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首 页
课题 爬山虎的脚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2 授课 时间
学情 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课 标 要 求 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书写本课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通过研究,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材 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教 学 目 标 正确认读书,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4.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通过研究,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5.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观察探究 教学手段: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具学具 准备 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话带学生去观察实物 学具:有关爬山虎的影像资料
使用教材 构想 本课教学基本上忠于原教材,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缕清文章脉络,解决自此障碍;第二部分逐段学习,掌握细节。逐渐深入,进行课文的讲解。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 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 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注释读准确。 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字典。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抄写词语。 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 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 从中你学到什么? 再读1、2自然段,想象画面。 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 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朗读第三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后的脚。 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学生汇报。 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细致观察 要抓住特点观察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爬山虎 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第3-5自然段 学生自由阅读,划分段落 学生交流自己划分的层次,总结各部分的内容 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怎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墙上 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 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 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设计意图: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的教学成果,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怎样写爬山虎的脚“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引入新课自然,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谈体会、感知全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板书 爬 山 虎 的 脚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