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地表的变迁》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五课,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来认识地质变化的。
第二,探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的风光。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风化作用。
第四,通过模拟实验和探讨,认识侵蚀作用。
第五,了解人类生产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等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3.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重点: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打火机、水搬运模拟器、沙土、沙盘、世界风光欣赏图片和录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评价:出示图片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地表变化的神奇,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4.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5.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就形成
了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也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在海里形成的。科学家们又在喜马拉雅山上找到了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那证据就更充足了。由此可见,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三.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回答: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沈括在河北太行山一带发现有螺蚌的化石,据此推断出那里在远古时代是海洋,后来下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师小结:河北太行山一带以前是海洋,现在变成了山脉,说明地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表的变迁。
四.探究岩石的风化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造就成的呢?
2.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要探究的问题,知道了地表在不断地变化,地表形态也是千姿百态的。 (课件展示):
石林、海边礁石、火山口湖、风蚀石等图片。
3
3.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5.师讲解:
石林:风、流水和碳酸岩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海边礁石: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火山口湖: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风蚀石: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6.师引导小结:
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流水、风、冰川、海浪、生物、气温、大气,还有人类自身的活动等,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评价:先从地震、火山喷发、海浪、强风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来探讨地表的变迁,再研究风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对岩石的破坏,最后认识自然界的搬运力量——侵蚀)。
7.提问: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推测:(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的冲刷??物体热胀冷缩等。)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石子变细沙(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实验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进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师强调: 注意安全。)
8.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4
9.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那么,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
10.学生交流汇报。
岩石在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产生裂缝,直到断裂,最后逐渐破碎。
11.讨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哪些因素也可能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呢?
12.播放录像,全面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动植物破坏,冰川破坏地表形态的图片进行补充说明。
13.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五.探究岩石的侵蚀
1.谈话:巨大的岩石被风化后已变得破碎,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那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它地方的呢?为什么黄河每天都夹裹着大量的泥沙滚滚向东流去呢? 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泥沙P27)
2.学生小组讨论,进行猜测。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交流:
①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出现了什么变化? ②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