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体育《行进间曲线运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设计本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总结归纳出新知识。采用游戏竞赛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实现了学—练—赛的有机结合。利用分组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与同伴的共同学习中达到技能提高,心情的愉悦,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锻炼。
二、教材分析
1、教材中,小篮球的教学内容出现在小学三—六年级。主要以简单的技术技能学习为主,目的是发展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发展体能,教学中多以游戏、竞赛等形式可开展教学,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对技术的学习过程更是要求多与同学交流沟通,鼓励合作学练,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行进间曲线运球是篮球运球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从实用性来讲,由于其方法简单实用,具有动作迅速、隐蔽突然、易与其它动作衔接,保护球好等特点,是比赛中运用最广泛的运球突破技术;从发展身体素质方面,变向运球技术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从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角度,学生可以通过利用这一技术摆脱防守而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培养超越对手的勇气与自信心。因此,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具有较强的可学性与可教性。该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控制球能力及手脚的协调配合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1)班的学生,全班56人,女生27人,男生29人;他们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游戏,乐于挑战,参与各种活动积极性高;通过近六年的体育学习,学生初步具有了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具备了较好的分组合作学习能力,能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开展教学。在四、五年级的篮球单元学习中,学生以基本掌握了原地运球、行进间直线运球的技术,但喜欢看着球运球,手对球的感知能力不强。
四、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示范法、挂图教学、游戏教学、选优激励法等。
2、学法:伙伴互助学习采用“听、看、想、练、问”
五、教学过程
内容
1、篮球行进间曲线运球 2、游戏:运球过障碍
第一课时
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手拍按球的侧上方的技术动作。
学生通过模仿、探究学习,强化手触球部位的准确性,提高手控球的能力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
学生练习积极主动,守纪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重点
拍按球的侧上方
难点
手脚的协调配合
结构
教学内容
时间
次数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学组织和场地
开
始
部
分
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汇报情况。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4、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二、队列队形练习
跑步走,立定。
1′
2′
2
教师观察
教师宣布本节学习内容
明确见习生任务
教师口令指挥
要求:精神饱满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人数。
要求:队列整齐,口号洪亮。
学生集体练习。
组织:四列横队
准
备部分
一般性准备
1、活动各关节操
2、专项准备
原地运球练习
原地换手运球
4′
4′
8×4拍
教师领做
口令指挥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动作舒展,准确有力
学生呼号模仿练习
要求:控制好球,学生自主练习。
组织:体操队形
基本部分
行进间曲线运球
动作方法:右手运球向左侧变向突破时,突然改变球的方向,拍按球的右侧上方,使球从身体右侧弹向左侧,右脚迅速向左侧前方跨出,上体左转、前倾并探肩,换左手拍按球的左后侧继续加速前进。
重点:拍按球的侧上方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二、游戏:运球过障碍比赛
游戏方法:学生四人一组,游戏开始后,行进间运球换手过障碍,至折返点后,直线运球返回,与下一名同学击掌接力,依次进行,先完成的获胜。
2′
1′
1′
2′
2′
3′
1
3′
3′
8′
2
1
1
2
2
2
1
2
2
3
1、教师发令组织学生练习。
2、教师组织发令学生尝试练习。
3、教师示范拍按球的部位。
4、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吹哨指挥。
6、小游戏:运球过障碍。
7、师生讨论。
8、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
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评价。
要求:认真思考,合作练习。
1、学生自主复习直线运球。
2、学生自主尝试行进间运球换手。
3、学生思考回答,并模仿练习。
4、学生自主练习行进间运球换手。
5、学生练习行进间运球,听哨音后换手。
6、学生行进间运球绕过障碍。
7、学生思考回答。
8、学生两人一组,攻防练习。
9、学生四人一组,攻防练习。
要求:速度快,有护球。
1、学生分组尝试游戏。
2、学生分组游戏。
3、学生展示。
场地一:
场地二:
游戏场同场地二:
结束部分
放松活动:耍球
二、小结本课。
三、收拾器材。
四、师生道别
3′
1
1、教师参与放松。
2、教师小结
3、同学再见。
1、学生散点耍球练习。
2、学生回忆思考。
3、与老师再见。
预计练习密度:
35%——40%
场地器材
小篮球56个
标志桶20个
体操垫56块
多媒体音箱1套
“行进间曲线运球”教后反思
篮球行进间运球是水平三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线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通过对篮球原地运球的基本功练习,配合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篮球的的积极性,基本部分在教行进间运球时采用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以活动和游戏为载体,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整堂课我自己觉得,教材搭配比较合理,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不足之处在本次课的练习部分,对调动学生的激情和队伍的调动还不够,以后得多下功夫。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的教学,课的准备部分大胆地创设情景,利用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篮球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但她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男女学生开始在身材形态和体能上呈现差别,男生灵敏素质较好,好奇心强,喜欢篮球;而女生柔韧素质较好,但胆量小,不太喜欢体育运动,同时害羞,学习篮球运球技术动作,由于上肢与手臂力气不足,学生练习时往往出现球的高下不一,左右动摇稳固性差,特别是有的女生拍不起球,呈现篮球脱手到处滚的现象。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考虑男、女生爱好和差异,并且由浅到深,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组织教学方面,首先在队形上打破常规,让学生跑步进场,活跃课堂气氛,在进入基本部分——行进间运球时,突出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安排好练习队形的调动,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模仿练习,其次是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根据六年级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的年龄特点,在讲解与示范的时,利用原地运球与行进间运球作对比,让学生从中得到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与要领,在进行练习时,教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发现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及展示,从而带动全班同学投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