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蟋蟀的住宅》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住宅 选择 地址 优良
洞穴 专家 卫生 比较
2、回顾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接点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和内部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蟋蟀是如何精心地建造住宅的。
3、看似柔弱的蟋蟀却有这么出色的建筑才能,真是让人佩服!它们凭借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创造了“伟大的工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蟋蟀究竟有什么奇特本领,这个“工程”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4、板书课题:11、蟋蟀的住宅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造句
回顾课文层次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回顾课文的层次,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交流探讨: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2、出示第一自然段: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3、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唱歌、住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点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
4、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运用“不光……还……”关联词引起下文,下文重点是讲住宅,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
(2)交流探讨: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2、住宅的选址:经过慎重的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洞穴。
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部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3、出示: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已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通过和其他的昆虫作对比,写出了蟋蟀选择住址时的慎重。
(2)“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3)从“慎重”“不利用现成的洞穴”等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4、出示: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1)设问修辞手法: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兴趣。
(2)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5、学习第五自然段: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1)出示第五自然段: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鈄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2)“九寸”“一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9寸=30厘米
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一指”
(3)通过阅读,蟋蟀的住宅的外部特点是怎么样的?
隧道——隐蔽、排水良好
门——隐蔽
平台——平坦
(4)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蟋蟀的住宅很安全。
(5)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6、学习第六自然段: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
(1)出示第六自然段: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通过阅读,蟋蟀的住宅的内部特点是怎么样的?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住宅很舒适,也反映了蟋蟀很勤劳。
(3)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7-9自然段。
(2)交流探讨: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2、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不断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3、出示第7自然段: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 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时间: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2)“扒”“搬”“踏”“推”“铺”等动词形象地描写了蟋蟀挖掘泥土、修建住宅的过程。
(3)蟋蟀把身体的各个部位合理分工,统一协调,工作得有条不紊,真是一个高明、勤劳的建筑师。
4、出示第8自然段: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轻微”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2)我的“不耐烦”是为了衬托蟋蟀的耐心。
5、出示第九自然段: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蟋蟀的整修一直在持续,说明蟋蟀在整修住宅上下了很多工夫。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四)总结延伸
1、从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蟋蟀是一种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昆虫。
2、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一选自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王琛柱译有改动
课文在介绍蟋蟀和蟋蟀的住宅时,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恰当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也便于理解。片段是一篇说明文,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蟋蟀的特点。
3、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4、小练笔:小昆虫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你观察过哪种昆虫?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一想,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注意要突出这种昆虫的特点。
提示:这种小昆虫叫什么名字?它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特别的行为?从它身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预设:
螳螂是一种体型偏大的昆虫,它全身披着绿色的大衣,头像一个三角形,头上有一对丝状的长短不一的触角。它有两只透明的翅膀,前身还有两把“大镰刀”,四条腿纤细修长,支撑着全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昆虫中的“帅哥”。螳螂遇到猎物时,会迅速摆出一副进攻的姿态,张开翅膀,后翅直立,状如船帆,身体上端弯曲,像一把弓;两只晶亮的眼球闪闪发光,透出一股杀气,纹丝不动地注视着猎物。此时的猎物不知大敌当前,待到离得更近了,螳螂倏地舞起大刀劈过去,可怜的猎物挣扎几下,便再无还手之力,成了螳螂的美餐。
【赏析】
从其外形、捕食的过程方面介绍螳螂这种昆虫,写得很细致,遣词造句准确生动,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在描写螳螂遇到猎物的情态时,文段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恰当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这些都要靠细心的观察才能做到啊!
(五)写法借鉴
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六)知识梳理
(一)总起:不光……还……
(二)住宅特点:
住宅的选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洞穴。
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部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三)建造过程:
建造时间: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怎样建造:扒、搬、踏、推、铺
不断整修
(工程伟大、吃苦耐劳)
二、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法布尔是著名的昆虫学家,在那些小小的昆虫身上,他倾注了满腔热情。下面的文段节选自他所写的《昆虫记》中的《蝉》,仔细品读,看看小小的蝉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法布尔《昆虫记?蝉》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1)蝉在地下生活的时间是四年,在阳光中歌唱的时间是五个星期。
(2)最后一句运用了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蝉的赞叹、热爱之情。
三、课堂练习
(一)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3、(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叫。(改为拟人句)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2、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改为反问句)
难道这座住宅不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吗?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用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她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的随遇而安。
自主学习
读后思考交流
指名读
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有感情地朗读
互相朗读
交流探讨
指名回答蟋蟀住宅的特点
指名读
交流
指名回答
指名说
指名读
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
指名读
生理解数字的含义
指名回答
指名读
交流
指名读
交流
指名读
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互相朗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说
指名读
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读
交流
指名读
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说
交流探讨
集体交流
生完成小练笔
学习写法
生梳理知识
自由读
交流完成练习
生自主完成练习
小组评议
本部分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重点抓住拟人的修辞手法;最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梳理的层次感知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是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第三个环节为课堂练习,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布置作业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11、蟋蟀的住宅
总起:不光……还……
住宅特点:住宅的选址
外部特点
内部特点
建造过程:建造时间
怎样建造
不断整修
(工程伟大、吃苦耐劳)
第11课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毫(háo hǎo)米 慎(zhēn shèn)重 挖掘(jué jüé) 倾(qīnɡ qínɡ)斜
抛(pāo páo)出 优良(lánɡ liánɡ) 搜(suō sōu)索 布置(zhí zhì)
二、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1、( )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2、( )有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
3、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4、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 )感到疲劳,它( )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5、( )在冬天,( )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 )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用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蟋蟀的住宅很豪华
B、蟋蟀修建住宅费尽心血和力气
C、蟋蟀用简单的工具修建了隐蔽、干净又整洁的住宅
五、课内阅读。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bā pá)土,还用钳子搬掉较(jiǎo jiào)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tā tà)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pū pù)开。
1、用“√”画出文段中正确的读音。
2、找出文中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
4、蟋蟀用如此柔弱的工具,建造出这么伟大的住宅,你有什么体会呢?
。
六、课外阅读。
昆虫记·蝉(节选)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冇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蝉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七至十自然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垂缕饮清露,流响岀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háo shèn jué qīnɡ
pāo liánɡ suō zh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生字的读音的掌握情况。
二、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1、因为 所以 2、即使 也 3、不光 还
4、如果 就 5、即使 只要 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关联词的使用和运用情况。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2、难道这座住宅不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吗?
3、她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的随遇而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拟人句和反问句的改写情况,并运用“随遇而安”造句。
四、对“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BC)。(多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情况。
五、课内阅读。
1、bā jiào tà pū
2、扒 搬 踏 推 铺
3、前足 钳子 后足 后腿
4、我感受到蟋蟀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小昆虫,它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而且会保护自己,它的工具是这么柔弱,却可以创出那么美好的家园。从中可以体会出蟋蟀住宅修建过程中的吃苦耐劳和它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文段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课外阅读。
1、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2、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动作细节,生动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
3、作者用土铳的枪声对蝉的听觉进行测试,结果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作者勇于实践和探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4、虞世南的《蝉》,以蝉喻人,旨在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法布尔的《蝉》旨在探究科学奥秘:观察探究蝉的身体构造和歌唱的特点,通过试验证明蝉是感受不到声音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件34张PPT。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第二课时11、蟋蟀的住宅复习导入start复习导入回顾课文层次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直接点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作者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和内部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蟋蟀是如何精心地建造住宅的。12~67~9新知讲解学习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交流探讨: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新知讲解 不行,运用“不光……还……”关联词引起下文,下文重点是讲住宅,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蟋蟀出名原因唱歌、住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点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新知讲解学习第二部分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
2、交流探讨: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新知讲解住宅的选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洞穴外部特点内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新知讲解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已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通过和其他的昆虫作对比,写出了蟋蟀选择住址时的慎重。从“慎重”“不利用现成的洞穴”等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新知讲解 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兴趣。设问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新知讲解通过阅读,蟋蟀的住宅的外部特点是怎么样的?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鈄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九寸”“一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9寸=30厘米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一指”隧道——隐蔽、排水良好
门——隐蔽
平台——平坦新知讲解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比喻说明蟋蟀的住宅很安全。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写出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新知讲解通过阅读,蟋蟀的住宅的内部特点是怎么样的?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住宅很舒适,
也反映了蟋蟀很勤劳。新知讲解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新知讲解学习第三部分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7-9自然段。
2、交流探讨: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不断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新知讲解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 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蟋蟀把身体的各个部位合理分工,统一协调,工作得有条不紊,真是一个高明、勤劳的建筑师。建造时间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扒”“搬”“踏”“推”“铺”等动词形象地描写了蟋蟀挖掘泥土、修建住宅的过程。新知讲解我的“不耐烦”是为了衬托蟋蟀的耐心。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轻微”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新知讲解蟋蟀的整修一直在持续,说明蟋蟀在整修住宅上下了很多工夫。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新知讲解 从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蟋蟀是一种 、 的昆虫。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新知讲解 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选自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王琛柱译有改动 课文在介绍蟋蟀和蟋蟀的住宅时,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恰当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也便于理解。片段是一篇说明文,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蟋蟀的特点。新知讲解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新知讲解小练笔:
小昆虫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你观察过哪种昆虫?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一想,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注意要突出这种昆虫的特点。
提示:这种小昆虫叫什么名字?它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特别的行为?从它身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新知讲解 螳螂是一种体型偏大的昆虫,它全身披着绿色的大衣,头像一个三角形,头上有一对丝状的长短不一的触角。它有两只透明的翅膀,前身还有两把“大镰刀”,四条腿纤细修长,支撑着全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昆虫中的“帅哥”。螳螂遇到猎物时,会迅速摆出一副进攻的姿态,张开翅膀,后翅直立,状如船帆,身体上端弯曲,像一把
弓;两只晶亮的眼球闪闪发光,透出一股杀气,纹
丝不动地注视着猎物。此时的猎物不知大敌当前,
待到离得更近了,螳螂倏地舞起大刀劈过去,可怜
的猎物挣扎几下,便再无还手之力,成了螳螂的
美餐。【赏析】
从其外形、捕食的过程方面介绍螳螂这种昆虫,写得很细致,遣词造句准确生动,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在描写螳螂遇到猎物的情态时,文段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恰当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这些都要靠细心的观察才能做到啊!写法借鉴 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写法借鉴运用拟人时要注意:
(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
(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知识梳理蟋
蟀
的
住
宅总起:不光……还……住宅特点住宅的选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洞穴建造过程外部特点内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建造时间怎样建造不断整修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扒、搬、踏、推、铺工
程
伟
大
吃
苦
耐
劳拓展阅读 法布尔是著名的昆虫学家,在那些小小的昆虫身上,他倾注了满腔热情。下面的文段节选自他所写的《昆虫记》中的《蝉》,仔细品读,看看小小的蝉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法布尔《昆虫记?蝉》拓展阅读 1、蝉在地下生活的时间是 ,在阳光中歌唱的时间是 。
2、最后一句运用了 句式,表达了作者对蝉的 之情。四年五个星期反问赞叹、热爱课堂练习一、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2、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 )感到疲劳,它( )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3、( )在冬天,( )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 )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不光还如果就即使只要还课堂练习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叫。(改为拟人句)
2、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改为反问句)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用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 .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难道这座住宅不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吗? 她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的随遇而安。 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课堂总结板书设计总起:不光……还……
住宅特点:住宅的选址
外部特点
内部特点
建造过程:建造时间
怎样建造
不断整修工程伟大
吃苦耐劳11、蟋蟀的住宅作业布置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完成同步练习题。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