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8 19:2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课标分析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
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中古欧洲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通过本学期前一个专题的学习,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世界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的土地与人员分类、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兴办、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已经学习过(参见人教版九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中古欧洲的基本认识。但关于基辅罗斯与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与东方对比的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3.本课中对《查士丁尼法典》的评价、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城市的兴起讲述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学生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参照课本,识记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特定仪式、政治意义;庄园的性质与规模、人口与土地构成、庄园法庭的地位与作用基本史实。感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观察《拜占庭帝国图》,了解帝国发展基本历程,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帝国兴衰的原因、启示(保守与创新);识记《查士丁尼法典》的构成与重要地位。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特征(封君封臣与庄园制度);
基督教会与城市在中世纪的地位与王权的相互关系;
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帝国伊凡四世的政治举措
(二)教学难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基督教的显赫地位对于欧洲封建王权促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
2.古今相映,在学习拜占庭帝国的“盛”与“衰”中建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
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
黑板、多媒体、地图
【七、教学过程】
(分为两课时,见下页)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解决一个问题:即中古时期如何界定呢?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也称中世纪。在把握了这个概念后,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
[PPT展示]:
/
老师:同学们看过这三部电影吗?分别是什么啊?
学生:《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简爱》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多少都看过其中的一部或多部,但事实上你们知道吗?这三部经典的电影都拍摄于同一地点:哈顿庄园,这张图就是哈顿庄园现存的面貌,其最早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事实上,在中世纪像哈顿庄园这样的农业经济组织数不胜数,而庄园的大量出现是与这一时期土地分封形式的变化即封君封臣制的出现紧密联系的,因而说到庄园,我们就必须清楚的把握这一制度。/
[设计意图]:课前明确中世纪的概念,确立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同时,以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电影拉近中世纪庄园与同学们的距离,从而吸引兴趣,引发共鸣,自然过渡到课程讲述。
一、从“无偿赏赐”到“君臣契约”(政治)
(一)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双重作用(背景)
老师:既然许许多多的庄园正是在封君封臣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封君封臣制度呢?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历史背景。
[PPT展示]:
/
老师:画面左侧带着盔甲、眼神坚定的是罗马人,而毛发卷曲、手执长刀的则是日耳曼人,也就是所谓的“蛮族人”,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图片右上角有类似于“蒙古包”的一个住所,透露了日耳曼人的生存习惯。这张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谈谈看法。
学生: 罗马帝国在3世纪以后日渐衰败,日耳曼人渗入;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消灭。
老师:不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西欧封建社会诞生。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两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当然也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产物,融合了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书本已有图片,引导学生梳理罗马帝国衰落、蛮族入侵的历史线索。深入理解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过渡]:了解其产生的大致背景后,再来学习制度的主要内容,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较好的把握……
(二)封君与封臣的双重契约关系(内容)
老师: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家族和亲兵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君与封臣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一张流程图,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处理,画出封君封臣的相互关系图。
[PPT展示]:
/
(教师解读PPT上的图表,引导学生进一步系统化得出封君封臣的相互关系)
[PPT展示]:
提供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画出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图,直观生动、加深其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与理解。
老师:同学们完成的非常不错,在弄清楚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后,同学们是否能归纳出封君封臣制度的本质特点呢?我们来看一则史料。
[PPT展示]:
/
(教师解读材料关键字句,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A:以土地为纽带;(教师提示:“赐我以应得”主要赐什么呢)
学生B:层层分封、具有契约关系 (教师提示:“践履”什么啊)
老师(总结):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设计意图]:尽量选用教材已有史料实现最大化利用与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重点字句的引导以提升其史料解读能力。
[过渡]:到了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事实上,作为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表现对于王权的强弱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三)王权统治与分裂割据的双重结果(影响)
老师: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地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的占有者,享有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学生:分裂割据
老师:不错,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自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封君封臣制度也在另一个方面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我请同学结合书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设计意图]:历史教学中注重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培养;以阅读教材法引导学生选取关键信息回答课堂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授课详略得当、把握课程容量,书本上对这一知识点讲述清晰,故不做太多分析。
[小总结]: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与社会动荡的直接产物,其中体现的契约关系对王权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两面作用。
[PPT展示]:
[设计意图]:阶段性的小总结“两个背景”“两种关系”“双重影响”,有利于学生独立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回顾重点、增强记忆;除此,暗示即将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为学生提供缓冲。
[过渡]:老师刚刚说到“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特征之一,那么另一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庄园与农奴制度。
老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世纪的庄园里都有什么?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式的课堂过渡,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还做到了课堂衔接与过渡自然。但须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有能力回答。“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封君封臣……”在课本中表述明确,学生容易答出。
二、从“遍地庄园”到“城市初现”(经济)
(一)庄园与农奴制度
[PPT展示]:
/
1.庄园里的 “人”
老师:9世纪开始,庄园逐渐流行开来,“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规模大小不一。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如图,是一张庄园的图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结合书本16页,想想:中世纪的庄园中都主要住着哪些人呢?
学生: 领主、农奴与农民。
老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十分准确,那么何谓领主呢?农奴与农民的区别又体现在哪呢?老师制作了一张表格,帮助同学们理解。
[PPT展示]:
领主
封建社会中受封领地或采邑的封建主
农奴
非自由人的法律地位、自备工具服劳役
农民
自由人的法律地位、服劳役
[设计意图]:图表的展示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直观明了
(教师结合表格讲解)关于领主,相信大家都容易理解,简单说即庄园的主人。而对于构成佃户的农民与农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要为领主服劳役;但其法律地位是截然不同的。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但农奴的地位就不是如此了,其身份分介于自由人与奴隶之间。那么中世纪的农奴与古罗马奴隶又有和区别呢?
[PPT展示]:
“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干活而无报酬,忍受赋税,服从法庭判决。但他们分到的土地不能加以剥夺,农业改良时获益。……实际上义务固定,处境比奴隶好得多,很少完全听凭领主随意打发……”
---罗伯特《西方文明史》
老师:尽管领主与农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农奴有义务为领主劳动、交税、服从司法判决。但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正是这种契约关系使得中世纪农奴的处境较奴隶而言有所改善,而这种契约关系也事实上也存在于领主与农民中,需要注意的是:农民与农奴之间存在流动的可能,自由农民因为丢失土地或者破产(原因一般是战乱)自愿效忠封建主以寻求庇护,可转化为农奴。
[设计意图]:通过中世纪农奴与罗马奴隶的对比教学、实现了“温故”与“知新”的双重作用;图片与史料的结合运用利于学生进行历史情景理解。
[过渡]:我们知道,有了“人”之后,就意味着拥有劳动力,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你是领主,你会让佃户们从事什么生产啊?(生:耕地……农业……)不错,哪我们再来看看这张庄图图解,找找:庄园的耕地分为哪几种呢?
2.庄园里的 “地”
学生: 耕地主要由自营地与农民份地构成。
老师:很好,预习的比较充分啊!所谓“自营地”就是由领主直接经营,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领主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啊?
学生:(笑)不是
老师:对,当然不是,领主直接经营的自营地主要由农奴耕种,收入却归领主所有;而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即农民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与农奴份地。
[PPT展示]:
[过渡]:保证了耕地之后,谷物收获后总要有储藏与加工的地方,除此之外,如果你是领主也一定不满足于“温饱”水平,有时你想吃个“奶酪烤面包”、有时你想“打件兵器”……请同学们仔细找找庄园图解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场所呢?
[设计意图]:时而幽默的话语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3.庄园里的 “作坊”---“自给自足”
学生:有,铁匠铺、磨坊、谷仓……
老师:观察的很仔细,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讲到这里,请同学们阅读PPT上的两则材料,结合课本,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PPT展示]:
材料一: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一切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领主及其家属的生活消费。
——谢丰斋:《世界中古史:公元5—15世纪的古代世界》
材料二:每年,管家都应该汇报…有多少磨坊、土地、有多少人为我们酿酒……
(管家)还必须仔细地提供手工制作或准备所有东西:猪油、熏肉、腊肉……
(管家还必须保证)在每一庄园,卧室里一年四季都有床罩、靠垫、枕头……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教师结合材料关键词略作讲解,引导学生概括庄园性质,后总结)
老师:庄园作为中古西欧最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设计意图]:课堂中对精选史料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精神,增强历史解释的能力。教师应做好分析引导和总结和评价学生回答的工作。
[过渡]:除了各色的作坊,为了维护庄园中的政治与经济秩序,庄园中还设立了一项审理机构---庄园法庭……那么,它在实际的过程中是由谁主持的呢?又发挥了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阅读以下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对庄园法庭做出科学评价。
3.庄园里的 “法庭”
[PPT展示]:
材料一:随着庄园制度的发展,农奴渐渐地受领主的司法权管辖……有司法权的领主支配着佃户的人身和财产……甚至对他人拥有生杀大权。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二:1272年在斯塔夫德郡的阿尔鲁斯,“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农,领主是否依据国王的令状对该佃农提起诉讼”,在下一次法庭上,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 ---《穿越中世纪》
学生A组: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学生B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PPT展示]:
/
(教师听取学生的回答后,围绕表格进一步介绍西欧庄园法庭的概况)
老师(总结):两个小组的同学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好。事实上,由领主或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在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有效的维护了庄园的正常秩序。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式的学习,需要明确讨论主题、设置有效问题、教师及时总结与引导。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庄园法庭的大致状况也就了然于心。
[小总结]:
(庄园法庭) (自营地、农民份地) (领主、农民、农奴) (自给自足)
(教师结合PPT进行“庄园”重点知识的回顾)
[设计意图]:基于书本基础上的系统概括与提炼有利于学生记忆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过渡]:9世纪逐渐流行起来的庄园经过200年的发展,到了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大庄园的规模已达到400多公顷,大约为两个仓前校区的大小。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呢?因为还有约10%的人口已经“进城”了……
(二)城市自治与大学兴办
/
老师: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这是为什么呢?结合书本18页,我请同学回答一下
1.城市兴起的两大原因
学生A:欧洲社会走向稳定,为城市发展提供和平的环境。
学生B:庄园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为工商业繁荣奠基
学生C: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畜力得到开发
老师:同学们归纳的很有条理,简单来说主要有两点:政治稳定、封建经济发展。
[PPT展示]: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法的运用,学生自主寻找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体现其主体性与积极性。教师运用系统图表进行总结和梳理,提升教学质量。
[过渡]:正如庄园需要劳动力进行生产,城市也不例外。那么,城市的主要居民又有哪些呢?又来源于哪里呢?
2.城市居民的两大构成
[PPT展示]:
//
老师:左图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作坊也是店铺,同学们猜猜他们是哪类人啊?
学生:手工业者
老师:右图从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他们又是哪类人呢?
学生:商人
老师:非常好,正如同学们所言,城市的主要居民由手工业者和商人构成,那么这些人都来自于哪里呢?
学生:周围农村
老师:那老师就有个疑问了:为什么农民尤其是农奴愿意离开庄园,进入城市?这就要提到德国的一句民谚了,“Stadt Luft macht frei”也就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话从何说起呢?我们先来填一下学案上的表格,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发。
[学案展示]:
/
[设计意图]:课前学案的设计能够有效落实学生预习的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老师:原来啊,农奴在自由的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身份。可以说,拥有自由人的法律地位对于中世纪任何一个农奴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源源不断人口的涌入,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人财两空”的封建主会善罢甘休吗?我们来看一则史料

3.城市自治的两大手段
(1)城市自治的一个背景
[PPT展示]:
(封建领主)广泛行使领主权,任意对它进行转让、瓜分或传代,(城市居民)不仅必须向领主交纳沉重赋税,担负繁重的劳役,而且还一律要受领主行政和司法的管辖。 ---李运明《西欧城市自治权与封建制度的解体》
学生:城市居民备受封建领主压迫。
老师:很好。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封建主视市民如农奴,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这也使争取城市自治有了迫切性和必然性。如果你是市民,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眼前的困难呢?请同学们两两为一组,相互谈谈。
(2)城市自治的两大手段
学生A:进行谈判“有理说理”
学生B:金钱赎买“化干戈为玉帛”
学生C:武装暴动“揭竿起义”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十分机灵啊,事实上不管是和平谈判与赎买,还是武力斗争,中世纪的市民也是都用了个遍儿,最终,他们或早或晚的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了证书——“特许状”,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那么如此兴师动众的城市自治运动到底有何意义呢?
(2)城市自治的三大影响
①经济繁荣---“商业发展、阶级成长”
老师:毫无疑问,城市自治推动了城市自身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过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上的富足,市民更加希望稳固城市来之不易的自治地位……但一根筷子的力量是有限的,寻求“战略伙伴”就成了迫切问题,在此时,市民选择了国王这根筷子……为什么呢?
②王权强化---“敌人的敌人即朋友”
(引导学生讨论市民与国王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共同利益,并总结)
[PPT展示]:
市民:封建领主剥削城市、缺乏统一国内市场、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国王:地方分裂割据局面、国家四分五裂、中央权力被削弱……
老师:既然市民与国王面临着共同问题、存在共同利益,市民是如何获得国王的支持的呢?
[PPT展示]:
“英王爱德华三世曾向大羊毛商威廉借到巨款10万镑,解决了他的急需……”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
“1222年,法王腓力在……特权证书中言明,市民应在……服军役及……”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老师: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出于抗衡地方领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过渡]:有了市民与国王的联合,这把筷子还是显得稀稀疏疏,仍不够满足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需要。如何最快的增加筷子的数量呢?毫无疑问是教育。就在此时,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绽放了,那就是大学。
③大学兴办---“最美好的花朵”
老师:现在同学们所熟知的多所大学,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都是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地上成长起来并绽放至今的。
[PPT展示]:
(教师结合PPT简要介绍大学兴起的背景与课程设置,不做重点)
[过渡]:仔细观察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不难发现其课程无疑反映了政治与经济的现实需要;但为什么对神学也如此重视呢?这传达了什么信息呢?
学生: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学课程设置受教会影响显著”的分析,自然过渡到中世纪教会内容的讲解。
三、基督教会、地位显赫(文化)
(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
老师:说起基督教,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了,在上单元的罗马帝国的讲述中我们已经讲述了基督教从“非法”到“国教”的历史。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又何去何从了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试着用流程图简要梳理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逐步画出流程图后展示)
[PPT展示]:
/
[设计意图]:系统梳理基督教的发展史,引导学生较好的复习所学,做到了两单元内容的自然衔接。
老师:通过刚才的复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历程应该有了较为充分与清晰的了解,那么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又是怎样一般状况呢?同学们先来看一张图,概括基督教会势力的发展状况。
[PPT展示]:
/
学生:进入中世纪,基督教会势力发展迅速。
老师:很好,我们可以看到橘色部分展示的就是进入中世纪前后教会势力的变化情况,可以说,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设计意图]:地图的展示,直观明了、加深时空观念。
[过渡]: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17页,结合史料,分别找出体现基督教会经济和精神力量强大的关键信息
(二)基督教的经济与精神力量
1.经济力量
材料一 :天主教会是中世纪西欧庞大的经济实体,它拥有大量地产,向广大农民征收高额封建地租。教会向广大居民征收什一税,甚至收苛捐,如赦罪费、法庭诉讼费,出卖赎罪券。 ——《世界文化简史》
学生A:在经济方面,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老师:很好,请坐。那么教会凭什么有权征税占地呢?事实上,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蛮族国家的建立,克洛维成为了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蛮族国王并对教会封地,之后的查理曼大帝更是鼓励基督教发展并推行“什一税”。久而久之,教会征税与占地就成了惯例延续下来。
[PPT展示]:
/
[过渡]:国王对基督教会的妥协无非是为了利用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加强王权的巩固,那么精神力量又体现在哪呢?
2.精神力量
[PPT展示]:
材料二:“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学生B:在精神方面,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会的指导。
老师:很好,这一点相信同学们都了解,作为基督教徒不管是在出生洗礼、结婚、忏悔、葬礼都离不开教会,教徒日常欢庆的节日更是颇具宗教意义。
3.政治组织力量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洲,尽管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是分割的,但宗教却是统一的。它是一个统一而又遍及各国的机构,它的管辖权越过所有种族、民族、语言的分界线而通行无阻。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学生C:教会通过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力量
老师:通过自上而下的教阶制度,教会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政治意义,特别是在中世纪的前期,教会为王权强化提供精神力量,国王以提高其经济地位来强化教权。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还是相对缓和、相互妥协的状态。
[设计意图]:利用史料进行师生探讨与交流,从精神、组织、经济三种力量分别讲述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显赫地位,系统全面。
[过渡]: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封君封臣制在事实上承认了国王作为最高领主的法理地位;庄园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支持为王权的强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基督教会的显赫地位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精神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古西欧的王权开始一改往日的弱势局面,开辟了一番新天地……
四、王权强大、国家统一
(一)西欧封建国家的成长
老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结合书本17页,找出中古西欧王权加强的表现。
[视频展示]:《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加强》(2分钟)
学生A: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15世纪基本完成法兰西的统一。
学生B:11世纪中后期英国逐步形成强大王权。
学生C: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上形成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
[设计意图]:视频展示有利于增强课堂趣味、吸引学生兴趣。
老师:同学们概括的十分全面,事实上在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譬如英国议会就在此过程中逐渐孕育……
(二)英国议会的起源
老师:到21世纪,英国议会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当中,议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作为“等级会议”的议会到“议会至上”时代的议会,再到“行政集权”时代的议会,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议会具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英国议会一词的最初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一起交谈和谈判。后来是如何逐步发展成为制约王权的工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17页“历史纵横”,完成PPT上的表格。
(学生回答后总结)
[PPT展示]:
英国议会的起源
1215《大宪章》
起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反抗
内容:征税限制;贵族会议;反抗违权
意义:具备征税权、监督财务权
1265孟福尔议会
内容:教俗贵族、骑士和平民出席会议
意义:等级会议被保留
1295“模范议会”
内容: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成员相似
意义:三阶层的代表数额趋于稳定
1343“两院制议会”
内容:贵族组成上院、骑士与市民组成下院;
独立议事、广泛参与各类活动;
成为重要机关
[设计意图]:表格梳理英国议会起源的历史,清晰而富有条理。
老师:作为“议会之母”的英国议会的出现,是中世纪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不仅对英国本土的政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整个欧洲与世界都作用深远,关于议会,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会继续深入。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从“无偿赏赐”到“契约关系”,见赏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智慧---封君封臣制;从“庄园遍地”到“城市初现”,见证了中世纪经济形态的演化与革命;从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见识了宗教对于社会特定时期的神秘作用。而这些都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王权强化,国家的统一事业、帝国的再次崛起也将成为西欧封建社会逐步发展的必然。
[设计意图]: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梳理本课脉络,指出“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城市”、“基督教会”对于王权加强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暗示下节课的内容“拜占庭与俄罗斯”两大封建国家的崛起,承上启下、浑然一体。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物品都可在庄园内取得
②每个庄园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子组成
③在庄园内耕种的农奴,需向领主缴纳租税
④庄园内大家笃信基督教,但却必须到庄园外的教堂参加固定聚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老师(先进行难题分析、核心词的提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如有学生回答错误,则应再次强调知识的易错点)
[设计意图]:课堂测验有助于掌握学生把握与否,与此同时,帮助学生通过错题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布置]:
1.畅所欲言谈历史
历史写作大赛——非虚构叙事
题目: 的一天(美好、忙碌、悲伤……)
要求:1.主人公的身份在庄园内部自由选择,男女不限,可以是领主、自由民、农奴、铁匠……
2.想象合理,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人物活动符合时代背景
3.重点突出,有典型事迹,切记流水账。
2.中西对照学历史
结合所学并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谈谈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异。
//
参考答案: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而不是像古代东方的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
◎西欧城市的兴起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最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我国古代的城市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的
◎西欧的城市通过金钱赎买与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了自治权,而我国的城市一直是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下。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不高,人口一般在10万左右;我国同时期的宋朝东京、临安人口多达百万等。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应时常具备开放性与灵活性,一方面推动知识重点的巩固;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作业反馈作用往往事半功倍。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拜占庭与俄罗斯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啊,老师想给大家观看一组图片。
[PPT展示]:
////
老师:这是上个月杜嘉班纳堪称“视觉盛宴”的时装展示,金色刺绣配上马赛克的宗教图案,这种风格源于哪里呢?事实上就来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大帝国---拜占庭,这是一个怎样的帝国、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多少痕迹?以至于时至今日依旧被视为一种“时尚”。今天,就让我们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身份走进拜占庭帝国、找寻历史足迹。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时事、迎合学生兴趣,以“时装秀”吸引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拜占庭帝国的学习。
一、拜占庭帝国游记
(一)帝国“初印象”
老师:在踏上拜占庭帝国的热土之前,同学们需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历史认识。首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跟老师一起简要绘制从罗马建城到东罗马帝国的时间轴。
/
[设计意图]:自主绘制时间轴,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鸟瞰帝国。
老师:结合时间轴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帝国发展的大致脉络,伴随着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并延续了近千年。参照PPT上的地图,不难发现其疆域之辽阔,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因而,人们也常常将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
[PPT展示]:
/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加深时空观念。
[过渡]:了解了帝国发展的时间脉络、明确了帝国辽阔疆域以及帝国名称由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近距离感受拜占庭文明的深沉与壮美。
(二)帝国“近距离”
景点一:博斯普鲁斯海峡日出游轮---领略经济魅力
景点介绍:
位于伊斯坦布尔,亚欧大陆分界线,来往船只众多。乘游轮饱览两岸风光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相映成趣
老师:如果你看到今日博斯普鲁斯码头的繁荣,也一定会想起那遥远的拜占庭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也一定会感受到其中的物质文明遗留的痕迹。不信,我们以史为证。我请几位同学解读PPT上的材料。
[PPT展示]:
材料一:5到6世纪时,已经拥有了大大小小的城市……首都君士坦丁堡已成为号称百万居民的大都市。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学生A:城市众多,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材料二:这里各个城市与东方波斯、印度……都已有频繁的商业往来……
---王明锁
学生B:工商业发达
材料三:……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了“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学生C: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老师:同学们概括的十分到位,可见拜占庭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
[设计意图]:历史与现实结合,景点与史料相映,讲述拜占庭帝国的物质文明、领略经济魅力。
[过渡]:事实上,拜占庭不仅在商业往来中作为“金桥”,在东西方交流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座“文化桥梁”,在博斯普鲁斯码头领略其物质文明后,下一站我们必定要去圣索菲亚大教堂感受其文化厚度。
景点二:圣索菲亚大教堂---感受文化底蕴
景点介绍:
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1.对西方文化的继承---希腊、罗马文化
老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这说明了什么呢?结合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吸收希腊文化
[PPT展示]:
材料一:“在拜占庭帝国,《荷马史诗》脍炙人口,妇幼皆知……像希罗多德这样伟大的古希腊史学家,更是拜占庭作家学习效仿的榜样……”
---陈志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教师提示:不管在建筑方面、还是史学方面,拜占庭都吸收了谁的文化元素啊?)
学生:拜占庭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
老师:不错,对西方,它吸收了古希腊文化,这不仅缘于希腊文化具有较强的生机与吸引力,还与拜占庭曾为古希腊殖民城邦直接相关。
[过渡]:除了对希腊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拜占庭帝国还将目光所向了谁啊?(提示:细心的同学注意到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谁下令重新建造的啊?)
学生:查士丁尼
老师: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想想查士丁尼大帝在哪个方面有着突出成就呢?这又是对哪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呢?
(2)包纳罗马文化---《查士丁尼法典》
[PPT展示]:
……最完备的法律最终集大成于查士丁尼一世的《国法大全》(即《罗马民法大全》)中,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起点……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学生:查士丁尼编纂法律是对罗马文化的继承。
老师:为什么6世纪继位的查士丁尼要进行大规模法律编纂呢?我们来看几段材料
目的
[PPT展示]:
材料一: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学生A:稳定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老师:对,这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
材料二:“东罗马帝国商业发达,这就必然在……租赁、合伙……产生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学生B: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需要(老师:这主要缘于拜占庭商业经济的发达)
材料三:“为实现帝国一个宗教的理想,使基督教与民主政治融合,即需要抑制异端教派……”
学生C:为了缓和宗教矛盾。(老师:非常好,这就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量问题了)
老师:事实上,除了材料中体现的三点缘由,罗马法律本身内容冲突的现状也使得查士丁尼大帝不得不重编法典。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以及罗马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系统而全面。
[过渡]:出于以上目的,查士丁尼继任皇帝后,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历时6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它和哪三部法律一起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构成
学生:《查士丁尼法典》和《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老师:非常好,请坐。关于四部法律的主要叙述内容老师整理成了张表格,同学们稍作了解就好。
[PPT展示]:
/
[设计意图]:表格梳理、一目了然;课程内容详略得当、非重点一笔带过。
[过渡]:这样一项庞大的法律工程,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呢?又给现世的我们留下了哪些借鉴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结合书本18页史料阅读与下发的学案,3分钟后我请同学对《罗马民法大全》进行系统评价。
评价
[学案展示]:
局限性: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法律平等”
材料一: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材料二: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查士丁尼法典》
学生A组: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老师:不错,应当看到四部法律都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这是其局限性,但同时,我们会发现相较以前奴隶不再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积极性1: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推动帝国长治久安(现实)
材料三:《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社会变迁与<罗马民法大全>的编撰》
老师:结合史料阅读部分,我请同学谈谈“为什么说《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
/
(教师结合重点字句进行引导)
学生B组:实现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转变,有利于推动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和谐共处、长治久安。
老师:很好,看到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历史性进步,除了对于自身影响深刻,对于后世呢?
积极性2:是欧洲民法的基础,影响后世(深远)
材料四:十五、十六世纪,西欧各国,除英国外,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学生C组: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式学习,教师应注意课前准备材料、确定主题,明确要求、结合课本知识针对性引导。
[过渡]: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
2.对东方文化的珍视
[PPT展示]:
“拜占庭文明是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素具特色的奇葩……从其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由于拜占庭所处的地理位置,使他与东方各国乃至远东的中国,都建立了经常性的经济文化联系……早期拜占庭与印度也有相应的文化联系……”
---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老师:这一点,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有体现,这里不仅收藏着拜占庭历史上许多珍贵文物和文献以外,譬如还收藏着1.7万多件中国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文化典藏。
[设计意图]:通过“圣索菲亚大教堂”串联拜占庭文化中体现的希腊、罗马以及东方因素,浑然一体。
[过渡]: 拜占庭帝国的伟大文明不仅以其繁荣的物质与文化出色,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军事战争基础之上的,军事的兴衰直接影响了帝国的兴衰,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第三站---君士坦丁堡城墙,去触摸古城墙见证的帝国史。
景点三:君士坦丁堡城墙---体悟军事兴衰
景点介绍:
是一道围绕并保护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石墙,城墙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一世建都以来已存在。君士坦丁堡城墙经历过无数的加建及修补,是现存的古代要塞体系,也是世上最复杂及最精密的要塞体系之一。
老师:君士坦丁堡城墙见证了帝国的起起落落,结合PPT上的地图,我们来一起梳理帝国战争兴衰史。
[PPT展示]:
/
(教师结合PPT讲述拜占庭由盛而衰的历史、并分析其衰落的内外原因)
老师:君士坦丁堡城墙既代表了拜占庭帝国前期对外扩张的节节胜利,同时也象征了其后期封闭保守的心态。显然,历史再次证明了“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走向衰落”的必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君士坦丁堡城墙”串联拜占庭军事扩张的一盛一衰,揭示深层的历史哲理:开放与保守。
[小总结]:徜徉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我们领略了拜占庭帝国所特有的商业经济魅力;游走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里里外外,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帝国包罗东西的文化底蕴;穿梭于君士坦丁堡城墙的上上下下,帝国盛衰的画卷缓缓重现。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正如它双头鹰的国徽不曾因为帝国的灭亡而消失,相反,而是“飞”到另一个国度,展现新的魅力……这个国家啊,就是俄罗斯。
//
(拜占庭国徽) (俄罗斯国徽)
[设计意图]:以旅游为线索讲解拜占庭帝国史,富有新意、激发兴趣;通过国徽自然联系拜占庭与俄罗斯,生动形象,自然过渡。
二、俄罗斯历史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从“公国林立”到“基辅罗斯”---主角1号“基辅罗斯”
老师: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因而想要理解俄罗斯的历史,首先要理清基辅罗斯的兴衰史。请同学们参照书本19页“历史纵横”,完成PPT上的时间轴。
/
6C 约9C 862 882 约12C 1240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书本“历史纵横”部分关键信息,师生共同画出基辅罗斯的发展时间轴)
[设计意图]:教材作为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创作时间轴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加深了学生对于基辅罗斯历史的时空观念。
兴起(6C--9C)---“初露锋芒”
老师:随着阶级分化、贫富加剧。基辅作为重要公国兴起。基辅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历史契机。
2.发展(882--12C)---“红极一时”
老师:很显然,这个历史契机终于在882年到来,留里克亲属奥列格占领基辅成为基辅发展的新起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学们来看这张地图《10-11世纪的基辅罗斯》,是否发现基辅罗斯的版图有何变化?
[PPT展示]:
/
学生:版图扩张。
老师:非常好,事实上基辅罗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并不是偶然,它对内剥削斯拉夫人、对外积极促成与拜占庭的贸易。这样一内一外的措施有效推动了基辅罗斯的繁荣。
3.衰落(12C--1240)---“黯然离场”
老师:似乎历史上的所有国家都逃不掉“盛极而衰”的命运,拜占庭如此、基辅罗斯也不例外。更巧的是,外族的入侵是促成他们走向衰败的共同因素。1240年基辅罗斯被蒙古彻底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基辅罗斯的历史大戏也就告一段落。
[设计意图]:从兴起、发展、衰落三个角度阐述基辅罗斯的历史,线索分明、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过渡]: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蒙古人的强权统治,谁又作为主角毅然决然的挑起“反蒙大旗”,继续上演历史大戏呢?
(二)从“蒙古统治”到“莫斯科兴起”---主角2号“莫斯科公国”
[PPT展示]:
“惊恐的欧洲,在伊凡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还有一个莫斯科公国,这时忽然看到有一个庞大的帝国出现在东部边境而被弄得目瞪口呆。”---马克思
学生:莫斯科公国
老师:非常好,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达到新的巅峰,他到底进行了哪些改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从“蕞尔小国”到“两洲帝国”---主角3号“俄罗斯帝国”
“特辖军团日夜轮流守候在沙皇特辖宫廷的周围……竭诚帮助伊凡雷帝清除威胁势力、维护其稳固统治”
---(苏)斯科伦尼科夫《伊凡雷帝传》
老师:材料中提到的“伊凡雷帝”就是指伊凡四世,因其严厉的手段,故名。根据这段材料,同学们能否看出伊凡四世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哪些制度啊?
学生:沙皇制。
老师:所谓“沙皇”,就是拉丁语中凯撒(Caesar)的转译,俄国采用沙皇作为君主头衔始于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除了沙皇制,材料中还体现了什么制度呢?(提示:“特辖军团”)
学生:特辖领地制。
[PPT展示]:

老师:(教师结合PPT进行讲述)特辖制,又称特辖区制,是俄国沙皇伊凡四世为摧毁封建大贵族和领主的封建割据势力、巩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在1565至1572年期间实行的非常制度。1564年立窝尼亚战争的失利和领主的叛变,促使伊凡四世宣布实行特辖制,除此之外,他还颁布法典、改组中央机关。这些举措对强化中央集权作用深刻。
[设计意图]:以特辖领地制为重点解读伊凡四世改革,详略得当;通过师生问答式的课堂学习接收学生学习反馈、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小总结]:俄罗斯的历史,发端于基辅罗斯,形成于莫斯科公国,发展于俄罗斯帝国。三个阶段、三个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17世纪末,其疆界已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唱响了俄罗斯的历史大戏。
[PPT展示]:
/
[课堂深化]:
不管是拜占庭帝国、还是俄罗斯帝国,都是在吸收诸多文明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个帝国的兴衰往往与其民族心态和情怀相关,这一规律在过去如此,现在也一样,将来也适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也必定要拥有包罗万象的情怀、开放尊重的心态。要能将世界的多元文明容在眼里,历史长河中层累的文化成就必定会随着时间的过往而日久弥新,成为新时代的新时尚。
[设计意图]:与导入相映,引导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多元文明,珍视历史遗留的文明成就并为己所用,完成情怀的课程目标。
[课堂检测]:
1.《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A.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B.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法典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
2.1547年,他正式加冕为沙皇。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特辖领地制”更是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取得了极高的政治成绩。“他”是指( )
A.查士丁尼
B.查理马特
C.伊凡四世
D.亚历山大三世
老师(先进行难题分析、核心词的提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如有学生回答错误,则应再次强调知识的易错点)
[设计意图]:课堂测验有助于掌握学生把握与否,与此同时,帮助学生通过错题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布置]:
罗马帝国时代,是部分西欧学者引为自豪的盛世,而对东罗马帝国他们则口诛笔伐。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和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都对拜占庭帝国不屑一顾。而英国作家拜伦充满着对于拜占庭文明的深深热爱,为它的兴起而欢呼,为它的毁灭而哭泣,为它受到诋毁而愤怒。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拜占庭帝国的认识。150字左右
[设计意图]:结合课外读物布置作业,具备开放性与灵活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唯物史观辩证性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解释与运用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