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精读《题临安邸》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2《古诗三首》精读《题临安邸》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8 22:1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古诗三首 《题临安邸》 主备人 教学课时 1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课标要求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材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 《示儿》这首诗为陆游的临终遗嘱,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是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情感。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己亥杂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诗人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使用教材构想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一个难点。一首古诗只有几十个字,而且又多了一层语言障碍、时代隔膜,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透诗中的意境确实很难,我对古诗教学有以下一些构想:一、凭借“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意。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能力。二、补充资料,引起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三、抓住“诗眼”,品读情感。   古典诗词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如果抓住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深刻体会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内涵。 四、反复吟诵,读中感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五、适度拓展,积累诗文。 《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160篇,而课本里的古诗也就那么几十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进行适度的拓展。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1.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悲愤交集,真挚感人的《示儿》。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简介诗人。 二、解读诗题,初读古诗1.出示诗题,理解“题、邸”的意思。 这是一首题壁诗。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2. 朗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三、解诗句1.回顾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1)先由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意思。(2)接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3)然后由组长组织汇报交流。
3.同桌再说诗意。 四、感诗情(一)学习前两句。 1.过渡:古人写诗都爱由景入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体会“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景象。 2、体会“西湖歌舞几时休” 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一个这风景如画的繁华闹市中,面对西湖边上人们的轻歌曼舞,我们可能会怎么描写? 是啊,本应写溢美之词,可恰恰相反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里的“西湖歌舞”仅仅是指歌舞吗?还有别的所指吗?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去体会字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 刚刚建立新的政权,他们本当卧薪尝胆,本当奋发图强,本当重整河山待后生。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寻欢作乐。这里的“西湖歌舞”绝不仅仅指眼前所见到的“轻歌曼舞”,还指什么? (4)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朗读。 (1)愤怒的质问。(指名读) (2)悲伤的担忧。(指名读) (3)教师引读。(齐读) 师:大家想想,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统治者不思收失地,救俘虏,不思兴国安邦,只顾纵情歌舞。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不禁高声怒斥道:“……”。 师: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统治者一味的卑微屈膝,休战言和,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 (二)学习后两句。 1.通过前两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当中有些字、词,不仅表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两句诗中的哪些字、词,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 2.抓住“熏”“醉”体会诗句深刻含义。 3.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神上的沉沦,是一种自甘堕落。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简直把这避难所杭州,当作是老家汴州了。这是对统治者极大的( )。板书(辛辣的讽刺)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讽刺的意味。五、总结这首诗作者由热闹的歌舞写起,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只顾享乐的社会现实,最后用辛辣的讽刺抒发心中不满,借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 学生空书诗题 学生交流资料 题:题写。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客栈、旅店。题目的意思:题写在临安城一家客栈墙壁上的诗。 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第一、二句: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 第三、四句: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重重叠叠的青山说明景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重重叠叠的楼阁说明人多热闹,一片盛世繁华。 西湖歌舞烟雨中; 西湖歌舞惹人醉 学生了解“靖康之耻”那段屈辱的历史。 还暗指统治者忘却国仇家恨,只顾享乐的荒淫生活。 愤怒、悲伤、无奈 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熏”“醉” “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再到普通的游客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的相互影响。“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了。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背诵《示儿》、《题临安邸》 温故旧知,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从诗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 让学生们在读中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深刻含义的能力 对本首诗进行总结
板书 《题临安邸》——忧国忧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