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表格式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表格式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8 21: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首 页

课题 《观潮》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2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象,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图像或者录像帮助理解。
课 标 要 求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3. 根据课件中的图片、读文,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 材 分 析 《观潮》是通过作者"我"的耳闻目睹,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壮观景象,同时运用了多种手法,从多个方面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而来的奇观。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3、背诵经典古诗《十七日观潮》 4、感受钱塘江潮来之时潮的神奇壮观。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潮来之时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 1. 根据图片,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通过读,感悟钱塘江大潮的气势非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采用:“以读为主,”“以读带讲”“读中感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小组讨论与交流的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以读带讲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教具学具 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预习生字,并注音,组词。(不统一要求所有学生完成注音组词。按照学生自学能力,知识水平完成即可。) 3、找出文中四字的词语,并圈起来。 4、预习资料袋里的内容。
使用教材 构想 补充了经典古诗《十七日观潮》,使之教学目标分层进行,(优生在掌握了本课内容后,可背诵经典古诗,积累知识)达到因材施教。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吟古诗,诵经典(3分钟) 1、出示古诗《十七日观潮》 十七日观潮 【 宋】陈师道 慢慢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你读我诵,声声传颂 师:沙滩上潮水就像奔跑着的白虹, 师:天上的神仙不小心把杯中美酒倒空。 师:晴朗的天空在清澈的江底摇动。 师:傍晚的落日在湍急的波浪中沉浮。 速度速记。 二、诗句导入(1分钟) 师:北宋诗人苏轼曾写道: “八月十八日,壮观天下无。”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观潮》 三、解题(1分钟) 师:题目中的“观”是什么意思? 师:揭示题意。 观 ①看 ②看到的景象 ③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 奇观、观点 观看。 观潮的意思就是观看大潮,观看哪里的大潮呢? 四、简介钱塘江。(3分钟) 师:通过预习,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钱塘江大潮呢? (师补充)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流经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分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 1、自学导航 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和同学交流。 六、学习字词(5分)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字词) 出示 我会读。 观潮 盐官镇 笼罩 屹立 横贯 沸腾 依旧 浩荡 霎时 人声鼎沸 昂首东望 若隐若现 山崩地裂 风号狼吼 人山人海 水天相接 风平浪静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漫天卷地 蒙蒙的薄雾 (边读,边强调易读错的字词,或者音。若学生有读的不准的字词,教师正音。) “镇”,是前鼻音。含有“真”字部件的字,都是前鼻音。鼎后鼻音。薄雾,的薄,读:bó 我会写。 潮 滚 据 犹 堤 阔 逐 渐 崩 震 据 霎余 堤 顿 (注:逐与琢的区分,堤与提的区分教师巡行指导) 一、1、学生齐读古诗。 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慢慢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2、学生诵读古诗。 诵:慢慢平沙走白虹, 诵:瑶台失手玉杯中。 诵:晴天摇动清江底。 诵:晚日浮沉急浪中。 3、学生:自由背诵。 二、生齐读课题。 三、生回答问题。 1、生:观看 2、生:倾听。 生:齐解题。 生:钱塘江大潮。 四、生简介钱塘江大潮。 生:简介自己了解到的钱塘江大潮。 五、生:自由读课文。 六、生学习字词。 生:开火车读词语,一个词语读三遍。 生:读对的词语,全班跟读。 生:做笔记。 生:写生字要求当堂认真书写一遍。同桌互相检查。 一、《十七日观潮》这首古诗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对潮的认识,并积累背诵了经典篇目。《十七日观潮》 简单诗句导入,从诗句中感受潮水的壮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了解课题,理解课题。 四、了解钱塘江 五、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六、紧抓双基,落实本课字词,完成教学目标之一。
汇报。 生: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七、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0分) 小组合作。快速读课文,将课文分为四段。并概括段意。(出示以下填空题) 交流与汇报。 第一段(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师板书 第一段(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中心句)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八、小结。(1分) 这节课我学了课文《观潮》,全文分为四大部分,按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而写。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潮来之时的雄奇壮丽。 布置作业 我会写的生字,三字两词。 第二课时 导课。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把课文分为了四段。(板书) 第一段(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中心句)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二、学习第二段潮来前的静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画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的句子。 ②用----画出人们心情的句子。 ③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引导学生用本课出现的词语概括) 三、学习第3、4、段。感受潮来之时的奇 1、快速读3、4段,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2、出示句子。(师生承接读) 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 过了一会儿……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出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再次读3、4段,找出描写潮声音的句子,用——画出来。用~~~~画出潮形状的句子。 潮声音的句子: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板书潮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的形状 ①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板书: 景象: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水墙--白色战马 品析句子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将什么比作什么? 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潮声比作闷雷,形象地写出了大潮从远处来时的声音,暗示了钱塘江潮宏大的气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写出了什么? 把水浪比作了水墙,写出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战马,把潮来的声音夸张成“山崩地裂”,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地气势。 四、学习第五段,体会潮后的有声有色。 1、潮水过后江面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师:……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高了。 潮水过后,是什么样的景象,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填一填。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五、小结。 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平静观潮潮来时---声音 形状 潮去后----余波汹涌 六、学习古诗《浪淘沙》 齐读古诗。 师生诵读。理解诗意。 读: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 读: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读:片刻之间便推向江海汇合处回归大海, 读: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七、作业:我是小导游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呢? (例文) 游客朋友们,欢迎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龙龙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度白色的水墙。潮水越来跃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师“天下奇观吗? 七、生:汇报。 生: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 2、生:小组讨论与交流。 第一段(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生:做笔记 生: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批注:(中心句的作用是总领全文。) 八、生:倾听,并理思绪。 九、生:完成课后作业 一、生:回顾课文脉络。 生: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批注:(中心句的作用是总领全文。) 二、批注并阅读。 生: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江潮还没有来……若隐若现。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③生:潮来前,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人们心情--------------急切。 三、1、生:指名读文。 2、师生承接读。(老师读红色字体,学生读蓝、黑字体。) 生:笔记。由远及近的顺序。 生:勾画相关语句。并找出描写潮声的四字词语。 生:齐读句子。 生:勾画描写潮形状的句子。 生:做笔记。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景象: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水墙--白色战马 生:比喻,将潮声比作闷雷 生:小组读句子,感受潮水的雄奇壮观。 生: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生:指名读句。 四、学习第五段,体会潮后的有声有色。 生: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生:…… 生:把水浪比作了水墙, …… 五、小结。 生:做笔记。 六、学习古诗《浪淘沙》 诵:八月涛声吼地来, 诵:头高数丈触山回。 诵:须臾却入海门去, 诵:卷起沙堆似雪堆。 生:作答。 七、作业我是小导游。 生:构思,并介绍钱塘江大潮潮起潮落的景象。 生:展示 生:当小导游,介绍钱塘江大潮。 七、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理清文章大意。 八、理清学生所学内容的思绪。 九、掌握与巩固知识。 一、了解文章中心句。 二、符号是思维的痕迹。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以读代讲,体会潮来前的静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读中感悟潮水的声、形。 四、学习潮后江面的景象。 五、再次回顾文章结构与内容,理清思绪。 六、解决课后作业。 七、读写联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板书 第一段(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