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件(29张PPT含视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件(29张PPT含视频+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8 10:55:22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前言 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前
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
——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明专题》(古代部分)——你能说出哪些亚非文明古国?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读图学史:亚非文明古国 发端于公元前3500年的苏美尔文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为人所知。
原来,巴比伦文明只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一站,并不是起点。读图学史:亚非四大古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泥土承载的两河文明叁肆壹贰石碑镌刻的法治精神三洲五海的英雄竞逐仰望星空的和平祝祷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念 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三洲五海之地两河文明发展进程(一) BC
8000 BC
5000 BC
3500 BC
3100 BC
2900壹 BC
2300萨尔贡一世航行黏土灌溉壹泥土承载的两河文明 你认为苏美尔人会 用黏土来做什么?沼泽地壹泥土承载的两河文明 国王祭祀滚筒印章 BC3000年苏美尔星象盘 神庙女祭司封泥陶罐 泥板信件《乌尔纳姆法典》壹泥土承载的两河文明阿布神庙中的雕塑 苏美尔泥板文字BC4000 苏美尔泥板文字BC2600 现存伊拉克乌尔塔庙 伊拉克乌尔塔庙复原图壹泥土承载的两河文明——楔形文字 1.得名: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
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
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已知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 2.发展:(大麦)课堂活动——学写楔形文字coolrunash课堂活动——学写楔形文字1.活动工具:橡皮泥、尺子、三角板等工具(自备)
2.活动内容:请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书写各自的楔形文字。之后
每组选出一个写的最准确最美观的作品,代表本小组进行展示。
3.活动奖励:四位优秀者将获得一份小礼品,以兹奖励。第一组 行走 第二组 水 第三组 面包 第四组 头 (公元前1000年的楔形文字)壹你还知道哪些两河文明成果?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苏美尔人制定了太阴历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星期制发明出数学60进制苏美尔人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部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世界史上第一个图书馆(藏有24000多块泥版图书)发明了第一个木质车轮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学校两河文明发展进程(二) BC
2200 BC
2000 BC
1400 BC
746贰BC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贰名 字:在位时间:职 业:主要成就:法典地位:汉谟拉比Ammurapi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政治家 军事家 立法家统一两河流域,实行君主专制,加强中
央集权; 制定《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
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石碑镌刻的法治精神贰《汉谟拉比法典》全部内容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高2.25米。法典的石柱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考古队在苏撒古城发掘。
现存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贰 君权神授汉谟拉比太阳神
沙马什石碑镌刻的法治精神 ?法典把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
① 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属自由民上层,僧侣、贵族,享有完全的权利。
② 穆什钦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法律地位较阿维鲁低,士兵,小生产者。
③ 奴隶(完全无权的人)奴隶主的财产,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体现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等级篇】贰石碑镌刻的法治精神【奴隶篇】奴隶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任何生命保障。第117条 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权,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之家服役应为三年;至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 家庭奴隶制第199条 如果他挖出了奴隶的眼睛, 或者打碎奴隶的骨头, 他将付它价值的二分之一。债务奴隶买卖奴隶贰石碑镌刻的法治精神【经济篇】第274条 倘自由民雇用手工业者,则每日应给报酬。第237条 倘自由民雇用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或任何其他货物,而此船工不慎,致船沉没或船上之物毁损,则船工应赔偿其所沉没之船及船上所载全部被损毁之财物。第102条 倘塔木卡以银贷与沙马鲁而不计息,而沙马鲁于所至之处遭受损失,则彼应以全部本金归还塔木卡。大商人小商人借贷雇佣租赁——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石碑镌刻的法治精神贰【同态复仇原则】通过对上述条款的解读,你能说出什么是“同态复仇原则”吗?适用于等级相同的自由民之间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残酷公正第53条 倘自由民怠于巩固其田之堤堰,而因此堤堰破裂,水淹(公社之)耕地,则堤堰发生破裂的自由民应赔偿其所毁损之谷物。——汉谟拉比大兴农田水利【水利篇】石碑镌刻的法治精神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美国国会大厦的汉谟拉比浮雕 影响: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 实质:两河文明发展进程(三) BC
630 BC
550 BC
330叁 尼布甲尼撒二世
BC605年–BC562年在位叁空中花园巴别塔三洲五海的英雄竞逐——新巴比伦伊斯塔尔门叁三洲五海的英雄竞逐——波斯帝国波斯帝国版图BC550年居鲁士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到大流士一世时期,帝国疆域得到空前拓展,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大流士一世雕刻的《贝希斯敦铭文》成为罗林森解读楔形文字的关键。《贝希斯敦铭文》罗林森大流士一世叁三洲五海的英雄竞逐——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0年,在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攻下,波斯帝国都城陷落,波斯灭亡。
两河文明占据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就此结束,地中海时代正式拉开幕布。仰望星空的和平祝祷肆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唯有国家强大我们才能免受欺辱。 祝祷:
愿这些战争中的孩子能够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愿世界永无战争,孩子们不再有噩梦和伤痛。妈妈抱抱我文明成就文明兴起太阴历60进位法君主专制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今)楔形文字初步统一《汉谟拉比法典》课堂小结古巴比伦王国 古代两河流域地理位置空中花园总体介绍实质影响内容分析课后探究一.材料:东西方文明是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埃及、两河文明的生产力基础是铜石并用时期;印度河和中国文明的生产力基础是青铜时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生产力基础是铁器时代。
【问题】由材料可知,进入“文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二.制作一张电子书签。设计要求:
1.制作一张以《两河文明》为主题的电子版书签
(提示:楔形文字、艺术雕刻、河流地貌、植被特产等)
2.要有对主题图画的适量的文字介绍
3.下周一上传老师邮箱部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世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分别介绍古代亚非的三个大河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再加上以前学过的黄河流域的中国,这些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其结构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见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在伤害和奴隶买卖、司法行政、私产保护、婚姻家庭、商业债务、租赁等多方面事宜。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完成中国历史的完整学习,具备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但是世界历史才刚开始系统学习,可通过与中国史联系、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通过给出一些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的统治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通过地图比较和绘制时空框架,培养历史时空观;通过分析法典条文,培养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两河文明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教学重点】
重点: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概况;汉谟拉比的统治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教学难点】
难点:判断文明的标准,《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什么是文明?判定文明的标准是什么?世界最早的文明起源何处?
大家请看这段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明专题》对文明判定标准的总结。“前言: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谁来提取一下判定文明标准的关键词有哪些?很好。城市、文字、国家制度和冶金技术。
提问“你能说出哪些亚非文明古国?”(并出示亚非古国地图)
大家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是由梁启超在20世纪初提出的。但这个概念在如今看来并不准确。为什么这么说呢?
出示“发端于公元前3500年的苏美尔文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为人所知。
原来,苏美尔文明不等于巴比伦文明,巴比伦文明只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一站,并不是起点。”
5.(出示四大古文明图)所以说,人类最早出现的原生文明(即自己产生的文明)准确地表述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文明。
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
学生集体诵读
学生回答
学生据图回答出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学生研读两幅地图并熟悉各个文明的地理位置
学生在小学时熟知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但并不知道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以文明判定标准(新知识)开篇,以纠正不准确说法,更新知识点作为导入,应该能吸引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大家请看,这幅地图红色区域是什么地方?对,是两河流域。那它是如何的得名的呢?(出示第二幅地图),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这里为何被称为两河流域?哪两条河流?“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的位置记忆有一个口诀“底不在底,右(幼)不在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是何意呢?“两河之间的地方”。(出示第三幅图)有个说法是两河流域是“三洲五海”之地,你能说出“三洲五海”具体指的是哪里吗?两河流域的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那两河流域又是今天的哪里呢?(再出示今日西亚的地图)这里大体上就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两河文明发展进程(一)
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据考证苏美尔人不是原住民,他们从哪里来,至今是未解之谜。首先我们通过“时空框架”来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BC8000年的两河流域进入新时期时代,已经有了原始农牧业,种植大麦和小麦,蓄养的家畜是山羊和绵羊。所以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麦子的地方。
(2)到了BC5000年时期,这里的彩陶业发达,且逐步从扎格罗斯山山麓向南部平原迁 徙。那你能理解最早的农业种植为什么在山麓而不是在平原吗?概括的非常好,掌声鼓励!因为在南部平原种植农作物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灌溉技术。那大体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什么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时期。
(3)到BC4300年出现社会分化,阶级正在形成;到BC3500年时期,依据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此时的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且掌握了冶金技术。那此时大体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什么时期?黄河流域的半坡农耕时期。由此可知两河流域比中国更早进入文明时代。(4)到了BC3100年,苏美人发明了青铜工具,在乌鲁克晚期遗址发现了象形文字泥板,以及滚筒印章和神庙建筑等,这时期神权大于王权。(5)到了BC2900年进入苏美尔早王朝,大体对应的是中国的龙山文化时期。(6)BC23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进入萨尔贡一世建立的阿卡德帝国时期。萨尔贡一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常备军的君主(常备军5400人)。这一时期是苏美尔文化的繁荣期,楔形文字得到为发展。
3.泥土承载的两河文明:
(1)两河在入海处创造了一片沼泽湿地,水盛时达2万平方千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可以利用它干些什么呢?可以利用河道进行运输货物,和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物资交换。还可以利用水源灌溉农田。还可以干什么?你想大片芦苇丛生长在哪里啊?对了,大量的黏土,那你认为苏美尔人会用黏土来做什么呢?(学生发挥想象说出各种答案)好,大家的答案都很有想象力。那据考古发现,我们一起来看看苏美尔人用黏土制作出了哪些物品。①BC3200年在乌鲁克出土的“国王祭祀”滚筒印章,把印章在潮湿的黏土上滚过,就把印章的图案留在了黏土上。②BC3000年的苏美尔星象盘,用黏土制作的;③BC2500年左右的神庙女祭司塑像;④你猜,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各种答案)这是苏美尔人用黏土制作的信件,你看还有信封呢!⑤这是乌尔第三王朝出土的《乌尔纳姆法典》片段,可以说《乌尔纳姆法典》是已知的最早的法典,但留存下来的泥板不多,不够完整和完备。⑥这是一个陶罐,最主要是请大家看它灌口的封泥。请大家说说,它有什么用处呢?对了,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就保证了物品免遭盗窃。⑦这是约公元前2700—前2500年在伊拉克特勒阿斯布尔的阿布神庙的地窟发现的苏美尔人雕像。哪里最吸引你?是不是圆睁的眼睛。“看”是与神交流的主要渠道,这些睁大的双眼是在赞叹神明令人敬畏的力量。
苏美尔人就地取材,把黏土用到了极致。大家请看:⑧这是公元前4000年的苏美尔泥板文字,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可以看出这时的文字偏重于图画;⑨这是BC2600年的苏美尔文字板 ,楔形文字明显成熟。 ⑩这是用泥砖堆砌建造的乌尔塔庙,是苏美尔王朝時期为献给月亮女神Nanna所建造,有4000年以上历史。11 这是乌尔塔庙的复原图。乌尔塔庙有3道台阶,每道100级,通往第一层和第二层平台之间有门廊,塔庙的顶部建有祭祀月神的小圣坛 ,相传月神是乌尔古城之神。
楔形文字:接下来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
①什么是楔形文字,因何得名?
(学生回答后出示解释)
②楔形文字如何从图画文字逐步走向成熟?苏美尔文字最初从上到下书写,但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改为从左到右书写,同时符号也就逆时针转了90度。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组文字(BC3000年和BC2400年)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很好,大家的目光敏锐。苏美尔文逐渐从直线和曲线的线条,变成楔形印痕。到了BC1000年中亚述时期,楔形文字的书写更加简洁。
大家想学写这种古老的文字吗?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好学习一下楔形文字的书写方法。还要仔细听一下视频中到底写了哪三个字。(播放视频)谁能说出他写的是哪三个单词?(cool冷酷的,run跑,ash灰烬)
③看过了人家是怎么写的,现在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好吗?请大家按照之前分成的四个小组,每组学写一个楔形文字,写好后每个小组内推荐出一名优秀者,四幅优秀作品由全体同学鉴赏(投影),并进行点评。
④除了楔形文字,你还知道哪些两河文明成果?好,大家说出了很多,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PPT)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太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了闰月;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星期制;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图书馆(藏有24000多块泥版图书);发明出数学的60进制;苏美尔人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编制出第一部法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发明了第一个木质车轮;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创办了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学校…。通过这些发明,苏美尔人在你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答:两河流域地区。
学生答:位于两河之间。
学生答: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学生答:两河之间的地方。
学生答:欧亚非三洲;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
学生答:伊拉克
学生答:平原农业需要掌握灌溉技术。(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如农业最需要什么?)
学生答:河姆渡居民
学生答:半坡居民
学生答:各种答案
学生回答:黏土
点1—2名学生回答
点两名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P7页)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动手书写楔形文字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通过四幅地图的识读,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对每幅图的特点分析,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地域分布特点,加强学生的记忆,并为之后的知识点讲解埋下伏笔。
通过建构“时空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两河文明的发展脉络。从BC8000年的原始农耕开始进入,一是唤起学生对初一教材的记忆,此部分内容也相对熟悉,易于理解;二是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原始农耕到阶级产生再到国家出现(奴隶制城邦),符合学生对五种社会形态的认知。
增加了萨尔贡一世的图片,强化学生记忆两河流域在公元前24世纪实现初步统一的概念。
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有一特质,就是最大可能地使用黏土,用于建筑、塑像艺术、文字、印章等等非常广泛。为了凸显这一特质,故而设计了这个小版块。通过一系
列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苏美尔文明的神奇与伟大,彰显苏美尔人的聪明才智。
为了增加学生对楔形文字的了解,设计了“学写楔形文字”这一板块。通过观摩学习书写视频,初步了解楔形文字的书写方法,试着自己动手在橡皮泥上按压出楔形印痕。这样的设计,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楔形文字得名的由来和文字固有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苏美人的发明成果展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苏美尔文明的印象和有效认知。
使学生的认知形成语言,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二、
接下来,我们一起继续探秘两河文明的发展进程。
1.时空框架的介绍:阿卡德王国灭亡以后,经过库提人的短暂统治,BC2200—BC2000年两河进入新苏美尔统治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奴隶制发达,颁布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你知道这一时期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什么时期?对的,是夏朝。公元前21世纪末,两河流域西边的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至此,苏美尔人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创造的文明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BC2000年—BC1500年属于古巴比伦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两河统一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时期是两河流域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国力最强盛时期。与它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什么朝代?商朝。巴比伦人在两河的统治,到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灭亡。之后两河文明进入亚述时期。亚述帝国于BC1400年入主两河流域,亚述人以好战闻名,逐步把版图扩张到埃及和地中海。这段历史时期大体相当于我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汉谟拉比国王统治的古巴比伦王国。
2.古巴比伦王国:首先,我们通过一张“人物名片”来了解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汉谟拉比国王。(出示PPT)他在位的时间公是元前1792—公元前1750,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立法家;参看课本说出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全部内容刻在一根高2.25米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而比《乌尔纳姆法典》保存完整,才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典。1901年12月,这根石柱被考古队在苏撒古城发掘。现存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现在,我们先来仔细观察一下石碑顶部的雕像。右手边这位端坐的长者是太阳神沙玛什,他正在把一根权杖交给左边的这个人。那这个人是谁呢?对了,他就是汉谟拉比国王。请问,这幅雕像反映的是怎样的主题呢?回答的很好,君权神授!(掌声)那《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如何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①【等级篇】法典把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属自由民上层,包括僧侣、贵族,他们享有完全的权利。第二等级是穆什钦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法律地位较阿维鲁低,包括士兵,小生产者。第三等级是奴隶(完全无权的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分为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等。这段法典内容说明了什么?是的,说明古巴比伦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谁能告诉老师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什么?对的,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巩固统治。
②【奴隶篇】通过材料,我们知道奴隶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那你想过没有,什么人会成为奴隶呢?战俘,还有吗?我们一起来看材料。“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权,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之家服役应为三年;至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你从这则材料中能解读出哪些内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材料中“出卖”得出可以“买卖奴隶”;从“债务”可以看出当时存在“债务奴隶”;为了偿还债务用谁去抵债?用欠债的自由民的妻儿去做奴隶,这就是家庭奴隶制。再看一下法典的第199条内容“如果他挖出了奴隶的眼睛, 或者打碎奴隶的骨头, 他将付它价值的二分之一。”说明了什么?奴隶地位低下,没有任何生命保障。
③【经济篇】《汉谟拉比法典》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文献,它还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 第一手资料。阅读这三条法典内容,请回答哪些地方和经济发展相关?(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银贷”说明当时存在金融借贷;从“租赁”一词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租赁这种商业活动。更重要的是,你看他们运输交易的货物,有“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这些商品都是两河中下游的特产,用这些特产来交换两河稀缺的物资,这种交易很早就存在了。直到今天,椰枣树仍然是两河流域重要的农作物,伊拉克椰枣闻名遐迩。“第274条倘自由民雇用手工业者,则每日应给报酬。”可见,当时已存在雇佣关系。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大家有没有发现,《汉谟拉比法典》采用的是“如果…就…”的表述形式,这属于条件法文本格式。除此以外,法典最大的特点是“同态复仇原则”。
④【同态复仇原则】通过对法典第196条、第200条内容的解读,你能说出什么是“同态复仇原则”吗?(引导学生解答)就是这些法律条款旨在规范自由民的社会秩序,适用于等级相同的自由民之间,且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这种方式是远古时代的遗存,有其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其公平的一面。
⑤【水利篇】请阅读法典的第53条,你看何处与水利有关?对了,从“堤堰破裂”处可以看出当时重视兴修水利,灌溉农业兴盛。
通过对法典部分内容的研读,请概括出制定法典的实质。法典到底是为了捍卫谁的利益?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那法典又有哪些影响呢?对了,(在课本P8页)《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谟拉比法典》照亮了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照亮了后世的法治之路。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书P7页)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点名学生进行回答
点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点名学生回答
点名学生回答
点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点名学生回答
过渡段落
通过梳理时空框架,建立学生的时空观念。明白两河流域的政权更替,但文明的火种却不分种族地薪火相传,从未中断。
通过一张人物卡片的设计,可以快速提取出汉谟拉比的关键信息,从而使学生快速走进这样一位古代帝王,增加熟悉度。
对于《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设计,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学生经过对法典条文的研读,在预设问题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法典的内容及其实质。
设计“等级篇”,意在强调法典到底为谁服务,捍卫谁的利益。
设计“奴隶篇”,意在探究奴隶的来源、种类和所处地位。并通过法典条文的解读,加深学生对课本上“家庭奴隶制”的理解。
设计“经济篇”,意在说明法典不仅是法律文献,同样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学生对材料的多重研究视角。通过对法典条文的解析,学生会自我感知“商品经济的活跃”这一知识点。
“条件法”的介绍意在拓展知识面,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学会总结。
“同态复仇原则”课本没有提到,而它是《汉谟拉比法典》的两大特点之一,且能从法律条文中看出一定的公正性。故而进行了知识拓展。
设计“水利篇”,意在强调课本P7页的【人物扫描】中“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的内容。
三、
公元前626—539年,迦勒底人起义反抗亚述成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到BC6世纪后半期,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鼎峰。BC550年与两河文明一脉相承的波斯帝国建立,波斯在建筑、雕塑、音乐、铜铁金属器、国家法制等取得重大成就,可以说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辉煌,但这是西亚文明最后的光辉。?公元前330年,在希腊化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攻下,波斯帝国灭亡,之后的历史进入地中海时代。
你知道新巴比伦城有哪些著名建筑吗?
1.现在我们请三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新巴比伦城的三处著名建筑。每人限时一分钟。掌声欢迎他们的精彩表现。
(教师参考资料:新巴比伦城是当时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伊斯塔尔门,中央开拱形大门洞,表面用青色琉璃砖装饰,墙上有许多公牛和神话中的怪物等浮雕,富丽堂皇,异常华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来自波斯米底的的王妃安美依迪丝公主按照其家乡风景而修建的。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运水装置的先进,由奴隶不断转动齿轮,把低处的水运送到高处。巴别塔,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中有过记载。 他在公元前460年游览巴比伦城时,曾见到了已经荒弃的巴别通天塔。按他的描述,巴别塔是一座实心的主塔,高约201米,共有8层。外面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可直达塔顶,并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
感谢三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掌声鼓励!
波斯帝国:BC550年居鲁士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到大流士一世时期,帝国疆域得到空前拓展,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一世时期雕刻的《贝希斯敦铭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石记载大流士一世的十九战、俘九王的功绩。在这幅浮雕上,伟大的大流士一世脚踩反叛者,傲视面前九个从头到脚被拴着绳索的“反王”(即各地起来反抗他统治的国王)。这幅铭文成为19世纪英国人罗林森解读楔形文字的关键,罗林森为此被尊称为“亚述学之父”。
3.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攻陷波斯都城,波斯灭亡。到此,两河文明占据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宣告结束,地中海时代正式拉开幕布。
请三位学生代表根据导学案预设问题,对新巴比伦城的三处著名建筑进行简单介绍。
过渡段落
设计三位同学简介新巴比伦城的著名建筑,一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查找资料的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三是训练学生现场解说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养成。
设计这一板块的目的,一是把历史线索梳理完整;二是契合前面楔形文字的主题,并进一步补充楔形文字从“死了的文字”到19世纪重生的内容。
到此两河文明终结,有头有尾,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
两河文明的辉煌已远去千年,今天说到西亚、中东,你会想起哪些词汇?是的,石油、战火、宗教、难民等等。我们一起来看张图片,这张图片名为《妈妈抱抱我》。照片中的小女孩,因战争失去了妈妈,生活在伊拉克的一家孤儿院。她幼小的心灵渴望母爱,十分想念妈妈。于是,她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一个头戴围巾面带微笑的妈妈,画好之后,小女孩把鞋子脱掉,爬到画里面,蜷缩着靠着妈妈的胸前睡着了。这张使无数人泪目的照片,是对战争无声的控诉,是对和平热切的渴望。但人间从来不缺少悲恸。这是2015年9月2日,在土耳其海滩上的一具幼童的遗体。据新闻报道,这个三岁孩子Aylan是一名叙利亚小难民,在他和家人准备逃离战火纷飞的叙利亚途中,乘坐的难民船因严重超载而倾覆,包括5名儿童在内的10多名偷渡客溺亡。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能给予人们心灵慰藉的唯有祈祷,只愿Aylan是飞落人间的天使,从此远离人间苦痛。今天的叙利亚战火依旧,这让我们想起电影《战狼2》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让我们深知:唯有国家强大我们才能免受欺辱!同时,让我们一起为和平祝祷:愿这些战争中的孩子能够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愿世界永无战争,孩子们不再有噩梦和伤痛。
学生回答
学生齐诵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四点。一是从历史拉回现实,古今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强化学生记忆;二是通过两张图片,唤起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只有心存“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胸怀,才能学有所成,报效国家;三是通过两幅图片,培养学生的普世价值观,珍爱生命、珍视和平!四是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少年强则国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小结:
围绕古代两河流域的课题,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开始入手,BC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城邦小国,标志着文明兴起;BC24世纪阿卡德帝国实现了两河流域的初步统一;之后到BC18世纪进入汉谟拉比在位的古巴比伦王国时期,重新统一两河中下游地区,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
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通过对法典部分条款的解析,我们知道了奴隶的状况,家庭奴隶制,以及古巴比伦商品经济的活跃表现。并掌握了法典的实质及其影响。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如:楔形文字、太阴历、60进位制、新巴比伦时期卓越的以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建筑艺术等。
课后
探究
一.材料:东西方文明是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埃及、两河文明的生产力基础是铜石并用时期;印度河和中国文明的生产力基础是青铜时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生产力基础是铁器时代。
【问题】由材料可知,进入“文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二.制作一张电子书签。设计要求:
1.制作一张以《两河文明》为主题的电子版书签
(提示:楔形文字、艺术雕刻、河流地貌、植被特产等)
2.要有对主题图画的适量的文字介绍
3.下周一上传老师邮箱
参考答案
一.由材料可知,人类进入文明的决定因素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
二.判定作业优秀的标准:具有显著的古代两河流域的风格即为优秀。
参考资料
1.B站视频资料: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讲授《世界文明专题》(古代部分)——文明起源于苏美尔;②吉林大学杨建华教授《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到城邦国家Ⅰ》。
2.百度文库:《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版
3.无忧文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探索——巴比伦建筑》PPT
4.地球知识局公众号发布的图片
5.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