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
??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别看王老师身材不好,可也是个体育爱好者,特别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这不前段时间,我就欣赏到了一场精彩的“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叶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生: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 师:呵呵,还真和叶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 ??师:为什么?
???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
???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不过,麻烦来了。(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 ?生:我不同意,小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
生:(齐)不公平!
???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
生:(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
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
???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
???生:(齐)4个。
?? ?师:能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
???生:(齐)能!
???师:轮到小刚出场了。(出示图)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
???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求和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能!都是4个。
?? ?师: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生:能!
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不能!
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 生:也不能!
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
?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
???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 (师板书:一般水平)
??师:最后,该叶老师出场了。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怎么样,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投四次的想法。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
(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
师: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生:他们可能会想:完了完了,肯定输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你们看,光前三次,张老师平均1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小强并列第一。更何况,张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张老师也可能会输。
生: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超常,投中10个或更多,那岂不赢定了?
??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
(师出示图)
师:凭直觉,张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
生:输了。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
师: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
??生:大约是4个。
???生:我也觉得是4个。
??? 师:英雄所见略同呀。不过,第二次我明明投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
???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
??? 生: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
??? 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个。
???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
生:也不可能。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
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
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就以叶老师的战败而结束。
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练习
出示图画。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教材第93页的第三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