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读——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老子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 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字词汇总?
语音
斯恶已 wù 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
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见,通“现”)
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
其脆易泮(泮,通“判”)
起于累土(累,通“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重点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课文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老子》从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之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把握重点
第1则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第1则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第3则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第3则选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喻。“企”就是踮起脚跟。“跨”指跨步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这是比喻的喻体。“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自是”即自以为是。“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这是比喻的本体。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
第4则
选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它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第5则
选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无为”,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图”即反复考虑。“为”即做、办成。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似乎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通的。《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因此可以“图难于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为大于其细”)。在《老子》看来,这就是“圣人”做事和处世的方法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所说的“圣人”,具体内涵自然跟儒家典籍中的“圣人”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是指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它认为,那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意思是说,轻易向人许诺,就一定缺少诚信,因为总是践诺并不容易;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就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为没有拿出足够的心神力量去面对那些事情。“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句话意思是说,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这是“圣人”做事、处世的态度和结果。总之,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特有的智慧。
? 也正是由于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所以《老子》在看待问题、因应问题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第6则选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未兆”指没有显露行迹。这句话意思是说,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说,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这就是非常智慧的提醒。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在陷入混乱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混乱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这可以说是三个比喻,也可以说是三个举证。从中人们需要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儿抽象的概括所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这两句话意思是,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的确,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善始善终。在事物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随时都有转向失败的可能;在将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往往更容易发生,因为这时候人们往往掉以轻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要面对两个相反的方面,比如说“自知”与“知人”、“自胜”与“胜人”,必须做出智慧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方面转化的可能,比如由难而易或由易而难、由成功而失败或由失败而成功、由安而危或由危而安等等,必须抓住那些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因素,并且付出必要的努力。所有这些,都是《老子》带给后人的启示。
知识迁移
(2018 江苏高考大联考(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语句断句。(限5处)
(2)请任意写出一则你学过的庄子短文名称。
(3)文段最后“吾将曳尾于涂中”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它表明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1)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2)《秋水》《逍遥游》《庖丁解牛》(任选一篇即可)
(3)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庄子宁愿过着穷困但却自由的生活,也不愿去楚国主持朝中大事。这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拓展阅读
关于老子的“自然”思想
对于老子所说的“自然”,有的学者认为指的是自然界或大自然。比如,有位著名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一部影响很大的关于研究老子生平和思想的著作(詹剑峰先生在其著作《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中这样说:“有人袭取熊十力之说,谓‘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便是自己如此,而又加以曲解,谓《老子》书的自然是‘不加造作’,是人为的对立词,并借此以否定老子之道意味着自然法则,否定老子之‘自然’可指大自然。试问与‘人为’相对立的不是大自然,是什么?” 关于《老子》的译著(翻译类的著作)及外国人研究老子的论著中更是望文生义,把老子所说的“自然”说成是自然界或大自然,并由此大讲老子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生态平衡的思想。我以为,在翻译类著作中,也应当像对老子的“道”一样,对“自然”和“无为”不是望文生义,而是作音译,然后具体解释其准确的涵义。
这位学者(詹剑峰先生)认为老子之“自然”可释为“大自然”,并为此反问“与‘人为’相对立的不是大自然,是什么?”我们也可以就此反问一句:“与‘人为’相对立的除了大自然,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了吗?”我们知道,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基石的“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在黑格尔看来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而且认为天地万物或大自然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显然,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也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绝非“人为”的,或者说它是与“人为”相对立的。这种与“人为”相对立的“绝对精神”难道是大自然吗?我们之所以把黑格尔哲学称为客观唯心主义,其原因即在于此。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至少在先秦,“自然”并无近现代之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涵义,古代的训诂学家,例如汉代的郑玄,清代的王引之、俞樾,皆没有将古书上的“自然”解作自然界或大自然的。其实,在我国古代用于表述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是“天”和“地”。因此,将老子所说的“自然”释为自然界或大自然是不妥的。
有些学者虽然也指出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意思,但也仅指出自然是“自己如此”,因而并没有把它的涵义讲得很清楚,很透彻,很丰满。
要搞清老子所说的“自然”的涵义,首先应看看它的字义。自,《说文》曰:“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古人认为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鼻为人之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自,鼻也。……自之通训当为始,即本义之转注。”就是说,“自”的本义是“鼻”,引申义为本始、本初、本性。《广雅?释诂》:“然,成也。” 如《大戴礼?武王践阼)篇》说:“毋曰胡残,其祸将然”,言其祸将成也。可见“自然”即自成之义。如《淮南子?泰族训》:“天地正其通,而物自然。”“物自然”是说物自成也。因此,从字源学上讲,“自然”是指事物的本性、本真面目,事物的自成。
其次,需看看老子在《道德经》的有关章句中都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自然”这一概念的。在《老子》中,“自然”一词共出现五次,分别见于十七章、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和六十四章。
十七章的全文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显然,“犹兮,其贵言”的行为主体是“太上”即实行无为而治的最理想的君王;而“功成事遂”的行为主体是百姓。是说百姓在对“太上”“不知有之”的情况下,自己“功成事遂”的。“百姓皆谓:‘我自然’”即百姓们都说“这是我(们)自己做成功的”。因此,这里的“自然”是“自己做成功的”亦即“自成”之义。
相反,如果将这里说的“自然”释为自然界或大自然,那么其中的“我”字是名词,自然界或大自然也是名词,两个名词相加,就是“我大自然”,是什么意思呢?显然是不通的。
二十三章的首句是“希言,自然。”这里的“希言”直接的意思是少说话。可以联想到第十七章的“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贵言”与“希言”同义。最高统治者的“希言”或“贵言”就是指少发声教法令(让人民自己做主,自己干)。最高统治者少发声教法令有什么好处呢?有利于百姓们“功成事遂”,也就是自化、自成。所以,这里的“自然”也是自化、自成的意思。以小比大是一样,由此联想到过去农村生产队的时候,队长几乎天天召集社员们开会,不知说多少话,但生产并没有搞好。现在村长几个月都不召集村民们开一次大会,但生产反而比那时搞得好多了。所以统治者或领导者干预过多,不利于人民成就自己的事业,还不如少干预或不干预。
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通行本“爵”作“命”)而常自然。”意思是说,道和德的地位之所以尊贵,并不是因为有什么人授予它们爵位,而是因为它们对万物(万民)不强制,不主宰,而总是依其自然本性和发展趋势而自化、自成。“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如果其中的“自然”是大自然,就是名词,那么“常自然”就成了副词修饰名词,就如“常书本”、“快茶杯”一样句法不通。
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意思是说,所以圣人意欲别人所不意欲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别人所不学的,挽救众人的过错。以辅助万民的自然发展(实现自化、自成),而对人民不加干涉和强制。
可见以上四章中的“自然”皆是不借外力而自化、自成之义,亦即事物的本然状态及其过程。
那么第二十五章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否也是这个意思呢?是的。这是因为,道是“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的,就是说,道是绝然独立无二的,是“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庄子?大宗师》)的,是本性自足的整体。道是最高的实体,而自然则是作为最高实体的“道”所体现的最高的价值或原则。道不依赖于任何外力,也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左右它,完全是自己成就自己的。这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道法自然”的意思是说,道以自己的样态为依归,或以自己的存在为依据,以自己的内因决定了自身的存在及样态,亦即以“自成”为法则;就道对万物而言,“道法自然”是指道顺应万物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以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为法则,“认同”存在者“自己成为自己那样”,亦即任凭万物按照“自己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这也就是道对天地万物包括社会人生所表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之性(五十一章)。王弼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又说,“天道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显然,“万物自相治理”即是物自成的意思。王充说:“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 他们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如果将“自然”释为自然界或大自然,“道法自然”,就成了道效法自然界或大自然,或者道以自然界或大自然为法则,而老子认为作为自然界或大自然的天地是为道所“生”的,反过来道又要效法它或以它为法则,显然也是说不通的。
综上所述,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表征宇宙万物包括社会人生的本然状态及其过程的范畴,它所强调的是人与物依据自身的性质和规律而存在和发展变化,亦即不受外在人为的干涉和宰制而独立自主,率性而为(自由),自己成就自己。
与自然(自己如此)相对立的是“使然”,使然是人为等外力使其如此。自然意味着对外来的一切干扰、操纵、控制和越俎代庖的否定。
如果说“无为”是老子关于人类生存方式之根本主张的话,那么“自然”(不受外在人为的宰制而独立自主,率性而为,自己成就自己)则是老子关于人生理想的根本主张。
老子最关注的是人的本性和万民的命运,他以人生命的本真状态与合理的生存状态为“自然”,以对人生命的本真状态与合理的生存状态的无端干涉和宰制为“反自然”。老子提出“自然”这一范畴,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对社会人生实施的强行干预和任意宰制,旨在促进个人的自由、独立(首先是个体的意志自由和精神独立)、自主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强调统治者要因任人民的自然本性与合理的生存状态实行“无为而治”,“以辅万物之自然”,从而为人民的自由、自主、自为、自化、自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总之,我认为老子所说的“自然”并无近现代所谓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涵义。而是自己如此(以及本来如此、势当如此),人及事物的本性、本然状态,自己成就自己等意思,因而它与自在、自由、自主、自为、自立、自化、自成、自治相通。老子提出“自然”这一范畴,旨在强调社会个体的自由、自主与社会群体的自治,它所针对的主要是侯王等统治者对人民思想行为的横加干预和无端宰制。因此,老子所说的“自然”的实质是个体自由、自主和社会自治。
以上讲的是关于老子的“自然”的思想。
节选自《董京泉: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之辨析与启示》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盈(yínɡ) 辐(fù)条 车毂(ɡǔ)
B.埏(yán)埴 户牖(yǒu) 自矜(jīn)
C.轻诺(nuò) 易泮(pàn) 累(léi)土
D.柔脆(cuì) 枯槁(ɡǎo) 自见(jiàn)
2.下列加红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味无味 味:品味
B.高下相盈 盈:充满
C.故有之以为利 利:利用
D.自是者不彰 彰:表彰
3.下列加红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失其所者久 所:处所
B.图难于其易 图:反复考虑
C.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作:作为
D.自矜者不长 矜:自以为贤能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死而不亡者寿。
C.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E.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5.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B.知足者富
C.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D.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6.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B.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C.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7.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与例句中的加红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自伐者无功。
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C.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D.伐无道,诛暴秦。
8.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B.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C.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D.自是者不彰。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9.下列加红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图难于其易 图:反复考虑
B.其脆易泮 泮:通“判”,分离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通“蔂”,盛土的工具
10.下列加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安易持
A.其微易散
B.其孰能讥之乎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吾其还也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为之于未有
D.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
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2018 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5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13.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14.翻译划线部分。
15.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性来类比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答案】 C(A辐:fú,B埏:shān,D见:xiàn)
2.【答案】 B(A味:以……为滋味;C利:便利,D彰:明显)
3.【答案】 C(作:兴起)
4.【答案】 E(A见—现,B亡—妄,C泮—判,D累—蔂)
5.【答案】 C(坚强:古义是僵硬,今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6.【答案】 B(两个“易”都当“容易”讲)
7.【答案】 B(例句与B都当“夸耀”讲,A功业,CD讨伐)
8.【答案】 C
阅读理解
9.【答案】 D(坚强:僵硬。)
10.【答案】 A(A项的“其”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C项,代词,指自己。D项,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11.【答案】 D(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12.【答案】 D(无“夸张”手法)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14.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能作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面的话
15.柔能胜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