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结论: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三、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1、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2、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先看见进港的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没,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4、结论:地球是球形。 四、观察图片,科学了解
1、伟大的实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的确证形状,地球卫星照片。
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出示地球形状的图片。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4、展示地球仪。
地球仪(globe):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
5、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的航行模拟走一走。 五、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通过互问互答方式巩固本科知识。
2、思考:(1)地球是个球形,古代人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 (2)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
【作业设计】:
小实验:自主选择伙伴,合作探究完成地球形状的实验。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认识历程 科学验证 思考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