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论教养
基础训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贸然(mào) 涵养(hán) 彬彬有礼(bīn)
B.恪守(gè) 汲取(jí) 絮絮叨叨(xù)
C.积淀(diàn) 汤匙(chí) 大发雷霆(tíng)
D.箴言(zhēn) 尴尬(gān) 自吹自擂(léi)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演讲完毕,他彬彬有礼地向在场观众和评委鞠了一躬,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B.她神态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C.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D.一旦场面拉开,你是高手还是庸才,是才华横溢还是附庸风雅,终会露相的。
3.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B.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C.穿着要整洁,说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
D.因此,大多数女人,(我所说的,不包括例外情况)跟男人相比,更富有同情心,更乐于以行动帮助别人,也更礼貌,这是天生的性情所致……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界文学》,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作家。
B.文章一、二两自然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论教养的表现。
C.为了将抽象的道理论证清楚,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D.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其中都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
课外延伸
二、核心素养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学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 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
各
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俭以养德
张 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1962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⑦ 。
(摘自《演讲与口才》,有删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第④⑤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在第⑦段的横线上给文章补写结尾,回应论点,总结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题回答法
①细读材料,明白是什么。仔细阅读材料,概括所提供材料的大意,明白所给材料的意义。②读懂材料,思考为什么。“读懂”,即要求能找到各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在此过程中,明白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的原因。③寻找关键词。可从材料中特别是问题中寻找一些有丰富内涵、可以引发多种联想的词,从这些关键词出发,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④归纳材料,明确怎么办。总结归类,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总结解决办法。(?第20页第5题)
8*论教养
基础训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贸然(mào) 涵养(hán) 彬彬有礼(bīn)
B.恪守(gè) 汲取(jí) 絮絮叨叨(xù)
C.积淀(diàn) 汤匙(chí) 大发雷霆(tíng)
D.箴言(zhēn) 尴尬(gān) 自吹自擂(léi)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演讲完毕,他彬彬有礼地向在场观众和评委鞠了一躬,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B.她神态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C.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D.一旦场面拉开,你是高手还是庸才,是才华横溢还是附庸风雅,终会露相的。
3.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B.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C.穿着要整洁,说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
D.因此,大多数女人,(我所说的,不包括例外情况)跟男人相比,更富有同情心,更乐于以行动帮助别人,也更礼貌,这是天生的性情所致……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文选自《世界文学》,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作家。
B.文章一、二两自然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论教养的表现。
C.为了将抽象的道理论证清楚,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D.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其中都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
课外延伸
二、核心素养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学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 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传统媒体对新词(或“不雅之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
“点赞”一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破坏了汉语的多样性。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示例: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学校要倡导阅读经典作品。个人: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交流时慎用新词,不用生造的晦涩的词语。
三、拓展阅读
俭以养德
张 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1962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⑦ 。
(摘自《演讲与口才》,有删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俭以养德(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7.文章第④⑤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这一典型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不能坚守节俭的底线,最终害人害己”的论点。第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了《左传》和白居易的名言警句有力地论证了“节俭可以给人带来益处,奢侈会把人推向深渊”这一论点。
8.请在第⑦段的横线上给文章补写结尾,回应论点,总结全文。
示例:俭以养德,一个“俭”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做到,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砥砺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自己!
材料探究题回答法
①细读材料,明白是什么。仔细阅读材料,概括所提供材料的大意,明白所给材料的意义。②读懂材料,思考为什么。“读懂”,即要求能找到各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在此过程中,明白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的原因。③寻找关键词。可从材料中特别是问题中寻找一些有丰富内涵、可以引发多种联想的词,从这些关键词出发,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④归纳材料,明确怎么办。总结归类,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总结解决办法。(?第20页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