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8讲 《法家与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8讲 《法家与制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2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韩非子》选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韩非子及其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
3.体会法家思想的内涵。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作品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书中重点宣扬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较深刻的道理,以进行劝喻和讽刺,常用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写作背景
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壮大,小国岌岌可危。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韩非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
字词汇总
字音
果蓏(luǒ)蚌蛤 腥臊恶臭 (è xiù) 不胜(shēng) 决渎(dòu)
钻燧取火(suì)  鲧禹(gǔn) 耒(lěi) 不宜今乎(yí)
郢书(yǐng) 子圉见孔子(yǔ ) 太宰噽(pǐ) 土簋(guǐ)
似蠋(zhú) 孟贲(bēn) 嘬其母(zuō) 彘臞(zhì qú)
通假字
而民说之 通“悦”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通“情”
卜子妻写弊裤也 通“敝”
燕相白王,王大说 通“悦”
而置之其坐 通“座”
反归取之 通“返”
鳣似蛇 通“鳝”
亡其富 通“忘”
彘臞 通“癯”
词类活用
使王天下 名词作动词,统治。
号之曰有巢氏 名词作动词,称呼,叫做。
民多疾病 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
天下大水 名词作动词,发洪水。
今有美尧舜……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
不法常可 名词作动词,效法。
夜书,火不明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其御曰 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
曩将罪之 名词作动词,惩罚、治罪。
而自知其益富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智”,以……为聪明。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
以娱其意 形容词的使动词用法,使……高兴。
天雨,墙坏 名词作动词,下雨。
其家甚智其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
古今异义
桀、纣暴乱 ?? 古义:暴力混乱;今义:1)武装骚乱,遭暴乱;2)行凶作乱,以武力。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古义:措施治理;今义: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这里指读书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 古义:这里指女儿;今义:一般指儿子。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古义:指婆婆,今义:指父亲的姐妹。
复召以为其子傅 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一词多义

而后世多燕说 解说、解释,动词
燕相受书而说之 解释,动词
燕相白王,王大说 通“悦”,高兴,形容词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补足音节,无实义,助词

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 适合,动词
孟孙适至而求鹿 刚,副词
虚词

必为鲧禹笑矣 被
因为之备 替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担任,做,动词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 做,动词

人民少而禽兽众 表并列,连词
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表因果,因而连词
因释其耒而守株 表顺承,连词
举贤而任之 表顺承,连词
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表转折,可是,连词

论世之事 的,结构助词
至之市 到,动词
而忘操之 代“尺码”,代词

郑人有且买履者 将要,副词
且谁不食 还,副词
年且几十 将近,副词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来,连词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因为,介词
今欲以当世之政治当世之民 用,介词
王大说,国以治 因为,介词
重点句式
判断句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也,表判断
举烛,非书意也 ……非……也,否定形式判断
为人妇而出,常也 ……也,表判断
胡,兄弟之国也 ……也,表判断
被动句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为”,表被动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表被动
乐羊以有功见疑 “见”,表被动
倒装句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状语后置,“于夏后氏之世”应在“构木”前
宋人有耕田者 定语后置,应“有耕田者宋人”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定语后置,“有遗燕相国书者”应在“郢人”前
何不试之以足 状语后置,应“以足试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宾语前置,应“无信自也”
省略句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使”后省略宾语“之”
或者不宜今乎 “宜”后省略介词“于”
妻子因毁新,今如故裤 “今”后省略宾语“之”
王大说,国以治 “以”后省略宾语“之”
课文精要
把握重点
【《韩非子》选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在远古时代,人口稀少而禽兽众多,人们不能忍受禽兽虫蛇的侵扰。有一位圣人兴起,他教人们架起木头搭成像鸟窝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禽兽的侵扰,因而民众爱戴他,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当时,民众吃野生的瓜果和河蚌、蛤蜊等水产动物,腥臭难闻而且伤害肠胃,人们经常生病。这时有一位圣人兴起,用钻擦木燧的方法取得火种来除去腥臭,因而民众爱戴他,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在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因而鲧、禹开挖河道。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举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发生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一个假设推断——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为什么?因为时代发展了,在鲧、大禹的时代,有了更先进的取火技术,钻燧取火已经过时了,能不被耻笑吗?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水利技术很发达了,都江堰就是那个时候建造的。
韩非子理清了自己的逻辑,接下来就转入正题了——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不法先王的观点。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第一,法先王不合时宜。时代变了,情况变了,正确的做法就是因地制宜,决不能刻舟求剑。
第二,法先王受束缚太多,必然畏首畏尾,不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历史是不能改变了,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说确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韩非子认为:假如有人站在阳光下,还想着如何效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圣人,那真是可笑的事情。接下来,他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观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应该期望学习古代,不去效法旧制度;而应该研讨当代的事,根据当代的事采取措施。
韩非子论证得义正词严。接下来,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对泥古不化之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是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妇孺皆知。最后一句,把寓言和前面的论证钩连起来。】
写作特色
《韩非子》包括两类作品:
一类是政论文,文章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另一类是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比如《南郭吹竽》《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
知识迁移
(2017 湖南衡阳八中高三实验班暑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幹,善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①,悬隔千里,輓输②费不赀,请改折色③。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④,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
【注】①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②輓输:运输。輓:同“挽”。③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④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何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生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却有不妥之责,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参考答案
1.C文句大意: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珏贪污,钱珏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钱钰贪黩”作“劾”的宾语,“高上达等”做“嘱荐”的宾语,要放到前句,不要做后句的主语。
2.A删去“复试”,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3.B“罢免”一词不正确,原文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级或被废黜。
【参考译文】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中进士。十八年,授官江南吴江知县。机智能干精明干练,善长判定诉讼案件。征收赋税推行版串法,官吏不能够狼狈为奸。做官七年,他的政绩是江南一带最好的。
二十五年,当时河督靳辅请求停止疏通下河,修筑高家堰大堤,详细地测量堤外的田地作为屯田,说可以增加年收入几百万。巡抚于成龙意见不合(议:意见),皇上让尚书佛伦前往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提议。二十七年,郭琇上疏弹劾靳辅治河无功,听信幕客陈潢的一面之词阻止疏通下河。皇上驾临乾清门,召集诸大臣,颁布郭琇的奏疏,令诸大臣一起审察商议。不久靳辅入宫觐见,(皇上)又召诸大臣一起议事。郭琇再次言明屯田害民,最终靳辅被判免官,郭琇被提升担任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郭琇上疏弹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营私,详细地列出了各条罪状,并且还有佛伦、傅拉塔与靳辅等勾结串通的罪状,于是明珠等人相应地或被贬退或被废黜。郭琇的耿直敢言名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珏贪污,钱珏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判决还没有下来,郭琇上疏说:“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实:坐实)。”诏书责怪郭琇怀疑揣测。不久法司上奏郭琇请求帮助举荐的事实,判处他免官的刑罚。皇上因为郭琇平日耿直敢言,改为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皇上南巡,郭琇在德州迎驾。回到京城以后,(皇上)下令大学士阿兰泰等说:“原任左都御史郭琇,之前是吴江县令,官做得很好,百姓感念歌颂至今。这个人有胆量,可以授予湖广总督的职位,令他驾乘驿马疾行赴任。”郭琇受命上任,上疏说:“黄州、武昌两府军粮二万七千有余,运给荆州、郧阳汛地,相隔千里,运输费用不可计量,请求改用钱钞。江夏等十三州县有已亡明朝的藩王的产业,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赋税繁重,是百姓产粮的数倍,请求全部减少征收。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临长江的地方,洪水侵蚀,土地崩塌,有赋税却无法耕种的土地有三百多顷,请求免除这些田地的赋税。”(皇上)都答应推行(郭琇的奏请)。
四十年,因为生病(郭琇)请求辞官,皇上说:“郭琇病得很严重,想要找一个能代替的他的人都不可得到,能和郭琇一样的人有几个呢?”不久,郭琇因为病重再次上疏请求辞官,(皇上)仍然劝慰挽留他。五十四年,郭琇去世。
拓展阅读
《韩非子》的名言
1.自胜谓之强。
2.自见之谓明。
3.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4.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5.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6.不吹毛而求小疵。
7.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8.慈母有败子。
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1.欲速则不达。
12.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13.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16.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17.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18.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19.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20.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韩非子》选读
法家批判
要了解法家,先把它放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社会大背景中去看待。先秦诸子争相发表自己拯救世界的做法,就是当时的“救市大辩论。”主要代表有儒、道、墨、法四家。
儒家
孔子发表了他的“救市主张”,比如:仁政德治,克己复礼,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情脉脉起来。但是,儒家学说在战乱年代显得比较迂阔,不切实际。所以,孔子、孟子始终都找不到工作。
道家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这个世界已经坏透了,烂透了,根本就不可救药。道家思想是社会之所以出问题,就因为管的太多,越想拯救世界,就越救不了。他们的结论也很简单:别救。所以,干脆隐居。这个世界上,能拯救的就是自己,其他的,都是瞎忙活。
墨家
墨家讲兼爱、非攻,拯救社会,也是失败的。兼爱天下,除了共产主义时代,根本不可能;非攻也不会起作用,诸侯各国还整天在打打杀杀。
法家
以上三家都是“坐而论道”,拯救世界,没有效果,唯独法家“横行霸道”,帮助秦国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梦想。
法家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帮助某些国家称霸,比如:管仲辅佐齐桓公。不过,法家最大的成功还是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秦由弱变强;运用韩非的理论,秦又由王国变成了帝国。秦的“大国崛起”,岂非法家之功?更何况,自从秦始皇“一剑定乾坤”,“百家争鸣”就终结了,法家思想被钦定为大秦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法家的思想是最正确的吗?
不能这样讲。这样讲,就“成王败寇”了。我们只能说,法家那一套是最管用的。
法家的学说,为什么就最管用呢?
务实!法家与儒、墨、道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三家都是“理想主义”,只有法家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者的特点,是他的主张一定要自己认为“最好”,有没有用,不管;现实主义者则相反,他的方案,是不是“最好”不敢说,但肯定管用。法家就是这样。
法家的核心是行霸道——其实就是中央集权、富国强兵。
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靠法家教给他们的办法:势、术、法并用。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韩非子?难势》
飞龙和腾蛇为什么高高在上?就因为它们腾云驾雾。一旦云开雾散,掉到地上,跟蚯蚓、蚂蚁也没什么两样。同样,人君为什么一呼百应、令行禁止?就因为他们有权有势。没了威力权势,谁听他的呀?韩非子认为:一个君王,首先得有“权势”,然后还要有“谋略”和“法规”。
权势就那么重要吗?德才就那么没用吗?飞龙和腾蛇为什么能够腾云驾雾?蚯蚓和蚂蚁为什么就不能?这里面难道没有自身素质的原因吗?
蚯蚓、蚂蚁是不可能腾云驾雾,但不等于无德无才的人做不了君主。要知道,当时的君主可是世袭的。世袭的君主当中,不一定全是德才兼备,至圣至明。
自然界的“势”,云也好、雾也罢,确实没法让蚯蚓、蚂蚁青云直上;人世间的“势”,却还真能把人中之“蚯蚓”变成“龙蛇”。再差劲的人,只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威风八面,说一不二。
君主或者领导人的品德和才能,难道是可以无所谓的?
不是“无所谓”,而是“靠不住”。按照儒家和墨家的观点,这样的统治者肯定是不行了。因为他们都寄希望于君主的个人品质。法家却现实地看到了君主世袭,不寄希望于他们都是明君的奢望。
法家就把国君看成是蚯蚓和蚂蚁吗?
准确地说,是既不看作飞龙和腾蛇,也不看作蚯蚓和蚂蚁,而是看作介乎二者之间的普通人。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既不看作尧、舜,也不看作桀、纣。尧、舜也好,桀、纣也好,都是百年不遇的;而绝大多数世袭的君主,既没有尧、舜那么好,也没有桀、纣那么坏,也就平平常常一个普通人。这样的人,要治国平天下,靠什么?靠德才吗?他们没那么多,甚至根本就不够。那又怎么办?很清楚,只能靠权势。
术、法
国君有了权势,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吗?
韩非子从来就没说过这句话,但那玩意管用,则是肯定的。君主集权,平治天下,首先得有权势,但又不能只有“势”,还得有“术”和“法”。明用法,暗用术,两手都要硬
术与法,又有什么不同?
术是对付官员的,法是对付民众的。
法家之所谓“法”,就是由官方制定的标杆。这个标杆,是用来决定奖惩赏罚的。实际上,奖惩赏罚,历来就是君主的统治手段。
法家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呢?
就在于他们强调,奖也好,惩也好,赏也好,罚也好,都要有规矩,不能由着性子来。这个规矩,就是“法”。
赏,只能奖赏谨守法令的人,这就叫“赏存乎慎法”。罚,也只能惩罚触犯禁令的人,这就叫“罚加乎奸令”。而且,奖惩赏罚,不但要到位,还得合法。之前怎么定的规矩,就怎么做。用韩非子的话说,就叫“以法治国”。
法家的“法”主要是治老百姓。因为在法家看来,该守法又可能会犯法的,就是人民。因此,法家之法这根标杆,虽然由官方制定,却必须牢牢立在百姓心中。立在那里干什么呢?让他们知道好歹,知道厉害。在韩非子看来,统治人民,没有比这更好的手段。
对付官员,为什么不用“法”?而是用“术”呢?
对付官员,当然也可以用“法”,而且应该用“法”,这个没有问题。
问题是官员的身份特殊。老百姓是纯粹的“民”,手上没有“公权力”,一个“法”就足以对付;官员手上却是有权的。他以权谋私怎么办?犯上作乱又怎么办?这就要有办法暗中防范,暗中对付。韩非子教给君主的办法,就是“术”,即权术谋略。
就是说,用权术和谋略来私下里对付官员。 这一套,绝不能公开。所以韩非子说,术,是必须“藏之于胸中”的;而且,还必须藏得严严实实,这样才能“潜御群臣”。潜御,就是暗中驾驭。一个“潜”字,道破了所有的天机。让官员摸不透皇帝,那么皇帝就成功了。
“法”是对付大多数人的,“术”则是对付极少数人的。所以,法越公开越好,要让人民群众无论贵贱贤愚都知道;术越秘密越灵,就连最亲近最宠信的人也不能得知。
明用法,暗用术,而且两手都要硬。韩非子说,君主无术,就受制于人;民众无法,就犯上作乱。
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
法家最深刻的思想就是看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制度比人可靠”。
把君主看成是普通人,把官员也看作普通人。普通人的共同心理,就是“趋利避害”。这是人性的本能。因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压之下,必有良民。
韩非子认为:制度更根本,也更可靠。制度在设计的时候,就根本没指望官员和老百姓是圣人。韩非说,高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决不寄希望于人人自觉行善,而只着眼于他们不干坏事。这一点,正是法家比儒、墨、道三家深刻的地方。
法家帮助秦国实现了天下统一,可以说是先秦诸子思想中最成功的一个;但是,却在秦二世而亡。可见:法家虽然是最成功的,但是也是存在问题最大的。
法家存在的问题。
儒、墨、道三家都“为天下谋”,法家却只会“为君主谋”:这是法家区别于前三家的根本之处。也正因为如此,法家最成功,同时问题也最大。
为什么最成功?
因为当时的任何政治主张,都只能通过君主来实现。法家的主张既然能够为君主谋取利益,当然最对君主的胃口,也就最能够成功。
为什么问题最大?
首先,法中无人。
因为他们心里只有君主,没有别人,包括他们自己。在法家设计的政治方案中,是连保护自己的环节都没有的。结果,献刀的是法家;被君主拿来祭刀、试刀的,也是法家。
他们的法,是“王法”。既然是“王法”,当然只维护君主的统治,不保护人民的权益。比方说,商鞅被诬告,有“辩护权”吗?没有。韩非被谋杀,有“保护法”吗?也没有。他们死前,既没有公开审判,也没有辩护律师。为什么没有?就因为他们的法是“帝王之法”,不是“人民之法”。
其次,立法太严,执法太苛。
商鞅规定,但凡不务农而经商,或者干农活不卖力的,老婆孩子都要被收为官奴。治安的要求,则是乱扔垃圾都要受肉刑。商鞅一天就能杀七百人,有的是理由。这是典型的苛政。
有一次韩昭侯酒醉睡着,管帽子的小吏给他盖了一件衣服,结果是管衣服和管帽子的都被杀头。前者的罪名是失职,后者的罪名是越位,统统该死。 苛政猛于虎。
第三、百姓无任何自由。
韩非有句名言,“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禁其心”,就是不准乱想;“禁其言”,就是不准乱说;“禁其事”,就是不准乱动。
首先要禁的,就是思想。把所有的思想文化遗产都消灭掉,同时把所有的读书人也都消灭掉,只留下国家法令和政府官员:这就是“焚书坑儒”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以上是对法家思想作了一点梳理和批判。事实上,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者,儒、墨、道、法四家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没有谁是一钱不值、一无是处的。回顾一下他们对某些问题的争论,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老羊曰
不唱高调,不讲梦想,直面惨淡世界,心肠太狠!
只谈实效,只看现实,纵览千载春秋,是耶非耶?】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果蓏(luǒ)   蚌蛤(ɡé)   钻燧(suí)
B.鲧禹(ɡǔn) 决渎(dú) 释耒(lěi)
C.郢(yǐnɡ)人 啜(chuò)之 曩(nǎnɡ)
D.得麑(ní) 娱(yù) 腥臊(sāo)
2.下列加红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宦:做宦官
B.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称:相称,配得上
C.而越人跣行 跣:赤脚
D.三虱食彘,相与讼 讼:争论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B.卜子妻写弊裤也;
C.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 D.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4.下列句子中的“见”字,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B.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匠石之齐 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C.仪封人请见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D.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出门如见大宾
5.下列句子中的“说”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②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 
③燕相受书而说之;  ④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⑤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⑥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A.①④/②③/⑤⑥ ;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③④/②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
6.下列句子中的“其”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B.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C.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D.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7.下列加红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晋近奚不之 晋讼者奚说?
B.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夫杨,横树之既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也
8.下列加红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C.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9.下列各项加红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圣人作       作:劳作
B.不期修古 期:希望
C.论世之事 论:研究
D.兔走触株 走:奔跑
10.下列句中加红词语活用方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B.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C.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D.号之曰有巢氏
11.下列加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民少而禽兽众;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2.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韩非子以古之圣贤为例,强调世事一直都在发展变化,没有任何一种政治措施可以永远有效,因此应“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也是在说明不要死守教条,要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适时变革。在内容上与上文有重复之嫌,故可略去。
C.韩非子在文中提出的“不法先王”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D.“守株待兔”的故事,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它确实能够起到启发人、教育人的作用,并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囊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 “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 ,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
(《韩非子?说林下》)
1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 ,解素衣     雨:下雨
B.衣缁衣而反 反:回来
C.衣素衣而出 出:外出
D.三虱食彘,相与讼 讼:责备,埋怨
1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鳣似蛇,蚕似蠋 B.而亡其富之涯乎
C.讼者奚说 D.彘臞,人乃弗杀
15.下列各项中加红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杨布衣素衣而出 其狗不知而吠之
B.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C.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人乃弗杀
D.子亦犹是 不变是心也
16.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者持鳣” 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
B.“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C.“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
D.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2018 贵州贵阳第三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②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注】①芘:通“庇”,荫庇。②信宿:连宿两夜。③表襮:自我炫耀。④防畛:喻防人之心。畛,界限。⑤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17.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造其庐?????????? 造:造访,拜访
B.雅敬雍,恒相从游?? 雅:文雅,有礼仪
C.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
D.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
1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参考答案
1.C(A燧:suì,B渎:dòu,D娱:yú)
2.A(宦:做官。)
3.C( A说一悦,B弊一敝,D坐一座。)
4.C(两个“见”都读xiàn,当“引见”讲。)
5.B(①④同“悦”,②③⑥解释,⑤劝说。)
6.AC(都表反问语气,难道;B表测度语气,大概、恐怕;D代词“那”。)
7.C(两个“树”字都当“种植”讲,A①为什么,②什么,B①住宿,②筑舍定居,D①满足,②够。)
8.D(D是意动用法,其它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9.A(作:产生、兴起。)
10.C(C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为名词用作动词。)
11.B(“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承接。“以”;③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④介词,因为。)
12.B(“守株待兔”的寓意是对上文内容有益的补充、强调,并非重复、多余。)
13.D(讼:争论,喧嚷。)
14.C(A项,鳣,通“鳝”;B项,亡,通“忘”;D项,臞,同“癯”。)
15.A(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C项,都是连词,于是。D项,都是代词,这。)
16.A(“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说法错误,而应是“批评了人性可因利益而改变的人性的弱点。”)
17.B B项,“雅敬雍,恒相从游”中的“雅”如解释为“文雅”在语法上讲不通,因其在句中担当状语,修饰后面的“敬”,故应翻译成副词,应解释为“非常”。
18.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然后抓对称的句式“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再抓特殊句式“一接以诚”。
19.D D项,“同时赐谥号康节”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并非同时,前者是“熙宁十年”,后者是“元祐中”。
参考译文:
邵雍,字尧夫。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在这样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不设置什么界限。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有什么好处呢?”
嘉祐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