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体育《接力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接力跑是合作跑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水平四的田径项目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经常进行短跑接力,对发展速度、力量、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主要以下压式的传接棒方法为学习内容。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快速跑以及其它方式的接力跑(如:上挑式接力跑、迎面接力跑等)。对于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学生更能掌握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接力跑学习,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到接力跑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下三点:
1、认知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90%学生能掌握接力跑中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40%的学生能把握好传接棒的配合时机。
3、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们合作达成目标,增强团队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情感参与并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是掌握“上挑式”和“下压式”传接棒技术及其运用。如果传接棒技术差,势必影响跑速耽误时间,所以掌握传、接棒技术是接力跑的重要环节。
难点:是掌握确定标志线的方法和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它关系着、传接棒人是否都在接近个人最高跑速中不失时机地完成传、接棒,以取得优异成绩。
五、教学内容 :接力跑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建议
1、接力跑教学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接力跑的技术要领和简单的规则,加深和提高学生对接力跑技术和要求认识。
2、学习传、接棒技术可以从原地过渡到走步或慢跑再到中速和高速;从没有接力区练习过渡到在接力区传接棒练习。
3、在慢跑中做传、接棒练习可以2人一组,也可以4人一组,要让同学们习惯用信号传递传接棒的信息,达到协调配合。
4、利用预跑区的起动,在规定的接力区内用快速跑进行传、接棒练习可以先做中速传、接棒,再到快速的传、接棒配合。
5、接力跑教学在基本掌握技术时,可以多安排教学比赛,在比赛中发展快速跑奔跑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要尽量做好分组工作,使各组实力平均,提高竞争性和协作性。
(二)教学方法介绍
(1)原地摆臂,集体按教师口令做上挑、下压的传棒手势和接棒手势。
(2)原地跑步挥臂集体按教师口令做两人一组徒手或持棒做传、接棒练习(反复做)。
(3)在走步和慢跑中接同伴的信号做传、接棒技术。
(4)根据跑道数目分组,在直道上划好的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可按棒次顺序两人一组,也可以4人一组,在练习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站距,站位时接棒人要和传棒人左右错开,用站立式或半蹲距式起动,接棒人回头看好标记起动,在快跑中完成传接棒。
(5)4人成队完整接力练习;确定传接棒手,如第一棒右手持棒起跑,第二棒左手接棒,第三棒右手,第四棒左手。在直道上练习熟练后,可以进行全距离练习。
(6)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成队的4×100米、4×50米或6×50米等全程接力的练习和比赛。
(三)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接棒人过早地超越传、接棒标志线
产生原因:接棒人起跑太早、起跑标志线离接力区过远,高估了传棒人的跑速,接棒人过于紧张。
纠正方法:全神贯注地起跑,缩短起跑标志线和接力区距离,经常在高速跑的情况下练习传、接棒动作;正确判断同伴的跑速和自己的竞技状态。
(2)传棒人超过接棒人
产生原因:接棒人起跑太晚,低估了传棒人的速度,反应太慢,指从看到传棒人到达起跑标志线时到自己真正开始跑时时间太长。
纠正方法:全神贯注地起跑,延长起跑标志线和接力区之间的距离,经常在高速跑的情况下练习传、接棒动作;正确判断同伴的跑速和自己的竞技状态。
(3)接棒人接棒时回头看,影响跑速
产生原因:对接棒信心不足,精神过于紧张。
纠正方法:练习较慢速度时的接棒动作;目光始终向前,反复练习,消除紧张状态。
3、掉棒
产生原因:传、接棒时过于紧张,接棒人还没做好接棒动作就传了棒,手持棒的部位不正确。
纠正方法:在中速跑进中安全地传、接棒,传、接棒时严格按照先后次序;传棒人应负主要责任,必须握紧棒,直到安全送到接棒人手中为止。
明确传、接棒时持棒的正确部位: 传棒人持棒臂前送太早,或接棒人接棒臂后伸过早,或起跑时接棒臂就拖曳在后,影响跑速的发挥。
产生原因:传棒人跑到终点时过于疲劳,担心自己不能及时赶上接棒人;接棒人担心自己不能及时接到棒。
纠正方法:在特别强调注意的动作与意义的情况下,反复进行传、接棒动作练习;消除紧张心理。
(6)接棒人没接应跑的跑道一侧跑进,给传递接力棒造成困难
产生原因:没有形成各棒次在跑道内侧或外侧的习惯。
纠正方法:反复讲解和示范各棒次队员正确的跑进路线和传接棒技术,在队员中形成正确的概念之后反复练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变化”二字。一是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猜谜引进体育课。当然由于本人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语言不够简洁,无问题过多组织教学不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