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谜 语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空 气桌上的空杯子里有物质吗?怎么证明?想一想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
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答: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
——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部。
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
——有气泡冒出。
3)扁的保鲜袋开袋后抖动,然后封好
——袋子鼓胀,双手挤压,有压力
4)朝人扇扇子、树叶在动 ——有风
5)给车胎打气 ——涨起来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 。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想一想 1.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空气只是单一的某种物质.
2. 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制得了氧气.空气发现史空气发现史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书P26) (一)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定量的方法得出
——空气由氧气(O2)和氮气(N2)组成科学家对空气成份的研究 汞表面有红色粉末生成汞面上升约1/51、 汞 + 氧气氧化汞(红色粉末) 加热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定量的方法得出
——空气由氧气(O2)和氮气(N2)组成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科学结论:
? 空气主要是由氧气(O2)和氮气(N2)组成的。
? 氧气(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氧气(O2)和氮气(N2)的体积比约为 1∶4(一)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定量的方法得出
——空气由氧气(O2)和氮气(N2)组成,
氧气(O2)和氮气(N2)的体积比为 1∶4。想一想
能否模仿这个著名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内气压减小,冷却后由于大气压强差液面上升五分之一(消耗氧气多少,水进入多少)我们的实验实验原理: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内气压减小,冷却后由于大气压强差烧杯中的水延导管进入集气瓶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消耗氧气多少,水进入多少)
实验原理:资料:(白色固体,可溶于水)(气体,易溶于水)(气体)1、2、3、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内
气压减小,冷却后由于大气压强差烧杯中的水进入
集气瓶约五分之一(消耗氧气多少,水进入多少)1、实验步骤:
① 检查装置 ;
② 将水面以上容积5等分;
③ 点燃 红磷,立即伸入瓶内并塞紧塞子。
④ 后,打开止水夹实验目的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2、(二)【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烟:固体小颗粒
雾:小液滴 实验现象: 1/5分析:3、实验分析及结论 : 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固体,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表达式: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 进入的水的体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答:①装置漏气; ② 红磷量不足;③ 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读数;(1)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会有什么原因呢?4、实验误差讨论 :④ 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少量氧溶于水、以及瓶中氧并未没有完全消耗② 止水夹未夹紧,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口逸出。(2)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大于1/5,会有什么原因呢?4、实验误差讨论 :1.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减少空气污染。
2.降温,防止集气瓶炸裂答:有。 若红磷不足,氧气消耗不完;若红磷充足,当氧气含量很低时,红磷也会熄灭,氧气同样有少量残余。5、其他问题与讨论 :(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3)红磷熄灭,瓶内水面不再上升,分析瓶内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具有怎样的性质?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N2 不溶于水(物理性质)。(意外收获)讨论 1、红磷要过量。
2、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3、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弹簧夹。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空气的组成问题:如何改进装置,避免瓶内空气受热 从瓶口逸出? 6、评价反思、 装置改进②不需加热,节约能源改进后的优点:①装置始终密封,减小误差。③白烟不扩散,减小污染结论:现象: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注射器实验资料: 白磷燃烧所要的最低温度为40℃,
其他与红磷相似 。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活塞先向右,再向左移动,
最后停在刻度4 处。 练一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在燃烧匙中装足量红磷,夹紧止水夹④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⑤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1)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为 ;
(2)步骤⑤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
(3)该实验得出空气组成的结论是 ;
(4)该实验剩余气体的性质有 ;
(5)实验后集气瓶中水少于1/5,,误差产生的原
因可能是 ;认识仪器
空气组成分实验探究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