的是实验_________中的________试管。
供选答案: A.H2O+CO2 B.乙醇+ CO2 C.丙酮酸 D.无反应
3. 右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 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 。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 、 。
(3)在T1一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4. 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呼吸商(RQ=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体积)表示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商的装置如下图,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距离。设装置1和装置2的着色液分别向左移动x和y(mm)。x和y值反映了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
/ /
请回答:
(1)装置1的小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x代表____________值,y代表____________值。
(3)若测得x=200(mm),y=30(mm),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商是____________。
(4)若要测定已长出一片嫩叶幼苗的RQ值,则应将该装置放于保种条件下进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保鲜应适当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呼吸作用减弱。
2.【答案】D
【解析】种在湖边的植物,有氧呼吸受阻,进行了无氧呼吸。
3.【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分解产物是CO2和水,无氧呼吸进行的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分解产物是酒精和CO2或是乳酸。
4.【答案】D
【解析】苹果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有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
5.【答案】A
【解析】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外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呼吸速率减慢。
6.【答案】 D
【解析】考查呼吸作用的场所, A.B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以上几个反应只有D答案发生在线粒体中,是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的反应。
7.【答案】B
【解析】食品罐头鼓起来气体的原因是灭菌不彻底造成的,因为密封,所以不可能是好氧型细菌繁殖;乳酸菌繁殖不产生CO2,不会鼓起来;酵母菌的反应只有在有氧的情况下才生成CO2和H2O;所以应该选B。
8.【答案】 C
【解析】短跑过程开始是细胞有氧呼吸供能,随着能量消耗的剧增,氧气消耗也剧增,氧气相对不足,无氧呼吸启动,1个葡萄糖分解形成2个乳酸和少量ATP,来弥补能量的缺失。产生等量的能量,无氧呼吸消耗掉葡萄糖量为有氧呼吸的十几倍,所以产生的乳酸是大量的。运动结束,能量需求降低,血液中乳酸运输的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形成新的葡萄糖,乳酸浓度降低。此题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即可得到答案。
9. 【答案】 D
【解析】根据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我们知道,甲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放出的二氧化碳和吸人的氧气的体积之比相等,而乙酵母菌只放出二氧化碳,不消耗氧气,所以两组相加即得出答案。二氧化碳/氧气=(6+2)/(6+0)=4∶3。
10.【答案】 B
【解析】通过观察曲线及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在氧浓度为a时,产生CO2 ,A相对数量为15,产生酒精的相对数量为6,即CO2多于酒精,说明此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发酵。可计算出此时67%的葡萄糖用于发酵。
11. 【答案】A
【解析】由于水中的含氧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而该动物要获得足够的氧气,那么含氧量下降会使得该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因此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二、非选择题:
1.【答案】(1)无氧呼吸(2)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3)氧气增加,有氧呼吸加强,释放的CO2量增多(4) B点有氧呼吸非常微弱,同时又抑制无氧呼吸,蔬菜水果内有机物消耗最慢。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植物组织内CO2的产生是通过细胞的细胞呼吸完成的,在氧气浓度不同的环境中,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会发生变化。在氧气浓度较低的环境中(如A点)植物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的同时产生少量CO2 ,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而有氧呼吸很弱(如B点),此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会急剧减少。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继续升高(如B-C)植物的细胞呼吸为有氧呼吸,且呼吸速率逐渐加快,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葡萄糖等有机物进行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大量CO2。生产实践中,人们应用以上原理,在储藏蔬菜、水果的仓库内,通过调节和控制其中氧的浓度,使植物的细胞呼吸控制在非常微弱的状态,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也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填充CO2气体等措施来达到以上目的。
2【答案】 (1)C、D、A (2)D、A、A (3)B、D、B (4)一、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的过程,也考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三支试管中所含细胞的部分不同,其功能也有不同。甲只含细胞质基质,其中的酶可催化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及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乙只含细胞器,其中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丙含有酵母菌细胞的各部分,存在催化两种呼吸形式的酶。
(1)实验一:葡萄糖在甲中产生丙酮酸,因有氧存在,发酵作用受抑,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无法按无氧呼吸的过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乙中由于没有使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酶,因而不能进入线粒体完成反应;丙中含有催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各种酶且氧气充足,因而丙中的葡萄糖最终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2)实验二:因有氧存在,加入的丙酮酸发酵作用受抑;乙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丙中的过程同实验一。(3)实验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甲经发酵作用产生乙醇、CO2;乙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丙进行无氧呼吸。(4)萤光素发光是将化学能转变成光能,需消耗ATP。有机物分解放出的能量越多发光越强,而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远多于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
3【答案】
(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
(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解析】
4. 【答案】(1)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消耗氧的体积 消耗氧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3)0.85
(4)黑暗。避免因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呼吸作用的气体量的变化。
【解析】
装置1中有NaOH,其目的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这样装置1中气体体积的变化就是由于发芽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造成。因此着色液向左移动的距离可以代表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的体积。装置2的试管中为蒸馏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瓶内氧气、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造成的。从消耗氧气角度分析,装置内气压下降,着色液向左移动;从释放二氧化碳角度分析,装置内气压上升,着色液向右移动。故着色液移动的距离表示两者的体积之差,向左移动表明消耗氧气的体积大于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根据计算公式,消耗氧的体积:x=200(mm),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x-y=200-30=170(mm),RQ=170/20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