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购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道理,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你们过春节的时候开心吗?哦,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啊,那你们的压岁钱是怎么用的呢?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压岁钱是怎么用的吧,好吗?
二、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
1、出示情境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1)教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2)分组交流、讨论
(3)教师提问:说一说胖胖要买什么? 胖胖一共要付多少元?
2、分组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得出正确答案。
4、分别算买面包需要多少钱,买蛋糕需要多少钱,然后把两个算式相加。
5、投影出示个别学生答案,出示幻灯片讲解。
6、对两个算式分别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结果,并且讲解解题过程。
三、出示练习
(1)巩固乘加混合运算。
(2)让学生分别根据幻灯片,列出不同的算式进行计算,并进行解答。
四、试一试,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1)、出示幻灯片,提问学生: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2)、结合小熊购物图,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计算结果。
五、练一练
(1)淘气有50元,买8张儿童票,应找回多少元?
(2)结合情境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
(3)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挨个进行练习,计算。
六、总结: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后反思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乘加混合、乘减混合运算。通过
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1、把讲解的过程通过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这样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并且也非常清晰地呈现计算过程,加深孩子们的印象。
2、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比如:4个面包的钱,不管是课件的出示还是语言的表述,都是“4个面包”,虽然孩子们也明白什么意思,但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每字每句都要准确、到位,教学语言要严谨。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努力达到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要准确。
3、孩子们做完练习时,我让孩子们站起来以示意,原本是想激励其他孩子赶紧写完,不要掉队,但这样做,会给部分思维慢的孩子造成压力,会匆忙地写上,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对于这个方法可以在学生很熟练做练习时起到督促作用,但对于刚学习的新知,还需要一定时间思考,争取做对。
4、课堂中,老师讲得太多,孩子们练得少,造成很多已经学会的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要争取把时间压缩,新知识要在10到15分钟的时间精简的讲完,其余时间由孩子们来练习,让孩子们当堂课就可以巩固新知。
5、6+4×3,在讲解如何用脱式计算时,我告诉孩子们先算4×3,就先把4×3的得数写下来,再写“6+”,这样讲给孩子们,会造成孩子们以为先写12再写6+,知识中存在差错,应该告诉孩子们,按照顺序写下来,虽然不参与计算,但得先写下来,再算乘法算式。这个知识点需要再讲解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