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8 21:1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首 页
课题 语文园地一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过程,但“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的内容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利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玩的过程中温故知新,给孩子以自信心,让孩子有成功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 标 要 求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 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 材 分 析 《语文园地一》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抓住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在读书时要进入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掌握如何读书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描述事物的特征。“书写提示”是让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写字,在书写时要写好每一个字以及注意字、标点符号的间距。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景、讨论法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运用语文。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到与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使用教材 构想 语文园地的内容是本单元所学内容的整合与复习,本单元的重点都汇集于此,因此没有增修其他内容。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读一读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 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 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全体齐读古诗。 师生对读,读中了解诗意。 师: 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一、生:介绍。 二、词句段运用 1、生:读词语。 2、生:浏览词语意思。 3、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 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生: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生:练习书写。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生:这首诗描绘的师鹿寨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读词语想象画面。 写好汉字,给你以美感。 四、积累古诗。
板书 语文园地一 一、交流平台。 二、词句段运用。 三、书写提示。 四、日积月累。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