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倍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实物卡片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兔子最爱吃什么吗?
生:萝卜。
出示P50主题图。
师:谁来找找,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指名说。教师适时将萝卜卡片帖在黑板上。
师:这里有这么多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你们能发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指名说。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用小兔子爱吃萝卜导入新课,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引入了新的关系倍做了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红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请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圈一圈,再说一说。
认真观察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数量关系,知道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那么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同桌之间说一说。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2、探索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刚才我们用圈一圈的方法知道了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那我们能不能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学习卡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后和同桌交流想法,。
(1)学生独立完成。(2)同坐相互交流。(3)全班展示学习成果。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刚才我们找到了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3、出示课件,加深对倍的认识。如果白萝卜有6个2根,胡萝卜的根数2根不变,那么白萝卜根数又是胡萝卜的几倍呢?白萝卜的根数不断变化,你能接着往下说吗?你有什么发现?举例说一说并发现规律。
小结: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好朋友“倍”。
4、板书课题“倍”。
【评析:通过实物卡片的直观演示和老师的讲解初步感知“几个几”和“倍”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充实了对“倍”的感性认识。再在认识“1份”和“几份”的基础上引出“倍”,将“几个几”、“几份”与“几倍”联系起来,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让学生通过 各种形式的说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圈一圈
师:同学们,兔妈妈又找来了一个胡萝卜,现在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指名说。出示课件
师:都是胡萝卜和红萝卜比较,怎么一下是2倍,一下是3倍呢?(指名说)比的标准不同,倍数不同。
【评析:让学生在动手圈一圈、填一填中发现每份数不同,倍数就不同。】
2、摆一摆
胡萝卜3根,白萝卜10根,白萝卜的根数还是胡萝卜的5倍吗?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萝卜摆一摆。第一行3根,第二行10根,你用什么办法让它们之间成倍数关系?学生通过动手得出:在第二行增加小棒或减少小棒,使得第二行能整除第一行。
【评析: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形式的动手操作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和已学的“几个几”知识联系起来,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自我经历,体验了倍的建立过程,进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圈一圈,填一填。完成学习卡红花和黄花的倍数关系。
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 )倍。
【评析:让学生在动手圈一圈、填一填中发现每份数不同,倍数就不同。】
4、估一估,填一填。
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 )倍。
【评析:让学生在动手估一估、填一填中感受倍的关系。】
5、说一说。出示三种不同颜色的圆,你能很快说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吗?
黄圆
绿圆
蓝圆
绿圆个数是橙圆的( )倍,
蓝圆个数是橙圆的( )倍,
蓝圆个数是绿圆的( )倍。
【评析:此题具有开放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举出身边有关倍数的例子。
2、学生交流收获。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全课小结:这节课大家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倍的问题,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倍数关系,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的去找一找。
【评析:密切联系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事物,体会倍在生活中的存在。】
板书:
倍
2根
6根 3个2根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10根 5个2根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反思: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本课我通过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由导入开始,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边看图边说,找出几种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接着用实物卡片,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中,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 ?教师从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入手,例题出现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还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寻找关于倍的知识,用“倍”说一句话,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用。
????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圈,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预设的太少,生成的太多。课前预测是一个关键,但我忽略了这一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密切,“几个几”在二年级学习乘法就已经有所接触,学生的基础是可以肯定的。在本节课,只要我能围绕“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建立这样一个模型的话,学生会清楚地认识到需要学习的是什么。而我正是在这一重点暨难点的地方没强调到位,整节课下来,不管如何激励,学生都显得拘谨,并没达到我想要的结果。
通过这一节课,我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要上好一节课,备好课是前提,上好课是关键。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突破才是我要做的。我会不断努力,认真学习和钻研教材,我想,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我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