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的叔叔于勒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的叔叔于勒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9 11:29:06

文档简介


15 我的叔叔于勒
基础训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保佑(yòu)   阔绰(chuò)  煞白(shà)
B.别墅(shù) 牡蛎(lì) 覆盖(fù)
C.拮据(jí) 栈桥(zhàn) 糟蹋(tà)
D.撬开(qiào) 嘟囔(dū nɑng) 跃然(yu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语境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挥霍)
B.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地步、境地)
C.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讨价还价)
D.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记载关于救世主耶稣降生这一好消息的书)
3.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
(1)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处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 景物描写 )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 心理描写 )
(4)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   ) ( 动作描写 )
4.下列对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他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围绕于勒的命运,从“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四个方面展开故事。
C.《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运用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真实地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人际关系。
D.《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文章批判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唯利是图、自私虚伪的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部分,回答问题。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揣摩下面句子中菲利普太太的言外之意。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一句中的“还是”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展开想象,在选文结尾处补写几句景物描写的句子,烘托当时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三、核心素养
9.某语文老师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出了一个上联,请你对出下联并补上横批。
上联:十年思盼 同胞好似摇钱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生活中的“菲利普夫妇”比比皆是,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试着给这幅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金钱是什么?哲人说:“金钱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生的不幸。”老百姓说:“金钱是饭,是衣,是车,是房。”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钱,也都离不开钱。但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于金钱了解多少呢?我校将要举行以“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
(1)通过对本校学生2019年5月的生活开支情况的调查,整理后列出下面的表格。
生活总开支
买资料
订刊
零食
娱乐
送礼
30元以下
65%
25%
5%
5%
/
30~60元
50%
15%
20%
10%
5%
60~100元
35%
10%
25%
15%
15%
100元以上
20%
5%
30%
25%
20%
阅读表格后,针对表格反映的趋势,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至少写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它能买到很多东西,但很多东西也绝对不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请你结合上表并联系生活实际,对你班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同学提出一些建议,让他们知道应如何正确利用金钱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2.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含义分析法
标题往往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一般是:①分析表层含义。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答题时先看标题的表层含义(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②思考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指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答深层含义时要抓住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往往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的形象地暗示主题,有的引导读者对主题的深思。分析标题含义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领悟出标题的深层含义。(?第41页第12题)
写作提升

17.小说巧妙地利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深化小说主题。试着仿照文中的例子描写一段有关环境的片段。(100字左右)

15 我的叔叔于勒
基础训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保佑(yòu)   阔绰(chuò)  煞白(shà)
B.别墅(shù) 牡蛎(lì) 覆盖(fù)
C.拮据(jí) 栈桥(zhàn) 糟蹋(tà)
D.撬开(qiào) 嘟囔(dū nɑng) 跃然(yu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语境义有误的一项是( D )
A.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挥霍)
B.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地步、境地)
C.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讨价还价)
D.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记载关于救世主耶稣降生这一好消息的书)
3.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
(1)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外貌描写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处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环境描写 ) ( 景物描写 )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心理描写 ) ( 心理描写 )
(4)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动作描写 ) ( 动作描写 )
4.下列对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他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围绕于勒的命运,从“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四个方面展开故事。
C.《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运用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真实地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人际关系。
D.《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文章批判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唯利是图、自私虚伪的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部分,回答问题。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我们一家人在船上吃牡蛎,遇到卖牡蛎的水手,父亲怀疑他就是于勒。
6.揣摩下面句子中菲利普太太的言外之意。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菲利普太太怕花钱。
7.文中的“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一句中的“还是”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还是”一词表明了父亲不敢承认现实,既怕自己看错了人,又怕那人真的是于勒而自己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会拖累自己。
8.请你展开想象,在选文结尾处补写几句景物描写的句子,烘托当时的氛围。
示例:起风了,海面不再像绿色的大理石桌面那样平静了,就像狂风中波涛翻滚的绿色稻田。风钻进衣领,我看见父母亲在瑟瑟发抖。

课外延伸
三、核心素养
9.某语文老师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出了一个上联,请你对出下联并补上横批。
上联:十年思盼 同胞好似摇钱树
下联: 一朝相逢 骨肉恰如陌路人
横批: 世态炎凉
10.生活中的“菲利普夫妇”比比皆是,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试着给这幅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示例:“钱”的功劳
11.金钱是什么?哲人说:“金钱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生的不幸。”老百姓说:“金钱是饭,是衣,是车,是房。”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钱,也都离不开钱。但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于金钱了解多少呢?我校将要举行以“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
(1)通过对本校学生2019年5月的生活开支情况的调查,整理后列出下面的表格。
生活总开支
买资料
订刊
零食
娱乐
送礼
30元以下
65%
25%
5%
5%
/
30~60元
50%
15%
20%
10%
5%
60~100元
35%
10%
25%
15%
15%
100元以上
20%
5%
30%
25%
20%
阅读表格后,针对表格反映的趋势,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至少写两条)
①生活总开支越大,用于购买资料和订刊的开支所占比例越小;②生活总开支越大,用于购买零食、娱乐和送礼的开支所占比例越大。
(2)其实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它能买到很多东西,但很多东西也绝对不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请你结合上表并联系生活实际,对你班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同学提出一些建议,让他们知道应如何正确利用金钱的价值。
示例:同学们,金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金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我们应该合理利用金钱的价值,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可以节省在零食和娱乐方面的开支,来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或为班集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四、拓展阅读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2.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13.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14.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15.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急情形下的小心和急切。
(2)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之情。
16.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标题含义分析法
标题往往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一般是:①分析表层含义。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答题时先看标题的表层含义(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②思考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指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答深层含义时要抓住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往往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的形象地暗示主题,有的引导读者对主题的深思。分析标题含义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领悟出标题的深层含义。(?第41页第12题)
写作提升

17.小说巧妙地利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深化小说主题。试着仿照文中的例子描写一段有关环境的片段。(1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