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5.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案 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5.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案 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27 14: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节课要着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认识,除了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将四边形分类,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节课要着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认识,除了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将四边形分类,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70,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再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 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听行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 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 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短短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图形特征的方法和途径:要以发现为主,而不是仅靠接受。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活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变相等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
我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一、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主题图,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考虑到梯形的特征比较简单,而且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较重复累赘,就在判断中使学生产生矛盾,通过争论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该课的难点是用韦恩图表示出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我没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借助不同四边形的定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后逐步完善这张图。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课始,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材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找熟悉的四边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
课末,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用处,出示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