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8 22: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首 页

课题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主备人 教学课时 1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也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 1.会认“暝、浣”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词,理解这三首诗词的大意。?3.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材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长相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三首古诗词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认“暝、浣”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诗人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使用教材构想 学习时要结合课文插图,一边朗读一边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情感。读《山居秋暝》时,抓住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感受作者勾勒的恬静淡然的秋色晚景图。读《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展开想象,体味诗人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读《长相思》时,把握“山一程,水一程”理解路途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由“风一更,雪一更”感受关外的寒冷,进一步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苦痛。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一、导入1.明确单元目标 2.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简介作者 二、解读诗题,初读古诗1.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主题的画呢? 2.朗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三、解诗句1.小组合作学习:(1)先由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意思。(2)接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3)然后由组长组织汇报交流。
2.同桌再说诗意。 四、品诗句、悟内涵1.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2.这些景物分别给人怎样的感受?大家来谈一谈。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笔下怎么说是空山呢? 教师补充:“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透世间万象,看透人世纷争,心境宁静淡泊,超然脱俗 (2)“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间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 (3)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 3.尾联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知人论世: 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六、总结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唐代诗人王维 学生交流资料 “山居”隐居在山里,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多种形式朗读 自主、合作学习诗意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山—空旷;雨—清新;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月—明净;松—清幽;?????????泉水—清澈,欢快?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1.整体感知本单元学习目标。 2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了解作者 从诗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意的能力 培养学生抓住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感受作者勾勒的恬静淡然的秋色晚景图 联系作者生平,理解古诗寄托的情感 学习写作方法
板书 《山居秋暝》 诗情画意山水中,世外桃源心宁静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