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8-28 10:49:45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的判读
地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
地球表面有陆地、海洋、高山、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新知导入
地形图的判读
新知讲解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新知讲解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 844. 43米,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说只不过有4 500米高,这是为什么?
新知讲解
海拔是指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的海拔为1 500米,乙的海拔为500米)。
甲相对于乙的高度
甲地的 海拔高度
乙地的海拔高度
相对高度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乙的相对高度是1 000米)。
新知讲解
8844.43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_______高度
4500米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______高度。
海拔
相对
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100
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之差
新知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说说什么样的线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距
1.海拔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等高线的绘制
新知讲解
等高线 。
坡陡的地方
坡缓的地方
等高线 。
密集
稀疏

新知讲解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有何关系?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山体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
新知讲解

数值大 --- 海拔高
数值小 --- 海拔低
分布密集--- 坡度陡
分布稀疏--- 坡度缓
2.等高线
等高线

等高线闭合,数值由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新知讲解
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新知讲解
山峰
3.判读地形的方法
山脊
山峰:等高线封闭,外低内高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新知讲解
鞍部
判读地形的方法
山谷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位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新知讲解
陡崖
判读地形的方法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山体不同部位: 、 、 、 、 。
山顶
鞍部
山脊
山谷
陡崖
山顶
鞍部
山谷
陡崖
山脊
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
新知讲解
形象记忆
新知讲解

陆地上等高线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在海洋中也可以把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等深线上的数值大小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新知讲解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着上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山地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的地形区。
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四周高、中间低
海拔在500米之下、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形区。
海拔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活动:观察图,比较它们的差异。
落基山脉
东北平原
东非平原
青藏高原
巴西高原
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安第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活动:找到下列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表示地表沿某条线上的垂直断面的图形。
地形剖面图的作用
更直观的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新知讲解
-200m
-100m
0m
100m
200m
300m
300m
200m
100m
0m
100m
200m
等高线
等深线
最高处>300m
最低处<-300m
地形剖面图绘制方法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课堂练习
1.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___,一般将 _________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的地形是__________,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是__________。
3.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叫作________,海洋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作___________。
4.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________,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__________。
5.不同山体部位的特征:山峰:山地最高处 ,等高线闭合;
山脊 :等高线向_______ 凸出部分;山谷:等高线向_________ 凸出部分;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相对 ________ 部分;陡崖:等高线_________ 处。
海拔
海拔
平原
盆地
等高线
等深线


低处
高处
重叠
低洼
课堂练习
6.有关地图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图上方总是北方 B.山地标出的高度均为相对高度
C.等高线闭合的区域,表示的是山峰 D.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
7.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选择等高距的主要依据是( )
A.绘图纸张大小 B.地形的海拔
C.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D.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8.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
A.180米 B.200米 C.220米 D.240米

D
B
B
课堂练习
9.甲地的海拔 1500 米,乙地的海拔 500米,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
A.1500米能 B.500米 C.100米 D.1 000米
10.泰山最高峰(1532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米)的相对高度是 ( )
A.10380米 B.1532米 C.7 312米 D.8380米
1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某处等高线呈弯曲状,若曲线向高处凸出,该处的山体部位是
( )
A.鞍部 B.山脊 C.陡崖 D.山谷
D
C
D
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
常年平均海平面的位置大致不变,而且全国甚至全世界海平面高度相差不大,海洋又包围着大陆和岛屿。所以,用海平面作为零点来测量高度,是最方便的方法。除了陆地,海洋深度的测量也是以海平面作为标准的。
(1)海平面的海拔是_______ 米。
(2)珠穆朗玛峰海拔是8844.43米,勃朗峰海拔4811米,其相对高度为
______________米。
0
4033.43
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等高本线地形图的绘制、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的判读、山体形状与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关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使用,并结合地图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相关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第判读
地形图第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
判读山体地形部位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作业布置
复习这节课讲的所有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节 单元 第一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出山顶、山脊、鞍部、陡崖等山地的不同部位。
3.在地形图上能识别出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讲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极性。
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 在地形图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地球表面有陆地、海洋、高山、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新课新颖,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讲授新课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马峰的海拔是844.43米,可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说只不过有4500米高,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仔细观察“地面高度的计算”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自主学习,说出图中数据各代表的高度。找一代表发言,其他补充说明。
请同学们结合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

?????
??????
让一高一矮两个同学到讲台上,高的同学比矮的同学高20厘米,这个高度是相对高度。

?????
???????
??? 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相对高度不相同,所以就有了高低起伏不平的各种地表特征,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
读图“等高线示意” 结合山体模型图及等高线模型图,说说什么样的线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距。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先让学生将自带的橡皮泥、小刀、白纸和铅笔准备好。然后按照教材26页活动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比赛,并评选出好的模型在全班点评。
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有何关系?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山体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
小结:了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各自小组交流的成果。教师适时评价给予鼓励。

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陡缓。
2.等高线 数值大 --- 海拔高 等高线 数值小 --- 海拔低 分布密集--- 坡度陡 分布稀疏--- 坡度缓 承转: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峰、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区分呢?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高线闭合,数值由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活动:观察自制的等高线模型,说说对陡坡缓坡的认识,并找出图中山脊和山谷的位置,观察等高线的特征。
判读地形的方法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位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位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位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峰,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矫正,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制作模型、实物演示实验、列表比较,形象直观,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加深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陆地上等高线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在海洋中也可以把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等深线上的数值大小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为了更直观地辨别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着上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读图,辨认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类型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活动观察教材图1.40、图1.41、图1.42各地形区的地形特点,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主要地形区。学生结合景观图描述其突出的地形特征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教师指导纠正错误,适时给予鼓励。
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包括高低、坡度陡缓等。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可以利用地形剖面图。
三、地形剖面图活动:读图:同桌合作完成图中的缺失部分,教师巡视指导,对做得好的学生适时给予表扬。
地形剖面图是表示地表沿某条线上的垂直断面的图形。我们在模型上选择了不同方向的切线,看到了不同的剖面,直观地显示了山体模型不同方向的地表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程度。 海拔是指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的海拔为1?500米,乙的海拔为500米)。相对高度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乙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
哦,我明白了。其实刚才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高度计算方法,即相对高度和海拔。8844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5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讨论、交流后发言: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这种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图就叫做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高度差。如图中的等高距是10米。
等高线数值大表示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表示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处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缓。
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山脊是指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山体部位,山谷是指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山体部位。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有高耸的山峰、陡峭的山坡;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带着疑问学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模拟演示能加深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矫正,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制作模型、实物演示实验、列表比较,形象直观,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加深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等高本线地形图的绘制、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的判读、山体形状与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关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使用,并结合地图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四节地形图第判读地形图第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判读山体地形部位


地形剖面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