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论语》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论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3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
(2)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7)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第一、二、五个“知”,通智)
(8)道之斯行(道,通导)
(9)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通餍)
(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
(11)夫子矢之曰(矢,通誓)
(12)毋吾以也(以,通已)
(1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14)鼓瑟希(希,通稀)
(15)由,诲女知之乎 /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
(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
(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
(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
(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
(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
(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
(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
(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
一词多义
(1)见 仪封人请见(引见)
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
子见夫子乎(看到)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
(2)与 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丘不与易也(参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吾与点也(赞同)
(3)易 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
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
(4)为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
夫执舆者为谁(是)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5)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
是知也(通“智”)
(6)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
(7)过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
古今异义词
(1)遇丈人 
丈人 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
(2)子见夫子乎      
夫子 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君子之至于斯也
至于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
(4)子路从而后
从而 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
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5)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6)君子学道则爱人 
爱人 古义:关爱别人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7)君子一言以为知
以为 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
今义:认为
(8)足食,足兵 
兵 古义:武器
今义:士兵
(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 古义:贫困
今义:大约
(10)造次必于是
造次 古义:慌忙、仓促
今义:轻率,莽撞
于是 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11)子路问成人
成人 古义:完美无缺的人
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
(12)中人以上
中人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13)至于他邦
至于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14)古之学者为己
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子 古义:年轻人
今义:学生
(16)其蔽也贼
贼 古义:害,害人害己
今义:小偷
(17)其蔽也绞
绞 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
今义:缠在一起
(18)则民不偷
偷 古义:浇薄,不厚道
今义:盗窃
词类活用
(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 
(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
使动用法,使……吃饭)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
(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
(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
(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
(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
(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
(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
(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后“直”
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正直。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人)
(16)不仁者远矣(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达)
(18)不可以长处乐(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乐的生活)
(19)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于、利用)
(20)尧舜其犹病诸(名词活用为动词,担忧)
(2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枕,名词活用为动词,吃、枕着;曲,形容词使动,使……弯曲)
(2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进、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使……退)
(23)贤贤易色(前“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崇尚;后“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有德的人)
(24)就有道而正焉(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匡正)
(25)不贰过(贰,数词活用为动词,重复出现)
(26)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远离。这里指不偏爱)
(27)其蔽也贼(贼,名词活用为动词,害人害己)
重点句式
判断句
子路曰:“为孔丘。”
子曰:“隐者也。”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偃之言是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克己复礼为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回也非助我者也
起予者商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省略句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遇丈人,以杖荷蓧
至,则行矣
以告者过也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绘事后素
礼后乎
宾语前置句
而谁以易之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奚自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不吾知也
求,尔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其何以行之哉
于斯三者何先
何谓也
何如?可谓仁乎
君子义以为上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其斯之谓与
介宾短语后置句
子路宿于石门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其何伤于日月乎
仲尼岂贤于子乎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吾无隐乎尔
当仁,不让于师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舜有天下,选于众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文之以礼乐
君子笃于亲
敏于事而慎于言
陈亢问于伯鱼曰
被动句
不仁者远矣
定语后置句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谓语前置句
富哉言乎
贤哉,回也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当仁,不让于师》
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
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本课所录选文紧紧围绕“好学”展开,既阐明了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阐述了好学的种种表现。通过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是否好学的重要标准。孔子的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写作特色
语录体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及其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表现向苦而生的悲剧精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积极进取、弘扬儒道的人格形象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以形象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以语言的精粹寄寓隽永的人生道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以片言只语塑造人物形象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斯人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知识迁移
(2018 福建漳州平和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结合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
参考答案
1.中庸,就是取用其中的意思,过犹不及,不走极端,和而不同。
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文句中的“过犹不及”等信息考虑,然后概括,意思对即可。
2.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孔子的观点体现了“仁”的思想,而又区别于“折中主义”。
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的“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一句考虑,然后概括出中庸思想的实质,意思对即可。
拓展阅读
“仁”与“礼”
——究竟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王杰文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推崇。但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其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穷其各种说法,“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①(《论语》)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是我国历来对孔子的评价。这里面很突出的指出孔子是一名思想家,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你赞成我的观点,那么我就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转》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而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克己复礼”这一引证,我们首先可以回到《论语·颜渊》的原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说: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确实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但他的落脚点不在于“复礼”,而是在于“归仁”,强调只要做到礼的尽善尽美,即可达到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克己复礼”实为由礼的政治向仁的政治过渡的桥梁。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正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的礼。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转》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而在《论语》中,“仁”在频数上首次战胜了“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次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孙景坛《正确认识孔子的“克己复礼”》)。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是具有统帅作用的。特别是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论语·阳货》中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乍一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恰恰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我想说,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这一“礼”呢?道理很简单,如《学而》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子说的第一句就是 “予之不仁也”,可见其对“仁”的重视。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利用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来佐证我的看法。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这恐怕大家都赞成。而孟子是最了解孔子思想核心的,也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最尽善尽美的一位,其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孔孟之道”为大家所熟识,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为“仁”。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很丰富,有礼,有恕,有忠,有孝,有三纲,也有中庸等,而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来为最终的“仁”服务,都是达到“仁”所需经历的各种具体的途径。
【注释】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夏的后代杞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商的后代宋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因此这两国的典籍不足,了解夏礼、殷礼的贤人也太少。如果有记载夏礼、殷礼的典籍和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我就能证明我所说的夏礼、殷礼了。”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棱角  菱形  欺凌  绫罗绸缎
B.角色  倔强  诡谲  精神矍铄
C.暴露  披露  露怯  抛头露面
D.笨拙  罢黜  咄咄  相形见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涵养  委靡  明枪暗剑  一言以蔽之
B.恣肆  板画  彩声满场  人世音书漫寂寥
C.震慑  企盼  民生凋敝  万变不离其宗
D.曝光  战粟  层层相因  与尔同销万古愁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侦破“12.6”特大银行抢劫案,我公安人员________了大量目击者,从中发现了一些破案的线索。
②加入世贸组织后,由社会结构变革而产生的各种新社会组织,也将逐步改变现有的社会格局,________出新的社会形态。
③我们必须重视出口工作,在________国内市场新的增长点的同时,重视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A.查访  派生  培育??  B.查访  衍生  培植
C.察访  衍生  培育??  D.察访  派生  培植
4.下列句中加红的词语,使用完全正确的是( )
A.日记长不过2000字,短的只有几行,逼得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文字功夫自然强。
B.知识经济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C.小伙子1.88米的身高,站在他面前,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D.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上传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印度军方负责人20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
B.从目前情况看,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商业运作、立项与设计审批、施工监理等方面,是否都有一个健全法制、细化标准、严格执法的问题?
C.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D.在印度软件工程师培训公司的帮助下,青岛软件开发公司培养、建设和储备了一批职业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阅读理解
(2018 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①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②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③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④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⑧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⑨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⑩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⑾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安置。
B.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举:选拔人才
C.造次必于是??????????? 造次:做了错事
D.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选出加横线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尧舜其犹病诸 ????????知我者其天乎 ?
B.己欲立而立人 ????????色取仁而行违
C.不如丘之好学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 ?
D.不以其道得之 ????????敏以求之者也
8. 选出句式特点与“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致的一组是(???? )
A.富哉言乎 ???????????????????B.选于众
C.德之不修 ???????????????????D.事其大夫之贤者
9.选出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组是(? ???) ?
A.孔子认为所谓的仁人,就是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想要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B.孔子认为,真正的通达的人,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察觉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C.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东西,贫贱是人人都想要摆脱的东西,但一定要以不违背仁德的方法去实现。
D.孔子认为,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不应该埋怨上天,不应该责怪别人,而是应该向下学习礼乐,向上通达天命。
参考答案
1. B
【解析】A项,“棱”读léng,其余都读作líng;C项,“露怯”中的“露”读作lòu,其余读作lù;D项,“笨拙”中的“拙”读作zhuō,“咄咄”中的“咄”读作duō,其余两个字都读作chù。
2. C
【解析】A项,萎靡;B项,人事音书漫寂寥;D项,战栗。
3. B
【解析】查访:调查打听(案情)。察访: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派生:从一个主要事物的发展中分化出来;衍生:演变发生或产生。培育: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多用于生物,特别是幼小的生物,有时用于对儿童、青少年。培植: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培养人才,扶植(势力)使壮大。
4. A
【解析】B形容贫穷,一无所有;C望文生义,意思弄错,指被别人的话弄得莫名其妙;D比喻来势迅猛,所备不及,不合句意。
5. B
【解析】A包含关系并列;C“和”歧义;D“建设”与后面的宾语搭配不当。
6.C试题分析:C项,造次,意为“仓促、急遽紧迫”。
7.A A其,都是语气副词“或许”。B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知识道理;D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
8.B试题分析:B和例句一样是介宾结构后置。A是主谓倒装,C是宾语前置句,D是定语后置句。
9.B
试题分析:B项“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错,应是“经常想着谦逊地对待他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