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基础训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滞(zhì) 步骤(zòu) 程颐(yí)
B.国难(nàn) 盲从(máng) 腐草为萤(yín)
C.虚妄(wàng) 塾师(shú) 譬如(pì)
D.折扣(shé) 启迪(dí) 懒惰(lǎn)
2.下列各句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1)一切学问家, 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3.引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以下各句中引号的用法属于哪种,将有关序号填入括号内。
A.标明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B.用在表示特定的称谓部分。
C.用在表示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用在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的部分。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
(2)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 )
(3)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 )
(4)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4.下列从反面进行论述的一项是(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部分,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
7.“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中的三个“新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三、核心素养
9.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
1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指代内容分析法
分析词语的指代内容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词语是代词还是非代词,如果是代词,其指代内容一定在前后文出现过,其指代义可以用前后文的语句来直接回答;如果是非代词,有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②弄清指代的范围,注意上下语境的限制或提示。③分析词语原来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语境分析在文中的意义。④分析词语或短语的语法特点,以便准确理解和表达。
写作提升
14.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课文不只开头引用古代大学问家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立论的基础,而且中间又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至理名言来证明“学则须疑”,强调“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很有说服力。请运用引用名言这一方法,写一个议论文片段。(100字左右)
18 怀疑与学问
基础训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停滞(zhì) 步骤(zòu) 程颐(yí)
B.国难(nàn) 盲从(máng) 腐草为萤(yín)
C.虚妄(wàng) 塾师(shú) 譬如(pì)
D.折扣(shé) 启迪(dí) 懒惰(lǎn)
2.下列各句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D )
(1)一切学问家, 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3.引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以下各句中引号的用法属于哪种,将有关序号填入括号内。
A.标明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B.用在表示特定的称谓部分。
C.用在表示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用在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的部分。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 )
(2)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 A )
(3)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 C )
(4)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A )
4.下列从反面进行论述的一项是( D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部分,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6.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和 道理论证 。
7.“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或积极思考) 。
8.“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中的三个“新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了怀疑精神在文化史上的作用。
课外延伸
三、核心素养
9.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阅读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示例: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示例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示例二: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四、拓展阅读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1.本文②③段,列举 我年少时偷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后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并获得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这一中心论点。
1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词语指代内容分析法
分析词语的指代内容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词语是代词还是非代词,如果是代词,其指代内容一定在前后文出现过,其指代义可以用前后文的语句来直接回答;如果是非代词,有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②弄清指代的范围,注意上下语境的限制或提示。③分析词语原来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语境分析在文中的意义。④分析词语或短语的语法特点,以便准确理解和表达。
写作提升
14.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课文不只开头引用古代大学问家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立论的基础,而且中间又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至理名言来证明“学则须疑”,强调“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很有说服力。请运用引用名言这一方法,写一个议论文片段。(100字左右)