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大帝国》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课标内容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课标分析
理清古代各大帝国发展的时间脉络、演进过程的显著特点与区域影响,运用文明史观对教学内容整合:在纵向上,解读帝国自身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明历史;在横向上,分析不同文明之间从分散、孤立到联系、交往的历史趋势。
【二、教材分析】
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专题的第二课《古代世界的大帝国》,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帝国的产生实质上是早期文明进一步扩展与交往的结果,故而上承《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另一方面,西欧封建社会的到来是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的,因而也为开启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做了一定的铺垫。既有贯穿远古与中古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古代文明的扩展”、 “古代世界的帝国”、“文明的交流”。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古代埃及文明、西亚文明与希腊文明获得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第二目意在凸显在文明扩展下的文明区相互连接并最终推动了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孔雀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第三目则更多体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对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诸如思想、文化和技术。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各大帝国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民族融合范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通过上学期中国史的学习,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世界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等史实,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3.在本课中用了较大篇幅展现文明交往的历史过程,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明确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两种。理解东西方主要文明区从孤立分散到联系、交往对于推动世界帝国形成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结合地图,能够说出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表现(包括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与希腊文明),用自己的话对农耕文明的优势与上述文明扩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历史解释。
根据史料,识记波斯帝国的形成过程以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包括君权神授、行省制、官税系与波斯人为官),增强时空观念。
在把握亚历山大军事东征大致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军事东征对希腊文化东扩的本质意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看待战争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罗马城邦、共和国到帝国的演进过程,理解奴隶制性质,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联系书本,运用图表罗列古代世界各地区(尤其是罗马帝国与秦汉)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交流的重要表现,认识人类文明由分散孤立向联系、交往的必然趋势,树立全球史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联系史料,归纳概括波斯帝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特征与表现;
通过小组讨论,能够用自己的话谈谈马其顿帝国的军事扩张与文化传播的内在联系;
结合课本,正确看待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形成与影响
(二)教学难点
在了解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孤立分散到联系紧密,建立正确的历史史观(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
辩证看待推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两种主要形式:和平交流与军事扩张。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
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
黑板、多媒体、地图
【七、教学过程】
(分为两课时,见下页)
第一课时: 文明的扩展与交流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古代世界的大帝国》,在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一顿视频
[视频展示]: 《为什么古埃及人都崇拜猫?》(时长一分半)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老师:猫在古埃及被当作神灵崇拜、死后还被做成木乃伊。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农业生产中捕鼠的需要。
老师:对,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在古代埃及的重要地位。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古埃及文明区域不断扩大。那么农耕文明的优势具体指哪些?古埃及文明区域又是怎样扩展的呢?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猫”拉近古埃及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从而吸引兴趣,引发共鸣。强调农耕文明在推动文明扩展中的特殊作用,通过一系列的问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课程讲述。
[过渡]:请同学们结合地图,参照课本第8页。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古埃及文明的鼎盛
[PPT展示]:古埃及文明扩张动图
/
学生:农耕文明区社会分工发达、劳动生产率高、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健全。
老师:这位同学找到了关键信息,这些也正是我们上节课(书本p3)所强调的农耕文明具备的优势。那么在这种优势的推动下,古埃及文明是如何扩展的呢?
学生: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文明鼎盛时期,实力曾达两河流域,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老师:这也主要受到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阻隔,再加上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并不适合农耕的发展,因而古埃及文明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向北、向东。
[设计意图]:以阅读法训练学生抓取书本关键信息的能力;联系前课所学,利于学生回忆农耕文明的优势并形成系统知识脉络,也避免了对同一知识点的赘述,做到课程详略分明、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动态地图的展示,学生易于建立清晰的古埃及文明扩展线索,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过渡]:事实上,重视发展农业,并以此推动文明区域扩展的不仅仅是古埃及人民,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二)两河流域文明的扩张
1.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统一
[PPT展示]:泥板历书
/
老师: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穆拉比时代运河的开凿和严格管理灌溉网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加速了古巴比伦王国繁荣时代的到来。
[过渡]:那么,同学们对于这个王国的扩展有何了解呢?与同桌交流一分钟,完成学案上的“古巴比伦王国小卡片”
[学案展示]:
国名
古巴比伦王国
地处
两河流域
鼎盛时期
汉谟拉比时代
(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
意义
首次实现两河流域统一
老师: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快啊!至汉谟拉比率先实现两河流域的统一后啊,这一区域的文明也迈入了不断扩展的新时代。
[设计意图]:以图表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树立和培养历史学习的日常习惯。
[过渡]:尽管国王汉谟拉比以法典维系他庞大的帝国运行,但一个半世纪以后,古巴比伦王国迅速衰落了,取而代之的又是谁呢?
学生:亚述帝国
老师: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充分啊,正是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亚述,回望历史。
2.亚述帝国—--再次实现统一
(1)帝国崛起的过程
[PPT展示]:亚述帝国版图
/
老师:(对应地图讲述亚述帝国文明扩展的大致历程)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国都定于尼尼微。亚述人在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上频繁活动时间前后约有二千年,同学们试想是什么因素直接推动了亚述帝国的崛起呢?
(2)帝国膨胀的原因
学生:强大的军队
老师:非常好,事实上亚述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亚述时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几乎全与军事有关。根据这些浮雕,我们可以发现:亚述帝国组建了多兵种部队,这也使其在数百年时间里几乎战无不胜。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反映了哪些亚述兵种呢?
[PPT展示]:
/
学生: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辎重兵。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对于亚述帝国的兵种形成直观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老师:可见,亚述帝国的兵种果真十分齐全。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其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呢?事实上主要有四点.
[PPT展示]:
铁兵器的使用
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根本)
亚述人军事至上的观念 军事强大 帝国崛起
亚述诸王的军事改革
(教师结合关键词简要阐述)
[设计意图]: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示亚述帝国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内在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增强自我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过渡]:或许正因为作为一个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帝国不但未能满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做出破坏。亚述帝国也难逃覆亡的命运,于公元前612年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瓜分,亚述人也不再有独立的国家。相比之下,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扩大影响的方式就显得温柔许多了。
(三)古希腊文明的辐射
老师: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希腊人在城邦形成的同时,进行了广泛的海外殖民运动。殖民的范围扩展到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和整个黑海沿岸,因此在历史上称为“大殖民”。
1.殖民概况—--“青蛙围绕池塘”
[PPT展示]:
“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柏拉图
老师:如图橘色部分正是希腊当时主要的殖民地覆盖范围,结合示意图与柏拉图关于古希腊人居住范围和特点的描绘,想一想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何特点?
学生:分布在近海地区,地中海与黑海的边缘
[设计意图]:以柏拉图生动的比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印象。结合地图,提高时空观念。
老师:很好,请坐。事实上,古希腊人这次大扩张是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2.殖民原因—--“四个角度”
[PPT展示]:
1、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
(教师口头补充:斗争中失败的集团在本城邦难以立足便纷纷外迁)
2、工商业发展需要。
(教师口头补充:工商业奴隶主十分活跃,他们为了寻求更多的原料和奴隶的来源而另辟新路)
3、社会贫富分化
(教师口头补充:在贫富分化过程中人债失地的农民,为了谋生,只得纷纷外流)
4、人口过剩
(教师口头补充:在狭小的城邦范围内,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满足不了更多人口的需要,“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如公元前七世纪后期,提洛岛大旱,七年无雨,居民被迫抽签从两兄弟中选出一人,到利亚的库列涅去殖民。)
[设计意图]:在把握古希腊扩张大致状况的基础上,对其行为动机进行分析。贯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教学方法。
老师:在以上因素的推动下,古代希腊人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与武器,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那么,同学们试想:这样的大规模殖民活动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你是如何看待这场扩张运动的?结合以上所学展开讨论。
(教师对学生展开针对性引导)
3.殖民影响—--“三个结果”
学生A:希腊殖民者侵占土著居民的土地,掳掠奴隶、掠夺资料,进行商业剥削和海盗抢劫,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学生B: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各城邦及希腊人与殖民地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学生C:促进了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所答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总的说来,这次古希腊的大规模殖民扩张主要产生了三方面影响:
[PPT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针对性引导下开展的小组讨论,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充分重视学生提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系统概括、形成知识体系。
[PPT展示]: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的潜能,使各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在这一时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得以相互连接,频繁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也在此土壤中孕育。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阶段性的总结,帮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理清线索的同时也给学生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缓冲的空间。
二、古代文明的交流
老师:文字是文化得以传递的重要手段,在早期文明交流的过程中,文字经历了萌芽、传播、成熟的演变历程。同学们都认识图上的文字吗?这种文字最初起源于哪里呢?
(一)字母文字的推广 --- 腓尼基文字
[PPT展示]:
/
学生:腓尼基文字,22个字母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腓尼基文字图片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设置疑问有助于引发思考。
1.发明者—--“腓尼基人”
老师:非常好,在了解腓尼基字母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腓尼基人。腓尼基人是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古老民族。“腓尼基”原意为紫红色,之所以与腓尼基人联系起来,就在于腓尼基人驱使奴隶潜入海底挖掘一种可以提取紫红色染料的海螺,令腓尼基人可以有紫红色的衣服穿,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紫红色燃料是相当珍贵的。那么,为什么腓尼基人要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创造字母文字呢?我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2.发明原因—--“两个层面”
学生A:字母文字具有书写便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与读音的优点。
学生B:当地发达的商业对文字确实有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探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有效集中注意力。
3.传播与演变---“两大方向”
老师:既然这种文字本身具有诸多优点,加之腓尼基地处埃及与西亚文明的交汇点,腓尼基文字的传播当然也就进行的顺风顺水。请同学们结合书本12页,花2分钟时间绘制腓尼基文字传播演变的大致图表。
[PPT展示]:
/
[设计意图]:图表的绘制,化繁为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过渡]:由此可见,腓尼基字母几乎是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它的形成与传播对世界文化的传递与保存、传播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除了文字的传播,不同地区间的交流还体现在技术的逐步交流上。
(二)实用技术的传播 --- “农耕技术”“冶铁技术”
[PPT展示]:
在埃及的浮雕和各种壁画中,总会出现一种奇特的兵器:这就是铁制克赫帕什镰形刀,也称为赫梯弯刀,实质上不是埃及人的原创。
老师:事实上,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赫梯垄断冶铁术并禁止任何铁器出口达近两个世纪之久 。随后才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并推动了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欧洲铁器时代是从BC1000年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开始的。非洲南部和撒哈拉地区,直至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铁器时代。
老师:西亚除了向世界推广了冶铁技术,还有何技术贡献呢?我请同学说一说。
学生: 西亚的农耕技术。东到伊朗、西入希腊与西北欧、南传非洲与埃及。
老师:关于西亚农耕技术相信同学们在初中课程的学习中都比较了解,这里不做过多展开。
[设计意图]:史论结合,具有说服力;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处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古代艺术的碰撞 --- “雕刻”“神话”
老师:除了技术上的借鉴与学习,更值得指出的是,我们都知道希腊神话闻名于世,事实上希腊神话很大程度上受到西亚神话的影响,特别是在公元前二千年中期至公元前六世纪, 伊丝达神话遍及西亚与北非, 并传入希腊。在希腊,《阿多尼斯和阿芙罗狄蒂》神话, 简直就是伊丝达和塔穆斯神话的翻版, 很多细节两者都相同。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过渡]:由此看来,西亚文化对于希腊文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向其输入农耕与冶铁技术,还传播了神话与文字。除了西亚,希腊还向谁学习了呢?
学生:埃及。
[PPT展示]:
//
老师:很好,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尤其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如图(左希腊、右埃及),两者在发式、站立姿势与表情等多方面有明显相似之处。这就显示了希腊雕塑对于埃及雕刻的借鉴。
[课堂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同走过三大农耕文明区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扩展的历史。我们惊叹于古埃及文明的繁荣,尤其是它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我们感慨于两河流域土地上先后成长的古巴比伦王国与亚述帝国取得的骄人战果;我们醉心于古希腊人掀起的殖民潮带来的“点点青蛙”;我们不断的呼唤那富有生命的腓尼基文字、那负有盛名的农耕与冶铁技术、那文史魅力兼备的神话。当文明扩展,当文化交融,一个帝国的时代即将崛起……
[PPT展示]:(见下页)
/
[设计意图]:运用语言艺术和结构图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回忆重点、重塑历史线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帝国崛起实质是文明交流与扩展的进一步深化,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检测]:
1.腓尼基字母文字在东方演化出( ),由此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
A.希腊字母 B.拉丁字母
C.阿拉马字母 D.蒙文字母
2.“在这个王国中有着这样一部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涉及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租贷……”以下对这个王国评价正确的是( )
A.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B.组建了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在内的多兵种部队
C.在东起黑海、西到西班牙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老师(先进行难题分析、核心词的提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如有学生回答错误,则应再次强调知识的易错点)[设计意图]:课堂测验有助于掌握学生把握与否,与此同时,帮助学生通过错题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布置]:
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除了书本上已提到的,你还知道那些?选择一种简要阐述其传播与演化过程(100字)
预习书本第二目“古代世界的帝国”,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开放性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古代世界帝国的兴衰---“你方唱罢我登场”
导入新课
[讲述]:好,现在开始上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古代世界的大帝国”,在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忙填个空,如果是你,你会从什么角度看帝国的发展呢?
[PPT展示]:
/
学生A:时间顺序
学生B:空间联系
学生C:历史观
老师:同学们思考的答案都十分深刻啊,但是今天老师要从一种不一样的角度来带领大家梦回帝国。同学们都玩过扑克牌吧?今天我们就以扑克k为起点解读帝国历史。我们知道,有四种花色的扑克k,k意为king即国王。因此,四种花色的扑克k上的图案实质上分别是以四位君主为原型设计的。
[设计意图]:以扑克牌为切入点讲述帝国历史,有利于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一、马其顿帝国 ---“黑桃K”
[PPT展示]:
/
老师:这是一张黑桃k,同学们猜一猜它是以哪位君主为原型呢?
学生:居鲁士……大流士……亚历山大
老师:不错,是亚历山大大帝。由于一些同学因为对亚历山大并不熟悉没看出来,于是亚历山大给我们远程寄来了他的简历。
[设计意图]:以黑陶K引出帝国缔造者亚历山大大帝,师生互动、营造课堂氛围。
(一)人物生平---为帝国建立奠定基础
[PPT展示]:
/
老师: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亚历山大大帝特地重申了自己的姓名亚历山大三世?因为在古代,亚历山大和小明一样普遍;除此之外,通过简历可以了解到亚历山大出生于公元前356年,有的同学说对这个时间没概念,没关系。巧的是,在亚历山大出生的这一年,秦孝公正式任用商鞅开启变法时代,对应的是我国的战国时期;亚历山大出生于古马其顿首都佩拉,在地图上这个位置。
[PPT展示]:
/
老师:他的父亲腓力二世为了保障儿子的良好修养,特地请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进行教育;除此之外亚历山大幼时就有随军征战和管理国家的经验,这些条件为他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优秀领导者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奠定了他能最终建立马其顿帝国的坚实基础。
[设计意图]:在介绍马其顿帝国前让学生对于亚历山大个人能力品质形成基本认识,更好理解帝国建立与后续发展的必然性;中外时间的对应与地图的呈现,引导学生建立时空观念。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重新踏上那片热土,找寻亚历山大东征的足迹。
(二)为政举措---为帝国扩大与巩固创造条件
1.军事东“征”---贯穿三大洲
[PPT展示]:《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
(教师根据动图讲解军事斗争的大致过程并展示表格)
公元前335年
组建了一支希腊远征军
公元前333年
在伊苏斯平原大败十万波斯军
挥师南下
兵不血刃占领了埃及
挥师北上,公元前331年
于高加米拉与百万波斯大军展开决战
向东扩张
印度河谷,停止前进
公元前324年
返回巴比伦,东征结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马其顿帝国的疆域空间概念,大致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线路。
[PPT展示]:
/
[过渡]:就这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逐步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伴随着军事上的东征,希腊、埃及、两河及印度文明开始了交流与交融的过程。文化东扩的趋势也就日益显著起来。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亚历山大又是如何推动文化建设的呢?
2.文化东“扩”---沟通四大文明
(1)城市建设的缔造者
[PPT展示]:
/
老师:亚历山大认为啊,城市是文化孕育的温床,在他南征北战的路上,不乏参与城市建设的踪迹。最典型的就是在埃及建造的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里亚”,至今都是是埃及最大的海港、埃及排名第二的大城市。
[设计意图]:通过“亚历山大里亚”的讲解,古今联系,加深学生对于马其顿帝国的现实印象。
(2)民族融合的推动者
[PPT展示]:
/
老师:亚历山大还十分注重民族融合、致力于通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其他民族衷心归顺。比如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除此之外,亚历山大还采取联姻等方法打破民族界限,回到苏撒后,又举行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他和他的80个战友都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姑娘结婚。在他的带动下,与亚洲女子通婚的马其顿战士有1万人之多。
(3)学术机构的建立者
最后,为了取得一系列学术成就,他还设立了图书馆、博学园等专门的学术机构。也正因此,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东扩与东西文化的交融。
[过渡]:但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那么亚历山大在建立帝国后,又采取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来巩固江山呢?联系书本第10页谈一谈马其顿帝国在中央、地方的政治运行体制分别是怎样的呢?
3.政治东“习”----混合三种元素
学生:中央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
老师:很好,预习很到位,请坐。
[PPT展示]:
/
老师:一方面,他是以马其顿国王的身份进入亚洲的,但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要人们向他行匍伏礼,对他敬若神明。另一方面,亚历山大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削弱地方权力,实行军事、财政、民政三权分离。亚历山大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事实上,面对日益扩大的帝国,亚历山大来不及对当地的统治机构进行认真的改造,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马其顿—希腊的因素。所以,他的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军事东征、文化东扩、政治东习三个板块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对亚历山大大帝一人分饰“三角”建立初步认识,也有助于深层次把握马其顿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主要成就。
[过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的帝国似乎一个也没有跳出“盛极而衰”的怪圈?马其顿帝国当然也不能幸免,事实上,随着亚历山大的突然逝世,马其顿帝国便一分为三,帝国的命运也就从此改变。那么对于驰骋沙场的亚历山大,对于曾经横跨三洲的大帝国马其顿帝国,我们又该作何评价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三则材料,谈谈你心目中的亚历山大大帝。
(三)历史评价
[PPT展示]:
材料一:“相比言之,项羽是长于战斗,韩信是长于战术,刘邦是长于大战略,但亚历山大则似乎是三者兼而有之。”
------ 《西方战略思想史》
学生A:作为军事家,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帝国
材料二:“我对于亚历山大最羡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具有一种能赢得人民好感的能力。
------拿破仑
学生B:作为政治家,成功赢得了“民心”
材料三: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 ------《亚历山大帝国》
学生C:作为文化建设者,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融
[设计意图]:史料解读的课堂教学方法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历史意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总结]:
/
老师:从一张扑克出发,解读了一位君主创造帝国的伟大传奇。而传奇往往仍在继续,在讲完了梅花k后,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解读方块k的原型及在他推动建立下的又一古代世界大帝国,那么,他是谁呢?又建立了哪一帝国呢?老师给个提示,这个帝国啊有条条大路通的民谣。
[设计意图]:小阶段的总结便于学生回顾重点。从一张扑克“黑桃k”出发,最终再次回到一张扑克中来,注重线索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PPT展示]:
/
学生:罗马帝国。
[设计意图]:以扑克牌联系两大帝国自然过渡,新颖有趣、加深学生印象。
二、罗马帝国 ---“方块K”
老师:德国法学家耶林格曾言:“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罗马,领略其三次征服世界的魅力。
(一)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代
1.武力扩张---称霸地中海
[PPT展示]:
/
老师:根据地图,可以发现,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蕞尔小邦。公元前509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立国之初,四面受敌,但它依靠加强公民集体内部团结,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以武力和外交手段使自己摆脱了困境,进而在扩张中节节胜利……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小视频(2分钟),结合地图,简要说明罗马共和国扩张的轨迹。
[设计意图]:视频播放有利于动态展示罗马武力扩张的过程,相比教师口述显得生动许多、加深学生时空观念;播放视频前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学习。
[PPT展示]:
/
(学生回答后教师系统梳理)
[设计意图]:以师生谈话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历史课堂的生成性。
[过渡]:在长期的掠夺战争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人被掠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那么何谓奴隶制呢?
2.奴隶起义---冲击共和国
[PPT展示]:
/
[设计意图]:奴隶被迫害的一系列图片展示,让学生自主的进入历史情境。
(1)奴隶制的含义
老师:古罗马奴隶制,是指在古罗马时期的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或从非洲等地方拐卖到奴隶市场的人。他们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他们担任繁重的工作,如农耕、开矿、放牧等,甚至被送至角斗场。
[过渡]:俗话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罗马人的凶残终于招来奴隶们的反抗。罗马共和国史上主要发生过哪些规模性的奴隶起义呢?有哪些表现呢?
(2)奴隶起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PPT展示]:
//
学生A:BC136、BC104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杀死奴隶主、攻占城市、建立政权。
学生B:BC73斯巴达克起义,纵横意大利一度威胁罗马城、坚持两年。
老师:这些起义最终成功了吗?
学生:结果失败
老师:是的,奴隶起义每每都遭受到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战斗惨烈。比如在斯巴达克起义中5万多名起义军英勇战死,6000多名被俘的奴隶被残忍钉死在十字架上。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古代罗马奴隶起义并没有在罗马的历史中溅起一点波澜啊?
学生:深刻影响了罗马历史发展进程。
(3)奴隶制的评价---“物极必反”
老师:不错,在奴隶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特别是由斯巴达克起义作为罗马共和国时期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加速了共和国的进一步衰落。因而我们说,奴隶制在推动共和国走向繁荣的同时,也蕴藏着深刻的统治危机。
[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那么,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二)帝国时代
1.建立与繁荣----东西交往
[PPT展示]:
/
老师: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向帝国演变。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稳定繁荣的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内海”。哪些因素推动了罗马“黄金时期”的到来?请同学们结合下面这段史料,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1)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PPT展示]:
“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世界上古史》
学生A: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
学生B:地中海地区经济联系加强、贸易推动。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尽量联系课本已有史料,历史分析的最终描述也要紧贴课本字眼,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过渡]:由此可见,商业的发展、贸易的繁荣是推动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当帝国的疆域基本奠定、武力扩张逐步缓和,如何进一步扩大贸易也就成为重中之重。富有远见的罗马商人将目光锁定了东方……
(2)黄金时期的表现---“丝绸之路”
[PPT展示]:
/
老师:公元前后,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罗马在征服东地中海后,当地商人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中前期,先后有三批来自罗马的商人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这对于双方的文化交融和经济繁荣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直到现在不管是海上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持续发挥着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建立联系,增强历史课堂的鲜活性,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
2.分裂与灭亡---宗教扩张
老师: 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曾经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走向分裂与灭亡呢?
[PPT展示]
政治危机:官僚体系与职业军队加重人民负担
经济危机: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
边境压力加大,蛮族入侵
(教师结合关键词,进行阐述)
[设计意图]:对原因的分析可分为“内外”、“直接间接”、“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因素,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的渗透使学生慢慢建立起历史解释的意识。
[过渡]:尽管帝国逐步走向衰落,继武力扩张的第二次的扩张---宗教帷幕却在此时徐徐拉开……
老师:同学们知道在罗马帝国境内产生了哪一宗教吗?
学生:基督教。
老师:不错,基督教最终在4世纪末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PPT展示]:
//
诞生地:
古代西亚的巴勒斯坦
诞生时间:
公元1世纪;
诞生背景
这个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创始人
耶稣(救世主、基督)
教义
人生前若能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教师结合表格简要阐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逐渐成长的历程)
[总结]:基督教就此繁衍生息、在世界各个地区开花结果。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罗马帝国给世界文化留下的又一份珍宝。
[PPT展示]:
疆域扩大: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
武力扩张 东西交融:----------------“丝绸之路”
产生奴隶制
宗教扩张:基督教远传世界各地
[过渡]:罗马帝国推动了基督教的成熟与扩张,事实上,佛教的广泛传播也与一个帝国相关,是哪个呢?
[设计意图]:通过宗教联系罗马、孔雀两帝国,自然过渡。
三、孔雀帝国---统一南亚、弘扬佛法
[PPT展示]:
//
(孔雀王朝疆域图) (阿育王石柱)
老师: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7年)是古印度奴隶制王朝。如左图,在月护王、阿育王的率领下,逐步实现了南亚的统一。在阿育王时期,他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在国内,下令树立石柱,右图正是现存石柱;召集佛教高僧整理佛经,修建佛寺佛塔;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使者和僧侣到邻近传教。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中国和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孔雀帝国并不作为本课重点,把握其对佛教传播的重要意义即可,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过渡]:同学们看看,除了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孔雀帝国,我们还有哪一个没学习呢?
学生:波斯帝国
老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四大帝国建立最早、也灭亡最早的帝国---波斯帝国
四、波斯帝国---君主专制、成为典范
(一)帝国兴起与扩张---“努力就会有奇迹”
[PPT展示]:
/
(教师指示地图对波斯帝国扩张版图进行大致梳理)
老师: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尽管自身文明程度并不高,凭借居鲁士与大流士带领下的持续努力,短短数十载就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缔造了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的又一“传奇”。
[过渡]:波斯帝国的领土从印度洋绵延至爱琴海,这相当于美国东部到西部的距离。制度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帝国的走向与最终命运。波斯帝国选择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先来看几段史料。
(二)帝国制度与巩固---“君主专制”
1. 君权神授:王权与神权同源
[PPT展示]:
材料一:“……靠阿胡拉玛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
---《古代伊朗史料选辑》
/
老师:“阿胡拉玛兹达”是古伊朗的至高神和智慧之神,被尊为“包含万物的宇宙”。这说明了什么啊?
学生:君权神授
2. 行省制:总督与军事长官互制
材料二:大流士王说:下列诸省区:波斯、埃兰、巴比伦、亚述、阿拉伯、埃及、沿海诸地、萨迪斯、伊奥尼亚、米底亚……总共23个省区归属于我,我成了诸省区之王。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学生:行省制
老师:他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称萨特拉庇亚,波斯不在其内),设总督(称萨特拉庇)治理。总督初时不管军事,只管地方行政、司法、征税。同时,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
3. 税收制:实物税与货币税并用
材料三:每一行省均需向中央缴纳实物税或货币税 (用白银交付),贡赋额由中央划定。同时还实行包税制,繁重的赋税由包税人承包。
---《税收大辞典》
学生: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税收系统。
老师:不错,庞大而系统的税收制度为波斯帝国的长久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学们可以观察PPT显示的波斯浮雕,我们可以发现图中的被征服者都拿了什么东西向统治者纳贡啊?
[PPT展示]:
/
学生:有羊、布匹……
4.官僚制:波斯人为官
老师:事实上,尽管波斯发行了官方货币,但我们仔细看浮雕,民众缴纳的主要是实物税,包括粮食与土特产,当然也存在一定的货币税收。与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负责征税还是负责军事的重要职务都由波斯人担任,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
[设计意图]:史论结合、具有说服力,且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PPT展示]:
君权神授:王权与神权同源
行省制: 总督与军事长官互制
税收制: 实物税与货币税并用
官僚制: 波斯人为官
老师:尽管波斯帝国难逃覆亡的命运,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它留下的一套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随着它的消失而消失,反而越发成熟并在不同的帝国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这是难能可贵的。
[课堂小结]:
这是19年3月24日的《人民日报》首版:习近平访意促成中意‘一带一路’合作。今天的中意合作不免让人联想到两千年前的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文明二字,写的容易;放在任何一个帝国,要促进文明的稳固与繁荣,实属不易。如果你愿意,一定要不远千里去触摸波斯帝国残存的片片浮雕,定会感到政治智慧的魅力;如果你可以,一定要去亚历山大里亚走走,定会嗅到马其顿帝国的文化芬芳;但愿你有幸到罗马,一定要对那里的奴隶制文化抱有同情之敬意;或者再近些,就去印度吧,孔雀帝国的阿育王石柱也生得格外美丽。文明的交流与联系是历史之必然,古代世界如此,当今也不例外。如何推动自身文明影响扩大、如何进一步加速与其他区域文明的交往与交融,我们始终在路上……
[PPT展示]:
/
[设计意图]:古今相因,通过结合热点时事连接历史与现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史观,深切感受文明交往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
[课堂检测]:
1.“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老师(先进行难题分析、核心词的提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如有学生回答错误,则应再次强调知识的易错点)
[设计意图]:课堂测验有助于掌握学生把握与否,与此同时,帮助学生通过错题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3页“学习拓展”题目。思考:为什么古代世界的大国都要修建大通道?
[设计意图]: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科书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方法,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强化自觉学习意识、加强重点识记。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